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杰
[摘 要]本文主要對浙江省實施水稻節水高效栽培的意義進行了簡要的闡述以及分析,并希望通過針對不同種類的水稻節水高效栽培技術進行具體分析以及研究的方式,促進浙江省水稻栽培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種植業的發展,并同時希望可以有助于促進我國整體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浙江省;水稻;節水;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104 [文獻標識碼]A
基于我國國民用水需求的逐漸提升,由于水資源短缺等引發的矛盾以及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其中,在浙江省農戶種植水稻的過程中,由于水稻的生長以及發育,普遍受氣候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較為嚴重,因此,常會遭遇局部性或者季節性干旱等問題。所以,有必要對節水高效栽培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降低干旱問題出現的幾率,同時有助于促進浙江省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 浙江省進行水稻節水高效栽培的意義
基于浙江省所處的地域環境特點使然,其降雨較為密集且光熱資源較多。浙江全省的水資源量年均約為每立方米944.3億,相對較多,但與此同時,由于該地區每年的降雨以及地表徑流具有分布不均勻的特點,因此,浙江省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普遍低于全國平均占有量的91%。首先,浙江省山區中,存在旱地約266000hm2,且普遍缺乏灌溉條件,在旱情較輕時,個別小面積的耕地產量較低;旱情較為嚴重時,絕收現象時有發生,總體而言,產量較低,主要是由于水資源匱乏所致。據有關數據表明,浙江省的耕地資源中,具備較好水利條件的只有一半,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大力度發展水稻節水高效栽培技術,有助于促進水稻種植面積的增大,同時,也可有效降低由于干旱而導致不必要損失出現的可能性,對促進水稻的產量以及質量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2 發展水稻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的有效策略
2.1 遵循發展原則
2.1.1 與輕型栽培技術相配套。基于第二及第三產業的逐漸發展,農村的勞動力價格不斷增加,使得各類具備人力、物力資源節約特點的輕型栽培技術逐漸開始引起了各水稻種植農戶的廣泛關注,并逐漸將其應用于實際的水稻種植過程中。同時,隨著此類輕型栽培技術宣傳以及推廣范圍的不斷增加,現如今已經基本覆蓋了浙江省諸多的水稻重點種植區域內,因此,節水高效栽培技術想到得到有效發展,就需要重視遵循與輕型栽培技術相配套的原則,有助于更快、更好地達到節水、高效以及省力的目的。
2.1.2 與優質高產相統一。浙江省具有人均耕地量較少的特點,因此,利用增加耕地面積來提升水稻產量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想要使水稻的產量以及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可以采取的有效策略為:通過提升科學技術水平的方式,促進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利用水稻節水高產栽培技術的根本目的為:經由對水稻的生長發育環境進行優化的方式,促進其根系等部位之間的協調發育,有助于更好地創設出更為優質的水稻生長發育環境,進而使高產、優質可以與節水達到有效統一。
2.1.3 與保護環境相結合。通常情況下,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不僅需要具有充足的資金以及能源支撐,也應重視所使用的栽培技術是否可以良好地滿足于保護環境的各種需求。就浙江省現如今的水稻栽培情況來看,由于以往所應用的灌溉技術以及不合理的農藥使用技術等,使得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也不利于促進水稻的質量以及產量提升。因此,浙江省想要有效發展水稻節水栽培技術,就應重視控制農藥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量,并通過有針對性的使用水稻節水栽培技術的方式,使得水稻的成長發育質量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更好地維護浙江省及其周邊的自然生態系統。
2.2 明確技術形式及研究重點
2.2.1 移栽型節水高效栽培技術。通常情況下,此項技術可以分成:常規育秧以及旱育。其中,旱育秧技術主要指:通過在經過處理的苗床上實施育苗操作的方式,培養帶糵矮壯秧。同時,據有關實踐表明,運用此方式的水稻田在育秧期間的節水量約為百分之九十。對大田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減少泡田時間,并在對秧苗進行移栽后到其分蘗期之間,使其始終保持在合理的濕潤狀態下,并提前擱田,以便于后期應用濕潤灌溉。
2.2.2 直播型節水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可以分為:濕直播以及旱直播。其中,旱直播主要是利用干耕以及免耕的方式,于干旱的條件下,實施作畦、整地以及直播操作,使得秧苗旱長;濕直播主要是在濕潤的條件下,實施作畦、直播等操作,使得秧苗濕長,并在秧苗的三葉一心到四葉期之間,實施上水操作,有助于其始終可以保持在濕潤狀態下,有利于低位分蘗,提前擱田,并應于拔節后進行濕潤灌溉操作。據有關試驗指出,使用旱直播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照比使用傳統的節水高效栽培技術而言,可以有效提升節水量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使用濕直播節水高效栽培技術,可以有效提升節水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此外,直播型節水高效栽培技術,也具有可有效節省人力以及物力資源的優勢,對促進水稻產量以及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3 結論
綜上所述,浙江省想要發展水稻節水高效栽培技術,不僅需要提升對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視,也需要對其進行高效、綜合性的調控技術研究,并通過不斷提升各種有關技術水平的方式,促進水稻的產量以及栽培質量提升,有助于探尋出更優質的水稻栽培方法,對促進浙江省農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姜海平,管信山,朱一博.30億PIB/mL甘藍夜蛾NPVsc生物農藥防治水稻二化螟藥效試驗研究[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7(04).
[2] 凌啟鴻,王紹華,丁艷鋒,等.關于用水稻“頂3頂4葉葉色差”作為高產群體葉色診斷統一指標的再論證[J].中國農業科學,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