劉西超
摘 要:文章依太和縣夏大豆生產,分析了淮北地區夏大豆高產穩產的主要構成因素,早播高產不穩產的成因,晚播避災高產穩產的要素條件,提出了夏大豆晚播避災高產穩產的技術措施。
關鍵詞:淮北地區;夏大豆晚播;晚播避災;高產技術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90-02 中國圖書分類號:S565.1 文獻標志碼:A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油作物之一,在淮北地區種植面積較大,僅次于小麥的種植面積,是淮北地區最主要的栽培作物,也是高蛋白大豆規模生產區域,為全國植物蛋白的生產和供應基地。為此,淮北地區種好夏大豆對改善人們生活,提高人們體質和生態改善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 夏大豆早播低產與晚播高產成因
夏大豆從高產的理論角度講,夏大豆應早播。夏大豆在“夏至”之前播種,光照越來越長,有利營養生長,植株相應高大,莢粒則多。而“夏至”后播種,光照越來越短,刺激生殖生長,開花結莢相應提前,則植株生長較矮小莢粒少,相對產量較低,但比較穩產。但是,就近幾年的夏大豆生產實踐表明,自然災害對早播夏大豆產量因素影響較大,易造成危害,既不穩產、也不高產。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淮北地區夏大豆播種適時期,搶墑搶時,播種期一般都芒種與夏至之間。早播(“夏至”前,下同)高產不穩產,晚播(“夏至”后,下同)穩產高產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早播豆田在開花結莢期與當年的高溫階段即7月下旬~8月初連續30℃以上高溫熱害相吻合,造成蕾花莢大量脫落或胚珠退化,形成有棵無莢或有棵有莢無籽的“癥青”現象,在遇到干旱高溫,造成災害嚴重。近幾年太和縣各鄉鎮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癥青”現象。2017年尤為嚴重。如果此時有較多的降雨,田間溫度持續不超過30℃,濕度較大,則蕾花莢不脫落或脫落少胚珠不退化,產量就高。而晚播田塊,花莢期出現較晚,一般在8月8日即“立秋”以后,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已很少,連續30℃以上高溫也少或時間很短,對花莢影響不大,結莢相對集中,故高產,比較穩產。
針對上述情況,太和縣關集、三塔、肖口等鎮一些村民就利用這一原理而有意晚播,即到“夏至”后才播種大豆。最典型的為肖口鎮一些村民有意延遲到“夏至”后5天左右播種,年年獲得畝產200~275kg的好收成,而且所產大豆籽粒飽滿,光滑明亮,很少病蟲為害粒,我縣正擴大示范推廣。
2 晚播大豆高產穩產原因
2.1 大豆開花結莢期避開了高溫
由于播期較晚,花莢期已處在“立秋”以后,極端高溫很少,即是有也很短暫,持續30℃以上高溫也基本沒有了,所以,對大豆花莢脫落與否影響不大,脫落很少,胚珠退化也少,也就是花莢期避開了高溫墊害期。
2.2 以“密”補拙
“夏至”后播種大豆,光照越來越短,刺激生殖生長,促使大豆早現蕾開花結莢,而不利營養生長,植株生長矮小,結莢少。由于播種量的加大,667m2株數由“夏至”前的15 000~20 000株增加到30 000~35 000株,彌補了因植株矮小和莢少粒少的不足,從而提高了產量。
2.3 方便整地播種
秸稈全量還田播種大豆是比較難的技術問題,麥收后當時還田當時播種,播種質量提不上去,而等到“夏至”后播種,經過一段時間,秸稈則自然軟化開始降解,便于秸稈土壤緊密觸合和土壤沉實,利于大豆播種和出苗及根系下扎。
2.4 避開了草害和病蟲害的高發期
