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玲
[摘 要]本文以貴州省少數民族貧困山區——以赫章縣可樂鄉長坪村寨子組為例,通過分析該村的貧困現狀、存在問題,提出進一步做好精準扶貧的建議。
[關鍵詞]貴州少數民族山區;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為調研貴州省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精準扶貧情況,2018年2月,我們考查組來到位于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長坪村寨子組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扶貧調研工作。
1 基本概況
赫章縣可樂彝族苗族鄉長坪村位于可樂鄉東北面,平均海拔1830米。有漢、苗、彝等少數民族。主要種植烤煙、玉米、洋芋等。是2001年全省統一劃定的二類貧困村之一。本次調研走訪了四個家庭。
長坪村寨子組共38戶,其中17戶為貧困戶。村民大部分姓安,來自一個家族。80%為大花苗,信仰基督教。語言為苗、漢雙語,文字為苗文、漢字。寨子組依山而建,零星散布在半山腰上,四周山巒疊嶂,森林植被覆蓋率低,山坡的土地被開墾出層層梯田,種植土豆、玉米。近幾年政府實行產業幫扶,扶持農戶種植魔芋、辣椒。2018年政府發放了魔芋種,立爭成為新的創收來源。
1.1 生活狀況
村民在山上依然過著靠山吃山,自給自足的生活。由于土地稀少,收獲的土豆、玉米只夠食用。玉米粉除了食用,還喂雞,玉米桿喂牛,發芽的土豆喂豬。村民還飼養黃牛、豬、雞等禽畜,供應肉、蛋、油等生活需要。豬肉被熏成臘肉保存。大部分人仍保持一天吃兩頓的習慣。山上已通電、通網,但信號較弱。飲用水引自山上泉水,架設管道引入農戶。煤依然是主要的燃料。當地煤礦豐富,但由于不規范開采,導致事故發生,人員傷亡,政府已明令禁止私自開采。多數家庭已有電視、手機。婦女掌握苗族傳統服飾和刺繡手藝,大多不識字,不懂普通話。苗家觀念認為,不懂刺繡的姑娘嫁不出去。
1.2 居住和交通狀況
村里現有17戶貧困戶,部分土房已開裂。國家給予3.5萬元資助改造住房。許多家庭仍依靠外出打工,建起新房。但村民們依然沿襲傳統生活方式,保持簡樸自然的生活習慣。房間多用于堆放土豆,核桃,草料。地面墻面由泥土打造,木制房頂堆放玉米桿、干草等牛飼料。村民沒有良好衛生習慣。不刷牙,不洗澡,無浴室,廚房無水池,無下水道,也沒有垃圾箱。生活廢用水直接排放屋外。垃圾隨處堆放,隨手亂扔,定期把家門口的垃圾搜集起來焚燒。
由于寨子建在半山坡,騎摩托車出行,把農產品托到7、8公里外的可樂鄉集市售賣,買回日常用品。村里道路為土石路面,山路崎嶇陡滑,遇到下雨,道路泥濘不堪。遇到凝凍,村民無法出行,只能在家等待解凍。之前山上的土路又小又窄,通到山腳下一所希望小學,兩年前有好心人捐款,拓寬了路面,現可通行一輛拖拉機,但道路沒有做硬化處理。
1.3 精神和文化生活
村民大多信奉基督教,當地信教歷史已超過100年,教堂是精神和文化中心。十幾年前,村民用泥土在半山坡修建教堂,已出現裂縫,附近三個村寨發起集資,在2017年10月1日奠基修建新堂。村民們利用農閑,義務出力修建。目前主體架構已成型。教會締屬葛布總會,可追溯至黨居仁牧師的內地會時期。村民家中無論大小事及宗教節日,都在教堂舉行活動。每逢周三、六、日有聚會,星期天為主日聚會。農閑時期,時間充足,聚會時間可長達5小時。有時從晚上聚會到凌晨。村民注重喜樂和平安,聚會時又唱又跳,載歌載舞,用傳統方式表達自己的信仰。從2016年村里走出第一位本科大學生,現在貴州一高校學習手風琴專業。他的弟弟也于第二年考上大專,在貴州一高校學習聲樂。假期回村,擔任唱詩班指揮和伴奏。村民從小就吟唱贊美詩歌,無論老少,都是唱歌好手,雖未經專業培訓,但唱詩班仍能分多聲部演唱,演唱的詩歌選自葛布教會1904-2004百年靈歌選集。歌聲美妙動聽,曲調優美。
1.4 家庭和收入狀況
國家雖已落實精準扶貧政策,但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過去依靠賣牛、賣豬、賣農產品。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普遍。政府提供的免費培訓機會,例如廚師、養殖、種植,因外出務工而錯過。他們大多在廣東、浙江的工廠、建筑工地等從事體力勞動,每月平均可收入3千到4千元不等。還有去新疆采摘棉花。由于外出務工,農活、喂牲畜、照顧幼童就落到老人身上。多數家庭都有2-3個孩子,由老人或者母親照顧,等孩子稍大,上學,母親又外出打工。父母不在的大齡孩子,兄妹們獨立生活、上學,每逢春節,父母才返鄉看望。村民們互幫互助,誰家有摩托車,便稍上別家上學的孩子。
