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儒川 張雨勤
[摘 要]碳排放權交易是把碳排放權看作一種“商品”,進行市場化交易,利用激勵機制推進企業保護環境的一項創新性舉措。21世紀以來,我國在碳排放權交易方面進行了廣泛試點與應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存在覆蓋面窄等不足。基于此,本文從其發展歷史、運行體制等方面闡釋推行碳排放權交易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政策性建議,以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助推“美麗中國”實現。
[關鍵詞]碳排放權交易;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近年來,環境問題一直是社會熱點問題。如何化解環境污染困局,提高環境質量,創造更舒適的人居生活環境一直是政府和民眾不斷尋求的目標。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類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不良后果,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如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有機聯動,是人們在掠奪式開發后所需要思考的重大課題。
環境作為一個系統,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由于不同要素有不同的環境承載能力,其自凈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本質上講環境仍然具有脆弱性,環境破壞會產生不可逆影響。此外,從經濟與環境的角度來看,由于經濟與環境一定意義上講是一個宏觀系統,其宏觀環境的微觀基礎不夠明確,經濟與環境發展的最優點也難以找尋。并且,我國綠色GDP核算的發展相對處于緩慢階段,政績考核中環境因素占比不大,很容易在經濟發展同時造成環境污染,甚至為了經濟發展而引進高污染工程,造成重復投資等不良后果。此外,環境污染尚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對其精確分類與測量,一定程度上導致政府決策不能夠緩解環境危機。
大氣污染已多次進入公眾視野。由圖1,我國近五年廢氣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指標逐年下降,平均降低3%與5%,煙(粉)塵排放量指標近兩年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但絕對量均高于前三年,綜合來看,上升約4%,說明環境形勢有所好轉,但問題依然存在。近幾年,全國多個城市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有些地區PM2.5濃度超標近百倍,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此外,我國化石能源消費比例較大,也易產生大量空氣污染物,在空氣不流通或者逆溫天氣下易形成霧霾。所以,大氣污染防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其既關乎人民身體健康,又涉及經濟發展轉型。當然,我國也在多個方面進行了環境污染治理,效果較為顯著。由圖2,從我國環境治理投資方面來看,前四年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逐年上升,平均增長率為4%;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前四年平穩增長,平均增長率為2%,2015年由于先期環境治理成果較好,投資額均出現小幅下降。這表明我國環境形勢好轉,但是仍然需要深入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共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同打造,仍需從多個方面入手,做細做實環保工作。
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碳排放權交易是一個創新性舉措,其既能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又能充分調動政府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積極性。本文首先對現階段碳排放權交易的文獻進行簡要概述,之后介紹碳排放權交易歷史與運行體系,并對碳排放權交易進行簡要的經濟學解釋。最后,結合我國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提出相應的政策性建議,以期實現碳排放權交易的深入有效發展。
2 文獻綜述
關于碳排放權交易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學者從多個方面提出看法。基于CNKI數據庫,“碳排放權交易”為主題的文獻自2015年以來有兩千余篇,發表數量呈現幾何增長態勢,研究學科涵蓋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經濟理論以及經濟思想史與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等四十個領域,其中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領域占比最大,為27.52%,經濟理論與經濟思想史次之,占比15.71%。人文社科領域關于碳排放權交易的研究主要有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設計與構建,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構建,國外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研究與啟示等。
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方面,孫良(2009)認為,構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應將該制度的共性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堅持政府監管、控制總量。程會強、李新(2009)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指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存在氣體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不合理、政府監管不嚴、監管檢測不力、交易定價不合理、排污收費標準較低等問題。王文舉、李峰(2016)借鑒歐盟經驗,認為我國應完善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科學設定炭排放權總量目標。吳力波、錢浩祺、湯維祺(2014)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并構建多區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對省市動態邊際減排成本進行模擬,發現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碳排放權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更適用于現階段中國實際。陳曉紅、王陟昀(2012)從供給、需求和市場影響三個方面對交易價格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分析,并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配額供給是交易價格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是影響程度逐漸減小。此外,能源價格也是其重要因素。
3 世界碳排放權交易發展歷程與運行體系
3.1 發展歷程
