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
[摘 要]冬小麥是鹽城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逐步形成了多重高產穩(wěn)產栽培形式,實現(xiàn)了產量十二連增。但冬小麥播種后受種子質量、耕作播種質量、氣候條件和管理水平的影響,出苗不齊現(xiàn)象嚴重。本文詳述出苗不齊的原因以及補救措施,以期為小麥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小麥;弱苗;種子質量;補救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古人云:“倉廩實、天下安。”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wěn)民心的戰(zhàn)略產業(yè)。鹽城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屬于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的過度地帶,且海洋性暖濕季風氣候明顯。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9~14.5 ℃;雨量適中,降雨量980~1 100 mm,無霜期209~218 d。鹽城市屬于農業(yè)大市,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和玉米,經過實踐已經形成“水稻+小麥”“玉米+小麥”“蔬菜+小麥”等多重高效種植方式。小麥是作為鹽城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當?shù)刂饕脑蕉魑铮r業(yè)資源及生產條件相對有利于冬小麥生產。目前,冬小麥種植面積是478.2千公頃,單產8772.3公斤/公頃,總產430萬噸,實現(xiàn)連續(xù)十二年實現(xiàn)增產增收。近年來,各地小麥高產穩(wěn)產典型不斷涌現(xiàn),鹽城市冬小麥產量進一步提升,但小麥出苗情況依舊經常缺苗、斷壟、不整齊等現(xiàn)象,尤其是干旱低溫年份更為嚴重。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和調研,分析了本市小麥生產過程中影響小麥出苗的障礙因素,提出補救小麥出苗不齊的措施和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鹽城市冬小麥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1 小麥出苗不齊的現(xiàn)象
冬小麥的苗期是指從播種出苗到起身前期。它不僅包括小麥的越冬前的出苗、分蘗,還包含越冬后的返青和起身期,這個階段以營養(yǎng)生長為主,田間管理尤為重要,特別是小麥出苗期。小麥作為鹽城市的主要越冬農作物,其生長狀況受到土壤、水分和管理水平的影響,但常常會因氣候原因、耕作質量差、管理不到位等而造成一些異常苗、出苗不齊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嚴重影響冬小麥的產量。
2 出苗不齊的原因
2.1 種子質量的影響
種子質量是直接影響出苗的一個內部因素。一是按照國家規(guī)定合格的小麥良種的發(fā)芽率不能低于90%,但往往在種子保存過程中,由于儲藏條件不當、儲藏過期等因素造成發(fā)芽率顯著降低的事件屢有發(fā)生,特別是農戶自留種,此類現(xiàn)象更為嚴重。二是小麥種子的發(fā)芽率沒有問題,但在良種收獲的小麥熟期、病蟲害或雨水影響造成的霉變等因素影響下種子飽滿程度不同會引起的發(fā)芽勢較差,頂土力弱,出苗不整齊。三是農戶把購置的新種子和上年留下的陳種子混合播種,也是種子發(fā)芽率低的一個因素。
2.2 耕地質量的影響
我市普遍存在耕地質量較為粗放,耕層較淺的問題。當小麥播種后,由于耕層較淺,土壤中的水分散失得比較快,再加上一些土塊兒較大,壓住的種子難以出苗,即使出苗也是比較緩慢。近幾年耕地開始使用旋耕機,大的土塊問題解決了,但是引發(fā)新的問題,土壤虛而不實,播種后澆水容易造成土壤結塊,影響出苗速度或澆水后露籽問題,易形成露籽苗和立針苗,嚴重影響小麥的越冬生長,致使麥田減產、品種下降。
2.3 營養(yǎng)供給不合理
俗話說“麥收胎里富”,講的就是小麥種植底肥非常重要,小麥種植底肥施入量大約占施肥總量的60%~70%,未施或者少施底肥可能導致土壤缺失氮肥,使麥苗若黃,長勢較差。如施入的底肥含有未腐熟的有機肥或者施肥過多、施肥不勻,容易產生燒苗、傷種等現(xiàn)象,影響小麥的正常越冬生長。經調查,大多地區(qū)使用的有機肥多為自然堆漚,并未完全腐熟,且撒施不均勻,經常出現(xiàn)缺苗斷壟現(xiàn)象。
2.4 鹽堿地影響
大量化肥的投入,造成很多地區(qū)的土壤鹽漬化。堿性土壤中鹽分濃度過高,高滲透壓造成種子吸水困難,萌發(fā)受阻。即使種子能夠萌發(fā),幼根幼芽的耐鹽性較弱,也容易產生生理性脫水,造成幼芽萎蔫夭折,嚴重影響小麥的出苗質量。土壤鹽漬化容易造成土壤結塊,持水能力減弱,土壤含水量降低,特別是遇到播后遇雨水,容易造成土壤板結而影響小麥幼芽頂土出苗。與正常地塊相比,鹽堿地種子萌發(fā)吸水的速度和幼芽生長速度受阻,會延長出苗時間,造成出苗不齊,大小苗現(xiàn)象嚴重。
