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文
摘 要:就近城鎮化作為城鎮化的一種新的路徑選擇,對其進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蚌埠市為例,通過對蚌埠市鄉鎮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走訪以及問卷調查來了解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期望與意愿,并基于“雙拉力”模型對影響遷移的因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促進就近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就近城鎮化;農民意愿;蚌埠市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07-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目前,我國城鎮化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城鎮化形式以異地城鎮化為主。但農業轉移人口在異地城鎮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社會融入困難的現象,并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收入增長慢、社會保障較差,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等現象。因此,對新型城鎮化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就近城鎮化作為一種新的路徑選擇,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注重人的發展,也是使農民最受益的一種城鎮化形式。而在就近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農民的意愿也至關重要,其遷移意愿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遷移行為。本文所研究的蚌埠市作為農業人口大市,對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意愿的研究關乎城鎮化的有序推進以及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1 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意愿與期望調查分析
1.1 樣本的選擇
本文以蚌埠市為例,通過對蚌埠市鄉鎮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走訪以及問卷調查來了解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意愿,根據農民的訴求來對城鎮化問題進行研究。蚌埠市作為皖北農業人口大市,通過對其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意愿的調查,有利于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以及加快就近城鎮化的進程。
通過對問卷的整理與分析,可得出蚌埠市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意愿的大致情況。在回答:“您是否愿意搬遷到本市更大的城鎮居住”這一問題時,調查結果顯示,34.67%的農民選擇愿意,而65.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由此可見,蚌埠市農業轉移人口的就近城鎮化的意愿并不強,政府為促進就近城鎮化進程還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和出臺更多利民的政策。
1.2 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期望分析
為了了解蚌埠市農民對就近城鎮化的期望狀況,我們在問卷調查中設計的問題如下:“在下面何種情況下,您愿意轉為城鎮市民戶籍?”并給出相關的選項。調查結果顯示,選擇“自己孩子能與城鎮居民孩子享受同等的入學受教育的待遇”這一選項的比例最高,達到62%,從中可以看出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受教育的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都非常的普遍,這也成為當下很多農民選擇進城的原因。其次選擇的為“家庭成員能夠落實城鎮社會保障(養老、醫療等)”,比例達到55%,由此也能反映出很多農民對未來的擔憂以及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第三選擇為“政府能夠為解決住房問題提供一定的幫助”,比例為42%,可知城鎮的高房價對農民進城是很大的阻礙因素,使得很多有搬遷意愿的農民望而卻步。其余選擇“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設施”、“能夠申請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其他”的比重分別占34%、19.6%和9.5%。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農業轉移人口在就近城鎮化時關注的焦點在于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及城鎮住房。
2 “雙拉力”模型及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影響因素分析
2.1 雙拉力模型
為了分析就近城鎮化模式及其內在機理,以及對影響農民就近城鎮化的因素進行探討,本文從鄉村與城市相互作用的角度,在對“推—拉”模型進行改進的基礎上,構建了“鄉村拉力—城市拉力”模型,即“雙拉力”模型。在模型中,鄉村與城市的拉力即鄉村與城市各自的吸引力。而在此處,鄉村和城鎮的推力仍然存在,但由于相比起來作用并不顯著,或最終與其拉力作用方向相交叉一致,故在此不作討論。
2.2 農民愿意搬遷的因素——城鎮的拉力
2.2.1 就業機會與收入。就業機會的多寡以及收入水平的高低會直接決定居民的遷移意愿與遷移行為。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家庭的收入來源若完全依靠農業生產則其月收入會遠遠低于從事非農生產的家庭。毋庸置疑,相較農村而言,城鎮中的工業、服務業更加的發達,就業機會更多,收入水平也更高。問卷結果顯示,在愿意就近城鎮化進行搬遷的農業轉移人口中,有48%的農民都選擇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及更高的收入水平”。
2.2.2 優越的環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與居住環境也產生了更高的追求。相較農村而言,城市中有著完備的基礎設施,便捷的交通,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這些都構成了更加優越的生活與居住環境。調查發現,在34.67%有遷移意愿的農民中,在回答“您愿意搬遷到城鎮的的因素為?”這個問題時,結果為“找個更好的住處”占36%,反映了農民對更好的生活居住環境的期待與追求。