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是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公共問題,區域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參與,凝聚國際智慧,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和思維去解決問題。
碳排放權交易起源于排污權交易,是市場經濟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排污權交易首先被美國國家環保局運用于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領域的管理,此后,英國、德國等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采取這樣的措施。國際上一般認為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誕生于2005年。
3.2 世界碳排放權交易運行體系
目前世界碳排放權交易較為發達的是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擁有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碳排放權交易活躍。如,歐洲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體系(EUETS)、美國區域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RGGI)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削減計劃(GGAS)等。
EUETS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歐盟為協助其成員國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各國減排任務,因此該交易體系主要是在歐盟成員國之間實行配額制的碳排放交易權貿易。但是,如何建立一個合理的額度分配機制是該體系面臨的一個挑戰。
RGGI是美國首個強制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也是世界上首個主要通過拍賣方式分配配額額度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RGGI還設置了一系列檢測、報告與核查機制,對企業碳排放進行跟蹤監控。其次,其監管由 RGGI 公司、各成員州環保部門和第三方機構共同組成,管理與監管過程嚴密。
GGAS也是一個強制性碳交易市場。在新南威爾士州,獨立定價與監管機構(IPART)根據參與者在州市場電力銷售中所占份額,指定其溫室氣體減排指標,每個參與者都必須減少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證書制”,即參與者可以購買新南威爾士州溫室氣體減排許可證書(NGACs)以抵消其超額排放量,且這種證書可以在參與者之間自由買賣。不過,該體系涉及面廣、過于抽象,給管理帶來不小的難度。
4 碳排放權交易的經濟闡釋
4.1 可以加強環境與經濟聯系程度
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講即為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其狀況影響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是綜合性的,與社會各領域均有一定關系。比如從經濟上看,原有的西方經濟學并沒有把環境因素考慮進經濟體制,經濟主體只是家庭與企業,經濟活動是家庭與企業之間的商品購買與要素提供,環境因素被當成了預設因素,形成一個封閉系統。在這種經濟體制的認知下,人們對于經濟發展更多考慮兩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與物質交換,經濟運作是這兩主體間的經濟交流。而環境經濟學中把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形成一個開放系統,人們通過環境獲得各種資源,同時向環境排放污染,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系統。其認為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認識到原有家庭與企業兩主體的作用,同時也要認識到環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同時該系統結合了熱力學兩個定理,一是熵在增加,即不可用的能量在增加。由于在能量轉化過程中存在能量的流失,基于此,經濟—環境系統需要獲得不斷的補給來源,即太陽能;二是能量守恒定律,任何能量的總和恒定,某種能源的稀缺性并不是由于其總量減少,而是由于其通過能量轉化至其他能源,能源質量下降,可利用的價值減少。環境經濟學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符合當前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認識的局限性對推動環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前述提到,環境在經濟大系統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環境為人類提供必要的資源,人類將污染排放至環境中,二者形成一個循環,相比原有西方經濟學系統,更加重視了環境進步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門類,是將經濟學知識在環境領域的運用。在環境經濟學發展歷程中,涌現出多種環境經濟理論,推動了經濟學向寬領域多層次發展,同時為環境發展奠定經濟理論基礎。
在碳排放權交易上,科斯定理對此進行了初探。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是由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關于產權與交易費用關系的觀點。科斯定理認為,只要產權是明確的,交易成本為零或者足夠小,那么無論最初將產權賦予誰,其都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市場均衡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如果交易成本很大,那么科斯定理就不一定成立。在環境上,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人民獲有健康權,并且這個權利是明確的,受法律保護的,那么污染企業就必須根據現有條件選擇一種理性方式治污,使得自身成本最小化。又如污染企業享有污染權,這個權利是明確的且受法律保護的,那么人民就會選擇一種成本最小的方式進行自我防護。而實現上述兩點的前提是,企業或人民之間的交易費用很小,但現實中交易費用為零或很小幾乎不存在,這涉及個人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按照經濟理性人的假設,每個人都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人在決策前都不知道其他人會不會改變策略,在這種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每個人之間很難達成統一的觀點,交易費用就會產生。并且這也涉及每個人的偏好問題,不同人對于同一問題的處理會有不同的策略與方法,這也會產生交易費用。
4.2 污染權交易可以發揮市場優勢
碳排放權作為污染權的一種,對其分析可以從控制污染的成本與購買污染權的成本兩方面來看待。企業一方面可以自己控制污染成本,也可以在污染權交易市場上進行污染權購買,采取哪一種方式,取決于其實施這兩種方式所帶來的成本,如果控制污染的成本小于污染權購買的成本,按照企業理性原則,其應該選擇控制污染;如果購買污染權的成本小于控制污染的成本,那么企業就應該選擇購買污染權。
