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摘 要]森林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保護好森林資源不僅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還能促進區域經濟按照科學的方向持續穩定發展,反之,經濟發展又能作用于森林資源保護,對其提供優良的社會經濟支持和保障。本文以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對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的矛盾和對策進行分析,旨在解決和處理好矛盾沖突,實現森林資源與社區經濟和諧穩定發展。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經濟協調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A
1 梵凈山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的矛盾分析
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容易引發矛盾和沖突。梵凈山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在生態、經濟與社會方面產生了綜合影響,正確協調當地政府、社區村組織、村民和生態游客之間的關系,獲取各方支持并參與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1.1 森林資源保護和當地政府的矛盾
梵凈山保護區周邊當地政府面臨著保護區內居民的生計和就業壓力,在保護區修建的一些基礎設施,會對森林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和破壞。一方面,隨著梵凈山保護區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修建,特別是環梵凈山公路的開通,為當地居民帶來生產生活改善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梵凈山的入山路徑,加大了保護區管理機構的森林管護難度和游客非法入山的可能性,對森林等自然資源構成威脅。另一方面,當地政府為提高保護區周邊居民的生活水平,依托正逐步興旺的生態旅游業在梵凈山保護區周邊打造旅游設施景點,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旅游消費,也進一步加大了保護區森林管護難度和壓力。
1.2 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村組織、村民之間的矛盾
梵凈山保護區多數村組織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社區每村每年都得到一定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但補償標準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少額的補助致使鄉村生態公益事業建設不足。社區居民由于長期居住在山內,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主要依靠森林資源獲取薪材、建材等自用材,梵凈山成立自然保護區后,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被列為禁止采伐區,木材采伐量受到限制,切斷了社區居民通過木材產業加工的收入來源和物質來源,經營性收入減少,保護區管理局目前無林木采伐證辦理權限,社區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在相應的替代產業尚未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導致當地居民與森林資源保護出現矛盾。
1.3 森林資源保護與游客休憩的矛盾
在現代返璞歸真的強烈愿望下,人們開始關注和重視生態體驗,隨著梵凈山保護區生態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旅游人數增長大幅提升,但保護區游客容量有限,特別是節假日,經常出現游客爆滿現象,造成環境、生態和管理的壓力進一步增大。同時,一些背包游客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擅自進入保護區進行徒步旅游,游客非法入山不僅會產生生活垃圾,造成生態環境污染,騷擾野生動物生存環境,也加大了救援隊伍的搜救難度和森林資源的管護壓力。
2 梵凈山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產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2.1 協調機制不健全
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受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目前,梵凈山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主要依靠保護區管理局推動建設,未能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保護區管理局與當地政府聯動機制尚不健全,致使保護區森林資源管護在一定程度上與當地政府的經濟利益相沖突。
2.2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不足
森林資源保護必須綜合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受損情況,并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給予合理的補償。按照天然林保護工程有關規定,梵凈山保護區內集體和個人所有國家級公益林按照14.75元/畝的標準補償給農戶,平均每戶每年能分到800元左右,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與林木經濟收益的差距較大,在低額補償和產業單一的前提下,導致村級集體經濟生態收益不明顯,村級生態公益事業發展勁頭不足,社區居民對森林資源保護的積極性就得不到提高。
2.3 社區居民生態環保意識不高
社區居民受傳統習俗影響,普遍認為冬季用炭火取暖比煤電等其他方式取暖要舒服,用柴火做飯比用煤電做飯要好吃,導致森林資源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由于世代生活在青山綠水之中,沒有直觀感受到生態環境損害帶來的影響,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還不深入。
2.4 法制宣傳教育不足
梵凈山保護區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教育,主要針對居住在保護區內的居民,對部分游客法律意識淡薄現象,無法在短時間內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造成部分游客非法進入保護區未開發地帶。
3 梵凈山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3.1 建立完善的森林保護制度體系
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能夠明確森林利益相關者的職責,規范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系,引導、約束各利益相關者在規章制度范圍內開展活動。一是應加快制定自然保護區專門法律法規,實行依法治理保護區,同時,應加大保護區執法隊伍建設、執法設備投入和人員技術培訓。二是與法律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協助保護區管理機構對保護區內違法案件進行法律、法規適用性審查,對適用法律法規提出建議等。三是定期對執法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不斷鞏固執法知識,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和水平。四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考核體系,緩解地方政府經濟發展和社區居民生產生活與森林保護的沖突,應把生態環境考核納入地方政府黨政一把手績效考核過程并作為衡量黨政績效關鍵指標,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追究問責,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
3.2 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加強森林生態保護宣傳
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是進一步緩解森林資源保護外部矛盾、協調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舉措,應堅持頂層設計,根據社會經濟情況定期提升補償標準,確保因森林資源保護而利益受損的群眾利益,讓他們有更多的生態紅利獲得感和幸福感。其次,應通過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喚起梵凈山保護區社區居民和游客自覺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一是要加強社區法制教育宣傳,通過廣播、走村入戶等形式把法制思想廣泛傳播,在群眾中牢固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二是要暢通社區信息渠道,搭建信息收集平臺,整合信息數據,及時掌控社區動態,以便科學正確地決策。三是要注重提高游客的法制意識,進一步加強生態旅游區信息化法制宣傳設施建設,通過增設“環保展廳”“森林大講堂”等形式,針對不同的受眾采取不同的課程,如可以開展生態親子體驗、家庭生態科普講堂、老人講堂等一系列課程宣傳森林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及相關處罰等,提升游客對森林資源保護的認可度,自覺維護保護區森林生態安全。四是收集梵凈山保護區社區巡護和動植物資源監測等數據,加大保護區監控布設,構建保護區監控網絡,規范游客行為,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控,融合科研項目研究成果,構建“鼠標一點,林情盡顯”的生態云平臺。
3.3 優化社區產業機構,搭建公眾參與的監督平臺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梵凈山保護區應積極為社區居民脫貧致富出謀劃策。一是要轉移社區群眾守山吃山的傳統思想,聯合當地政府因地因人發展產業,努力挖掘貧困點、貧困人優勢條件,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果則果、宜游則游。二是促進農林產業與其他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在保護區實驗區發展生態旅游示范帶動點,形成以農家樂為單元的旅游整體,以點帶面助推生態旅游業有序發展。三是改變社區居民耕種觀念和方式,搞農業不僅是搞種養,還要做農產品加工、銷售和周邊服務,堅持把農林產業變身為綜合產業,使產品增值,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四是在保護區實驗區內,在不影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不破壞自然資源和林地的前提下,適當開展林下經濟產業以扶持社區經濟發展非常必要,應在調研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大范圍發動社區群眾積極參與,采取試點建設的方式進行復制推廣。五是搭建生態保護監督平臺,目前,除保護區護林隊伍外,大部分社區居民參與生態監督的層次不高,對生態監督的主動參與性認識還不夠,應采取有獎報告等多種舉措激起公眾參與的主動性,讓社區居民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構建“保護區林業干部—護林員隊伍—普通群眾”為主體的網格化監督平臺,發揮社區居民參與生態監督的積極性。
4 結語
梵凈山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離不開社區居民的支持,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旅游的興起增加了社區居民的增收渠道,良好的森林生態又為社區提供護林員崗位等就業機會。因此,生態與發展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在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對二者進行科學合理協調,正確處理各方利益關系,合理化解矛盾,才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張軍.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探討[J].南方農業,2014(36).
[2] 陳少華.論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如何實現共贏[J].現代園藝,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