2.5 氣候原因
對于冬小麥而言,播期早晚會對小麥的發(fā)芽出苗產生影響。不同土質,地勢及覆蓋情況下地溫略有差異,種子吸水萌動出芽,幼苗出土都要求適宜的土壤溫度。小麥種子最適發(fā)芽溫度為15℃-20℃,此時種子發(fā)育最快,發(fā)芽率也最高,而且長出的麥苗也最為健壯。所以播種過早過晚都會引起小麥出苗不齊。土壤墑情較差干旱,以及播后黏土地遇暴風雨造成土壤板結,同樣影響出苗。
2.6 播種質量的影響
隨著機械化的發(fā)展,特別是精量播種技術的進步,小麥疙瘩苗現(xiàn)象基本解決,但是由于整地不平,精量播種依然會出現(xiàn)小麥出苗不齊、出苗質量差等情況。整地不平,機播時深淺不一,淺處種子播不到濕土上,以及圪垃蓋種都不利于出苗,翻入土壤中沒有腐解的根茬、秸稈,架空土壤影響播種質量,殘留在土壤里深淺不等的地膜,或阻礙根系下扎,或影響幼芽頂土,或播后鎮(zhèn)壓時嚴重壓苗等都是影響小麥出苗不整齊的原因。
2.7 病蟲害及藥害的影響
病害害對小麥出苗的影響較大,通常上一季農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病害和害蟲會影響小麥的出苗率。特別是未包衣的種子,最易遭受地下害蟲的危害,尤其是地老虎、金針蟲、螻蛄、蠐螬等都能造成缺苗斷壟。冬小麥播種時間晚,出苗后在低溫高濕條件下,不抗病的品種幼苗易遭受病菌侵襲而發(fā)病死苗,也會造成缺苗斷壟。除草劑殘留時間長,上一季作物如是玉米噴施煙嘧磺隆與莠去津的復配劑,使用量超過一倍以上就會影響小麥的發(fā)芽,即便是出苗后也會造成大面積死苗。另外化肥燒傷和農藥藥害也會造成出苗不齊。
3 補救措施
3.1 移密補稀
為確保小麥苗齊苗全,在出齊苗后應及時查苗,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對出苗不齊、缺苗斷壟嚴重的地塊,在麥苗出齊后用同一品種的種子進行補種,并通過補充營養(yǎng)和提高積溫的方式,促進補種的種子發(fā)芽、出苗、分蘗;對于全田出苗較好,只有少數(shù)地方缺苗的麥田,可采取“移密補稀”的方法,將同一地塊的同一品種帶土移栽,移栽時要注意“上不壓心下不露白”,埋嚴蓋實后澆移苗水,澆水盡量補澆低濃度的營養(yǎng)液,以利于緩苗;對于播種過淺引起的露籽苗,也可進行移栽或者補種;但對于播種過深的立針苗和深播苗可扒掉部分覆土,再結合灌水和中耕,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促進側根發(fā)育。
3.2 補水松土
一是因氣候原因,近幾年我市在冬小麥播種前后雨水較多,應注意排水,避免土壤濕度過大造成種子霉變,影響出苗。對于因除草劑或其他藥害引起的缺苗可適量澆水,促進麥苗生長分蘗,避免大水漫灌致使幼苗徒長旺長。二是晚播的麥田,若小麥播種后還未出苗即遇到了降溫天氣,加之土壤濕度高、地溫較低、積溫不足,會導致出苗期延長、出苗不齊,應及時鋤劃增溫,可淺鋤2-3遍,以松土、保墑、增溫促使盡早出苗。三是鹽堿地,澆水之后或者雨水過后應及時中耕松土,減少土壤板結、結塊。在溫度允許的條件下,也可以進行灌水洗鹽或開溝排鹽,以降低土壤鹽漬化程度。四是除草劑藥害引起的缺苗、苗弱,除補苗以外,葉片噴施蕓苔素和葉面肥,促進弱苗生長分蘗成長為壯苗。
3.3 促苗壯苗
小麥苗期的病蟲害主要是以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蟲為主,根系環(huán)境的病蟲害可采用化學農藥灌根、撒毒土等措施防治,讓弱苗盡快轉為壯苗。對于播種量少,基本苗不足的麥田,可搶在出苗至三葉期間,沖施或者撒施以尿素為主的提苗肥,可促進早分蘗,分壯蘗,優(yōu)化個體,達到冬壯早發(fā)奪高產。對于旺長麥田,應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長,培育凍前壯苗,防治凍害和后期倒伏,一般采用化控。在小麥苗齊管理上一般采用的是“促弱控旺”,培育壯苗,安全越冬,防治凍害,才能保證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 赫明濤,王軍,張明,等.鹽城地區(qū)發(fā)展甜玉米產業(yè)探討[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9(01).
[2] 馬國防,程利芳.小麥出苗不齊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河南農業(yè),2017(07).
[3] 張莊,付慶中,袁雪嬌,等.稻田小麥免耕與翻耕栽培效果初探[J].耕作與栽培,2007(04).
[4] 張翠云.小麥異常苗發(fā)生原因及治理措施[J].農家參謀,2016(34).
[5] 王鳳娟.小麥播種常見問題及處理辦法[J].河北農業(yè)科技,2008(19).
[6] 閆倩清.麥播主要地下害蟲及防治措施[J].吉林農業(yè)C版,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