2.2.3 子女受教育機會。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為子女讀書提供便利的條件是農業轉移人口選擇搬遷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比41%。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選擇送子女去城鎮學校接受教育。通過走訪調查可知,一方面,在蚌埠市的鄉鎮農村地區,由于適齡兒童的減少,生源嚴重不足,很多農村小學都被大幅度的撤并。另一方面,由于城鄉差距,城鎮中擁有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以及師資資源,城鄉之間的教育條件差距較大,這也是很多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往城鎮讀書的重要原因。
3 農民不愿意搬遷的因素——農村的拉力
3.1 較低的生活成本
對蚌埠市鄉鎮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走訪可以發現,農村農民的自給自足性消費所占比例很大。但農民一旦搬遷到城鎮,就需購買自家生產的消費品,且會面臨著城鎮高昂的房價以及物價,這無疑會增加他們的經濟負擔。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在回答“您不愿意搬遷到城鎮的的因素為?”該問題時,31%的農民都因為城市的較高的生活成本而不愿意進城,較高的生活成本成為阻礙農民進城的重要影響因素。
3.2 舍不得家鄉的土地與房屋
通過走訪調查可知,大多數的農民都有著寬敞的住房和一定面積的田地,而這些自建房是不能在市場上流通的,所以當農民選擇進城,這些房屋便會處于閑置狀態。而對于田地,在社會保障不健全的農村,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扮演著社會保障的角色。再加之國家對耕種田地的優惠政策也吸引著農民,并且農民在土地經營上可以選擇靈活的經營方式,來獲得一定的收入,這都讓農民難以割舍家鄉的土地和房屋。
3.3 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
在農民不愿意搬遷的諸多原因當中,“從未想過搬遷”“不想離開家鄉”所占比例分別達到24%、29%。由此可見,很多農民不愿意離開家鄉或壓根就沒想過搬遷,他們割舍不下家中的房子、土地,也難以承受與親人分離的苦楚,更難以適應由鄉村的“熟人社會”到城鎮的“陌生人社會”的轉變。這體現了廣大農民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和深厚的鄉土觀念。
4 合理推動就近城鎮化的對策和建議
就近城鎮化不僅能緩解當下由于異地城鎮化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能促進當地城鎮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推進農村人口有序轉移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蚌埠市鄉村地區農民就近城鎮化的意愿并不強,故政府在推進就近城鎮化的進程中應當根據農民的訴求,推出更多利民的政策,增強城鎮的拉力,來推動當地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4.1 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農民愿意進城的主要原因是城鎮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更高的收入以改善生活條件。而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是離不開產業支撐的。因此,根據農民想要尋找更好的工作這一訴求,應不斷加大對蚌埠市第二、三產業的扶持力度,使得城鎮的發展能夠更好的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4.2 改善基層教育,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家庭選擇進城的主要原因都是為了子女的教育。與農村相比,城市中的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師資力量與辦學條件都更好。但隨遷子女時常會面臨著“入學難”的問題,所以,當地教育廳要做好農業轉移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簡化入學手續的流程,統籌安排,使得農民工子女能夠享受與城鎮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資源,統一教學,推動教育平等化的實現。
4.3 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市民化
在不愿意就近城鎮化的因素中,有42%的農民都選擇了“舍不得家鄉的土地和房屋”。雖然很多農村家庭中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很小,但很少有農民愿意放棄土地的經營及承包權,土地對于農民而言,不僅是農業生產資料,更是他們基本的社會保障,所以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激勵下以及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民放棄土地進城的積極性并不高。
所以,需要完善相關的土地制度,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這樣農民可以擺脫土地因素這方面的束縛,也能促進農村田地的規模經營,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統籌發展。
4.4 加強鄉土文化建設,減少農民就近城鎮化的心理成本
本次的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在農民不愿意搬遷的原因中,鄉土情結因素所占比例很大。長久以來,我國農民都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鄉土觀念很強。因此,想要促進就近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要降低農民進行搬遷的心理成本,加強鄉土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鄉土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陳雙雙.河南省農民遷移小城鎮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D].東華大學,2017.
[2]王永亮.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
[3]李景盛.農民就近城鎮化的意愿研究[D].安徽大學,2016.
[4]王亞鈳.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影響因素調研報告[D].鄭州大學,2014.
[5]祁新華,朱宇,周燕萍.鄉村勞動力遷移的“雙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鎮化效應——基于中國東南沿海三個地區的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2012,32(0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