從污染交易權角度來看,實行污染權交易可以使社會成本較小,也即每個企業都能按照自己的排污量自主選擇實行污染控制還是購買污染權。污染控制成本高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多排污,同樣,污染控制成本低的企業就盡量多控制少排污,每個企業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找到二者之間的一個均衡點,使得總成本最低。同時,如果所有企業都能夠自主進行選擇,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也達到了一個帕累托最優的狀態,每一個企業都不會再改變自己的計劃,即不存在帕累托改進狀態,社會成本達到最小,這使得污染排放能夠達到合理程度,促進各方面積極性充分發揮。
實行污染權交易制度,可以使政府更有效地對環境污染進行管理。污染權交易制度,本質上是將污染許可作為一種商品進行交易,對于其需求量,和正常商品一致,隨著價格的升高而降低,即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對于其供給,可排污的量是由政府決定的,所以其供給量不隨價格的變動而變動,即供給曲線是垂直于橫軸的直線。如果某污染行業進入了新企業,其需求增加會使排污權價格上升,這就會使一部分企業重新核算控制污染與購買污染權的成本,進行最優化選擇,依然可以達到社會成本的最小化。如果政府認為有必要增加污染權的額度,就會增加排污權供給,價格下降;如果政府認為有必要限制污染權額度,其同樣可以通過買進排污權減少供給,提高排污權價格。總之,政府可以通過環境污染實際情況,調整污染權的發放數額,改變污染權市場價格,企業通過價格變化,改變策略,從而實現自身成本最小化,通過帕累托改進,尋求社會成本最小化,達成帕累托最優,實現最優的排污權資源配置。另外,實現污染權交易可以減少政府的管理難度與費用,減輕環境稅收制定與收繳的困難。原有的環境稅收需要對行業的排污成本進行估算,如果稅率制定過低,稅收激勵、懲戒機制難以發揮其效用,隨著企業規模擴大,稅收的環境約束性逐漸降低,排污量增加導致環境質量每況愈下,并且企業治理污染與保護環境的意識下降,不利于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而在污染權交易下,充分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政府只需制定污染總量標準,其余均可以在市場系統內開展活動,避免了政府過度參與和不參與的狀況,使政府能夠不越位、不失職,對于政府落實保護生態職能發揮重要作用。
實行排污權交易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企業被動參與的狀況,企業環保意識可以得到更好提升。原有的環境保護中,企業處于被動狀態,一方面是減少生產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另一方面是環境懲治力度不夠,治理之后反彈現象嚴重,且經濟發展需要一些重化工業支撐,而其也是地區經濟發展重心,監管也因多方面原因存在盲區。總之,企業尚無深刻的環保意識,自覺減排的意識不強。而實行排放權交易后,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發展理性選取環保方式與策略,并且市場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個人支付意愿,其配置是有效率的,能夠達成成本最小化,避免了單一減排措施帶來的治污設備利用率低,治污設備效能最大化難以實現等缺點,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的作用。
5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
5.1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發展過程
2011年,我國在北京、天津等7省市作為試點開展碳交易工作。2013年,深圳率先啟動實際交易,各試點省市隨后也逐步啟動運行。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在發電行業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試點正式開市運行只有三到四年的時間,在總量設定、配額管理、市場監督等方面的經驗還不足,且各個試點區域內部產業和企業情況各不相同,經驗尚未成熟。如此一來,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建設困難就更大了。其表現在頂層設計非常困難,比如,要考慮碳排放總量和配額分配方式、碳市場覆蓋范圍的特征、不同年份國家碳減排目標、未來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和交易體系覆蓋行業的成長情況的預判、產業和企業的承受力和競爭力等諸多因素。因此,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重視經驗的積累,穩步推進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
5.2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政策性建議
5.2.1 組織第三方監管力量進入碳交易市場。目前我國的碳交易市場主要是政府開展配額、監管等工作。但政府力量有限,一方面要結合多種因素進行頂層實際,另一方面又要進行額度分配管理和后期監督。況且碳排放權交易本身是一種利用市場力量的環境經濟政策工具,需要更多市場力量的進入才能使其交易更加公平、透明、合理。要組織更具專業性的第三力量對減排工作進行核查,建立以科研機構、專家帶頭的非政府性監管機構,既減輕了政府的工作壓力,又促進碳交易的透明性、公平性、專業性。
5.2.2 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由于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起步晚,其自身相關制度還不夠完善,更不用說與其相關的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建設。目前,開展試點的地方部門雖然對排污交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規定,但對于新興的碳排放權交易來說,這些規章制度遠遠不夠滿足現實需要。因此,在接下來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在不斷總結各個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共性與個性,建立起中央原則性、指導性,地方上又各具地區實踐特點的法律制度。
6 結語
碳排放權交易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解決方略,是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國家對我國環境治理提出了多項要求,各地區采取了多項舉措,查處多項環境污染問題,對主要領導實行問責。可見,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國家工作的重要方面,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面臨著很多嚴峻的挑戰。相信,在國家統一部署,各地方協同配合下,環境治理一定會取得更大成效,生態文明建設將更加繁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可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孫良.論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建構[D].中國政法大學,2009.
[2] 程會強,李新.四個方面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J].中國科技投資,2009(07).
[3] 王文舉,李峰.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的歐盟鏡鑒與引申[J].改革,2016(07).
[4] 吳力波,錢浩祺,湯維祺.基于動態邊際減排成本模擬的碳排放權交易與碳稅選擇機制[J].經濟研究,2014(09).
[5] 陳曉紅,王陟昀.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為例[J].系統工程,2012(02).
[6] 孟憲玲,安福,何祚云.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概述[J].當代石油石化,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