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忻麗
[摘 要]忻州近年來的果業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中仍存在一部分問題。本文就忻州果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簡述,并提出了相對應的策略,以求為我市果業發展提供一點思考。
[關鍵詞]忻州;果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識碼]A
忻州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地質構造復雜,海拔高差懸殊。近幾年,我市堅持因地制宜,適樹適栽的原則,充分利用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針對樹種及品種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進行了樹種品種間的結構調整,主要做法是淘汰老劣果園,發展名優品種。梨主要發展了以酥梨、玉露香為主的優質梨;蘋果主要發展了以嘎啦系、藤牧1號為主的早熟品種與富士系優良晚熟品種;葡萄主要發展了提子類、無核類品種;杏主要發展了白水杏、凱特、亞杏等優良品種。
1 存在的問題
(1)果園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全市大部分果園處在干旱丘陵區,幾乎沒有灌溉設施,不能在果樹生理需水期有效供水,嚴重影響水果產量與品質,果園經濟效益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差甚遠。
(2)晚霜凍害連年發生 。我市果業生產從2013年到2015年連續三年遭受晚霜侵害,重挫了果業產業的發展。2013年4月18日深夜至4月19日下午我市出現一次明顯的降雪過程,氣溫驟降,正處于盛花期的梨、蘋果等果樹遭受嚴重凍害,全市各種果樹受凍面積達41.61萬畝,減產達9.96萬噸,減收達2億元。2014年5月5日氣溫驟降,根據各縣市調查統計,全市果樹受凍面積達21萬畝,絕產的達4萬畝,較正常年份減產40%左右,減收2億多元。2015年花期與幼果期也出現了降溫大風等異常氣候,又使果樹面臨了低溫的侵害。晚霜凍害造成的損失挫傷了果農的生產積極性,嚴重滯約了我市果業的發展。
(3)果園勞動力資源缺乏、文化素質低、老齡化嚴重。隨著城鎮化的建設,農村年輕人多數進城務工或經商,而中年男勞力也多兼職從事建筑、裝修、運輸等行業,農村勞動力匱乏,參與果品第一線的勞力全部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婦女居多,且這一批老動力文化程度低,大部分只具有小學、初中文化,接受新技能與新思想的能力差。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低、老齡化等問題是困擾我市果業發展的又一大難題。
(4)果業組織化程度低。目前我市果業生產仍以分散的家庭經營為主,大部分水果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剛剛起步,還處在成長階段,整個水果產業經營規模小,標準化、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比較薄弱。
(5)果品質量差,缺少統一的市場品牌。忻州是全國梨樹生產優質區域之一。梨樹栽培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于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宜,忻州所產酥梨色黃如金,汁甜似蜜,酥脆可口,品質極優。曾被香港“五豐行”命名為“金蜜梨”而暢銷港澳。曾多次參加全國、全省展評,屢獲殊榮。1985年、1989年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95年獲山西省首屆農博會金獎和國家第二屆農博會銅獎,1996—2002年連續獲得山西省一至四屆優質水果展平會金獎。梨樹曾是繁榮全市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之一。但是近幾年由于鐵礦業等興起,農民進城務工等的原因,政府與農民重視不夠,梨樹栽培管理中出現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投入不足,部分梨園每年僅施少量速效氮肥,少施或不施農家肥;栽植密度較大,株間擁擠,樹冠郁閉,通風透光不良;不進行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不適時,采收提前等,有些果園幾乎是放任生長,由此造成酥梨果個變小、風味變淡、石細胞增多、品質降低,導致我市酥梨近年來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再加上目前我市沒有形成統一的品牌,雖有“雁門關”牌酥梨、“同川”牌酥梨、“宮珍”牌水果等,這些品牌各自為陣,大部分只在本地銷售,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合力,抵御不了市場風險,梨產業優勢逐年消失,經濟效益不明顯。
(6)產業化程度低。產后處理、加工、貯藏嚴重滯后,忻州所產的蘋果、梨產后基本不進行任何加工處理就出售。貯藏也只能靠土窯洞或土窖貯藏,加工只是加工些果脯、果丹皮、果汁、果粉等,品種少,科技含量、加工量均低,加工量僅占果品總產量的3%。果業生產沒有形成產業化生產。
2 發展對策
2.1 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發展優良品種