首先是草害,由于麥收后到播種有20d左右時間,該出的草已經出來,緊接著旋耕、整地、播種,可把這遍草除凈。播種后,由于溫度高,豆子發芽出苗生長快,加之大豆密度大,很好的抑制了新生草害的發生,不需化學除草就可基本解決草的問題,個別草害可人工拔除,用工很少。
其次為病蟲害,大豆蚜蟲、豆天蛾、蠐螬、食心蟲、豆莢螟、紫斑病、角斑病、紋枯病等病蟲害常年相繼發生在8月上旬~9月上旬,而此時正值早播大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并進生長的旺盛期,與上述病蟲害發生吻合,所以,一般情況下為害較重。而晚播大豆則避開了上述病蟲害發生的盛期,所以,發生較輕,用藥較少,生長的大豆籽粒飽滿,基本無病蟲為害粒。
2.5 避開了高溫暴曬,產品質量好
晚播豆成熟一般在10月10日前,此時最高氣溫已降至25℃左右,已無較高溫度,對晾曬大豆有利,不會出現爆皮、皺皮、皮肉脫離等現象,起到了提質、提級、提價的作用。
2.6 不影響下茬種植
選用95d以內的生育期較短品種,從播種出苗到成熟收割,約在10月初,最遲不遲于10月10日,所以,不影響下茬種植小麥等冬作物。
3 晚播避災技術要點
3.1 選種
選用95~100d之內生育期較短的高產優良品種。應選用徐豆12號、冀豆12號、周豆12號和皖豆28號等。
3.2 播期
播期應為6月18日~28日,即“夏至”前后5d左右。
3.3 整地施肥
在前茬收獲時應用大馬力收割機加裝大功率粉碎拋撒設備,將秸稈粉碎(10cm以內)并拋撒到位(全田拋撒均勻,無成堆成帶現象)的基礎上(如果粉碎拋撒不達標,再用地上滅茬機旋滅1~2遍),到播種前用旋耕機旋耕兩遍,再用小四輪帶耙壓重物鎮壓兩遍,達到上虛下實的整地要求。
在旋耕前,每畝撒施大豆專用肥20~25kg或磷酸二銨10~15kg。
3.4 播種量
每667m28~9kg,發芽率應達到85%以上,低于85%的應適當加大播種量。
3.5 播種
在墑情充足情況下,用常規小四輪帶常規20cm行距播種機播種,播種深度3~5cm,行直壟正,不閃籽、不露籽、不堆籽,全田播種均勻一致。如果播種后地較塇,應鎮壓一次。
用旋耕、施肥、播種、鎮壓四位一體機播種更佳,但注意必須在前期桔稈粉碎、拋撒、墑情等到位的基礎。
4 加強田間管理
加強大豆播種后及大豆整個生長期間的田間管理,是晚播大豆避災高產穩產重要措施,常言道大豆高產不高產,在于三份種、七分管,關鍵要做好田間管理。
4.1 加強草害的防治
中耕除草能達到滅茬除草、破除板結、改善土壤性狀、促進根系生長及大豆根瘤的形成。一般大豆長出3~5片真葉時,中耕一次,相隔10d中耕一次,中耕2~3次即可。
4.2 加強水肥的科學利用
大豆花莢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時期,是大豆需肥、需水高峰期。這一時期,科學的利用好肥水,也是大豆獲得高產穩產的關鍵。在初花期結合中耕除草每667m2施入二胺10kg、鉀肥5kg,配施尿素5kg。大豆莢大刀片至鼓粒期施尿素5kg或葉面噴施肥2~3次。花莢期是大豆需水臨界期,次時期如遇干旱,一定要澆好花莢水。
4.3 加強大豆病蟲害的防治
防治病蟲害主要是起到保護好功能葉、延長光合作用的,增強有效物質合成。一般播種前每667m2用50%的辛硫磷乳油75g拌種或5%辛硫磷顆粒劑1.5~2kg土壤處理,防治地下害蟲。苗期每667m2用400~500倍液噴霧防治大豆病害。花莢期每667m2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2000倍液葉面噴施,防治蟲害,每667m2用40%氧化樂果乳液和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4.4 適時收獲
要做到時期收獲,大豆宜在葉片基本落光莖莢呈草枯色、豆莢黃色,籽粒變干,已與莢分離,籽粒達半硬,并呈原有品種色澤,手搖植株響,是收獲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