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若 劉永進
[摘 要]使用信息技術對扶貧資金進行管理,可以更好地實現財政專項資金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本文首先通過分析扶貧資金監管信息化的內涵,進一步分析貴州省扶貧開發歷程,其次,分析出貴州省扶貧資金運行監管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加強扶貧資金運行監管信息化的對策。
[關鍵詞]扶貧資金;監管信息化;效率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指出,到2020年要實現我國當前標準下(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300元)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將連片的貧困區消除,攻堅解決區域性的貧困問題。2017年末,我國貧困人口有2046萬,比2016年末減少了1289萬,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1%。而2016年末,貴州省貧困人口仍有493萬,約占全國總貧困人口10%,仍有9000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超過全國平均的10%。隨著扶貧政策實施出現疲軟,后期減貧難度加大,返貧情況隨時可能發生,扶貧資金存在挪用、侵占等情況。因此,為推進貴州省扶貧資金運行監管信息化的發展,應當完善基層對精準扶貧的監督工作、完善扶貧資金運用監管體系。
1 扶貧資金運行監管信息化的內涵
2014年提出精準扶貧后,各地開始搭建對扶貧資金監管的信息化平臺,部分地區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信息化監管平臺的核心是通過統一使用網絡信息處理系統,開發相關軟件以及相應的硬件配套設備,發揮其功能,對財政專項資金的監管信息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同時,通過構建規范的信息化監管平臺完成“制度修正—技術糾偏—制度再設計—技術再改進—制度再完善”的高效循環演進程序,達到對扶貧資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監管,使得公共資源能夠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做到對財政專項支出的風險進行控制及管理,從而促進財政事業持續穩步發展。
2 貴州省扶貧資金監管信息化發展進程
2.1 扶貧大鍋飯時代
第一階段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到90年代中后期,是農村發展最快的階段,貧困人口下降速度很快,從1978年的2.5億減到1.25億人。此階段并沒有計劃地實施政府扶貧行動,因此不存在監管問題。
第二階段是20世紀最后的15年,國家對扶貧資金的監管政策陸續出臺,其力度都在加強,扶貧效果明顯。如1987年財政部頒布《支持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對地方財政部門提出具體的要求,做好對扶持項目的監督、驗收等工作。這個階段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扶貧行動的開始。
但是,此時期沒能使用信息化手段對扶貧資金進行監管,仍依賴于扶貧辦、紀檢部門、分管部門領導等對其進行把關。
2.2 扶貧力度增強,監管成效不足
2000年-2013年稱為持續發展階段。2000年貴州貧困人口有890萬,2010年減少了380萬,但仍是我國第二大貧困人口省份。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對于貴州的扶貧力度進一步提升,2010年-2014年,貴州省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入額達到944億,貧困人口迅速減少,每年減少了超100萬。但是,對于扶貧資金的監管不能完全有效控制,比如基層扶貧管理部門扶貧資金存在截留的現象;扶貧資金去向不透明;財政部等部門對于扶貧資金的檢查只能采取抽查的模式,力度廣度有限。總之,各項監管措施在逐步加強,公眾媒體參與度在提高,但是扶貧資金仍有被挪用冒領等現象。
2.3 精準扶貧,信息化監管
2014年,貴州省扶貧辦開始建檔立卡工作,將貧困戶的信息納入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中,中央要求各省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及保障農村最低生活需要的政策,以縣為單位,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做到精準識別、動態管理,防止扶貧資金被冒領、挪用等情況的發生。同時,貴州省加大對大數據的開發運用,省扶貧辦與大數據網絡平臺合作,對扶貧資金進行更準確的監管。目前,貴州省精準管控扶貧資金管理平臺已錄入9000個扶貧項目,精準管理3000億元扶貧資金。
3 貴州省扶貧資金監管信息化發展中的問題
3.1 脫貧人口未能被及時評估
由于扶貧對象的確定工作量大、信息化手段跟不上或一些主觀原因導致的扶貧對象識別錯誤,甚至出現了“扶貧濟富”的問題,而經過產業扶貧等方式,個別貧困戶的收入已達到了脫貧的標準,然而仍申請政府補助,造成扶貧資金被侵占,貧困人員退出機制審核機制不能及時有效反映。
3.2 管理流程相對滯后
部分縣政府偏重于扶貧項目申報而忽視對項目的過程管理,即忽視對扶貧項目整個生命周期需要的資金動態管理,導致扶貧資金投入規模存在不確定性,進而使得投入資金出現失控的局面。
4 貴州省扶貧資金監管信息化發展建議
4.1 完善基層對于精準扶貧的監督工作
省級政府應有計劃地開發一套連接縣政府的信息化系統,定期培訓縣政府有關工作人員,必要時可借助涉農金融機構或企業對加入產業的生產的貧困戶進行基礎信息采集和管理,逐步使每一項扶貧政策、每一筆扶貧資金能有效運用到幫扶的對象。
4.2 完善扶貧資金運用效果監管體系
通過對扶貧資金運行監管的信息化,管理者可以對資金的用途、流向等做到實時掌控,實現對資金的精確化管控;對扶貧項目點準確定位、實物化管理、全程監控,使得“套取、冒領扶貧項目資金”的空間減少。
[參考文獻]
[1] 楊志銀.扶貧資金安全運行與監管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17(04).
[2] 陳杰.我國農村扶貧資金效率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07.
[3] 楊穎.胡娟.貴州扶貧開發成效、歷程及挑戰思考[J].農業經濟,2013(02).
[4] 賴力.精準扶貧與婦女反貧困:政策實踐及其困境——基于貴州省的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7(06).
[5] 貴州加大扶貧領域問責力度 壓實責任強力“拍蠅”[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