根據生態環境、資源條件等,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地域優勢與資源優勢,進一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穩定蘋果面積,適當擴大優勢樹種優質梨面積,做大做強優質梨基地;穩定晚熟品種,擴大優質早中熟品種。拉開在空間布局和時間布局上的檔次,延長銷售時間,形成梯次上市的品種布局,從而達到延長供貨期限,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果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2.2 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果園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抓好果園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加大果園水利設施的投資力度,扶持果農在果園建立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系統。同時業務部門加大地膜覆蓋穴貯肥水、生物覆蓋等旱作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在丘陵山區的果園修筑魚鱗坑等集水工程。
二是建立防護林,減少霜凍與大風對果園造成的危害。
三是大力發展果園機械化作業,積極推廣旋耕機、開溝施肥機、打孔機、病蟲害高效噴霧器、動力修剪機械等新型工具,提高果園機械化水平,減少勞動強度與用工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
2.3 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果品產量、質量
圍繞果品安全、生態安全、健康安全和農民增收,一是大力推廣疏花疏果、人工授粉、果實套袋、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果園生草、生物覆蓋、高光效樹型改造、病蟲無害化綜合防治等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全面提升果品生產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水果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二是加強果品質量安全監管。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強化源頭污染控制,加強對產地監管,加強對化肥、農藥、果袋、地膜等生產投入品的監管,對企業、生產基地及產地批發市場等定期開展質量檢測,同時還要制定果園生產、農業投入品使用等生產檔案記錄制度。做好病蟲害的檢測,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用于指導病蟲害的科學防治,健全物候期與災害性天氣檔案記錄等,實行果品質量追溯制度,全面推進水果生產的標化進程,確保果品質量安全。
2.4 培育新型農民,提升服務能力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果農的技術培訓,根據果樹生長季節和管理技術要求,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沉下去”等方式組織培訓,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展開對農民的培訓,努力把農民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鼓勵進城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從事果業生產。二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速健全合作社的運行機制,鼓勵多個合作社聯合起來創辦合作聯社,強化合作社的作用。三是加強對果農的服務,加強果業現代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果業信息化進程。利用電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采取多種形式、多渠道對果農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科技、信息及果品銷售等服務,重點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也辦不好的事情。鼓勵農民利用電商平臺、微信、微博等進行水果銷售。
2.5 創新經營機制,推進果業產業化經營進程
創新投入機制,引導工商資本進入果園,推進生產要素向果業優勢產區聚集。完善產業化經營機制,推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一體化經營,提升產業化水平。
2.6 加強果業自然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建立由政府主導的果業風險防范機制,一是建立災害損失經濟補嘗制度。二是要加強自然災害或重大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應急體系建設。要把果園抗災、避災、減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上。三是要積極發展果業保險,堅持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的果業保險體系,切實提高果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7 鼓勵引導觀光園的發展
觀光果園以果園景觀、果園周圍的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為基礎,通過果樹生產、產品經營、農村文化及果農生活的融合,為人們提供游覽、參觀、品賞、購買、參與等服務;以果品生產為基礎,通過對園區規劃和景點布局,突出果樹的新、奇、特,展示果園的韻律美和自然美,促進果品生產與旅游業共同發展,提高果園的整體產出效益。應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旅游資源與適合發展果樹的地理優勢,鼓勵果農與企業家、創業者聯合創辦觀光園,促進我市的果業產業向現代化轉型。
[參考文獻]
[1] 穆養民,趙政陽,戴軍.陜西果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2] 李紅霞,劉潤萍.甘肅省果業發展芻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04).
[3] 王美清,黃長林,余艷鋒.江西蘇區果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