1.5 教育狀況
調研發現,雖然國家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助學政策落實到位,然而寨子的輟學率依然很高。許多家庭的孩子小學畢業剛進入初中一二年級,便輟學打工,有些甚至小學沒畢業就輟學。由于國家整合教育資源,合并了周邊小學,在3公里外重新修建。以前山腳下的希望小學走路5分鐘可到達,由于2017年秋季被關閉,新校址路途遠,現在上學需要摩托車接送。
2 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和存在的問題
2.1 政策落實情況
通過建檔立卡,建立扶貧工作站,采取鄉村干部“一幫一”。寨子組組長告訴我們,村里的貧困戶認定標準,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家中讀書郎。即看房屋質量、大小,看家里人口及糧食量,看家中讀書的孩子數量。貧困戶家庭,將“赫章縣精準脫貧駐村幫扶聯系卡”懸掛在農戶門框加以識別。建檔立卡享受的政策包括:教育資助(范圍:就讀中職和高中及以上);醫療補助(救助); 項目及產業扶持(烤煙、核桃、魔芋、辣椒、養牛、養羊、養蜂等);居住環境惡劣可以優先享受易地扶貧搬遷;可申請5萬以下的“特惠貸”等政策; 如果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可以向幫扶干部尋求幫助。通過走訪幾個家庭,舉例說明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貧困戶安文亮家,政府發放物資為石灰2920公斤,種子868公斤,復合肥266斤,有機肥60包。貧困戶安文光家,一對一幫扶,幫扶單位赫章縣委辦第一支書朱翌森。幫扶時間從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貧困戶安平家,孩子讀大學學費獲一半減免。
2.2 存在的問題
2.2.1 教育方面。經過走訪發現,不良觀念、不正確的學習理念是導致輟學的主要原因,并非貧困。首先,村民大多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讀書無用思想漫延。村民認為,孩子讀了中職或高中,畢業后也是打工,多讀幾年書是浪費,不如早點出來打工。即使讀了大專或大學,畢業也不好找工作,只能回鄉鎮教書。其次,孩子缺乏對學業、專業及擇業的指導。已經讀到初三的孩子,依然不清楚下步打算。讀中職的孩子,也不清楚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最后,留守兒童功課得不到有效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孩子們大多表示想學習音樂、美術或體育類專業。我們認為這與村里濃厚的藝術氛圍分不開,也與村里簡單樸素而封閉的生活環境分不開。
2.2.2 政策落實方面。村民們表示,貧困戶認定欠缺合理性,認定過程缺乏透明,甚至存在靠搞關系認定貧困戶的現象。另一方面,家里主要勞動力對產業扶持信心不足,持觀望態度,政府分發的魔芋等種子,留給老人耕種,認為外出務工來錢快,能更快提高家庭收入。年青人在外開闊了眼界,不愿再回村寨生活。
3 做好長坪村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
3.1 體現精準
更進一步體現政策精準性要求。在孩子教育、留守孩子陪伴、留守老人上加強幫扶力度。完善山坡道路的硬化建設; 幫助村民建立良好生活衛生習慣;解決孩子上學遠的困難; 希望老師幫助留守兒童進行功課輔導、專業選擇指導。
3.2 體現公正
對于貧困戶認定及幫扶對象認定,地方各級政府應加強監督監管。并進行深入調研,走訪群眾,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
3.3 保護生態環境
幫助村民樹立建設優美環境意識。防止亂采亂挖,防止破壞植被,避免自然資源的破壞。著力打造天藍地綠、山青水凈、房靚物豐、人和家興的秀美風光,為赫章縣保留一方凈土,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蔡昉,白南生.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流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洪名勇.建設新農村與貴州三農問題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