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祥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年,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輝煌和奮進的五年。五年來,臨縣安業鄉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黨內政治生態得到凈化,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各項惠農政策得到有效落實,脫貧工作成效明顯,全鄉村經濟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但在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也為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十八大;農村經濟;發展變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7-0007-03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2.8 文獻標志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把“為人民服務”擺在執政理念的首要位置。他曾講過:“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就表明“為民”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理念。因此,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就成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年來,我國不斷進行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創新發展,特別是在我國農村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調研,結合我在臨縣安業鄉趙家圪臺村一年多時間的駐村工作,談一談對山西臨縣鄉村發生的新變化和下一步發展出路。
1 鄉村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1.1 黨內政治生態得到凈化,工作作風悄然轉變
十八大以來,通過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全縣鄉村廣大黨員干部思想得到洗禮,自覺意識得到明顯提升,工作作風得到明顯轉變。特別是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中和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使得黨內政治生態得到了根本改變,過去不良的政治生態得到了很好的凈化。鄉村主要領導干部從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思想意識有了清醒的認識和明顯的轉變,實際工作中的歪風邪氣沒有了,四風問題得到有效遏制。通過一年的駐村調研發現,安業鄉黨委政府領導干部主動作為,對待工作不消極,對待目標不放松,對待任務不懈怠,清正廉潔、勤政為民、辦事公道,而且這種工作作風已滲透到了全鄉的各個行政村。以趙家圪臺村為例,這一年來,村里大小事務均由支村兩委召開會議研究決定,事關村民切身利益和公益性的事情,會議范圍還要擴大到村民代表和全體黨員參加,由集體研究決定,村務做到了公正透明,每年按時公開村賬務,村內各項事務上墻公示,執政能力不斷加強,社會公信力進一步提升,鄉村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1.2 脫貧目標任務明確,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我們黨對全國13億人民群眾的莊嚴宣誓和鄭重承諾。
臨縣安業鄉轄17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11個),23個自然村,總人口8 151戶22 926人,土地總面積54km2,耕地總面積2 842hm2,屬純農業鄉鎮,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2015年,全鄉通過建檔立卡“回頭看”共識別出貧困戶3 336戶8 461人,分別占全鄉總戶數和總人口的40.93%和36.91%。其中:趙家圪臺村共識別出貧困戶138戶314人,占到全鄉總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4.14%和3.71%。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安業鄉積極貫徹落實扶貧政策,嚴格按照“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的要求,成立了脫貧攻堅領導組,由書記、鄉長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其他班子成員及各村支書、主任為成員,將脫貧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責任到人。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包村干部三支隊伍的力量,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一包到底。通過產業帶動、生態補償、易地搬遷、醫療教育、保障兜底等政策,2014年~2016年,全鄉已有1 418戶4 405人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如期穩步實現脫貧。其中:趙家圪臺村減貧39戶137人,丁家溝、孫家圪臺兩村實現整村“摘帽”。
1.3 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各項惠農政策得到有效落實
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人民擔當”已成為貫穿習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出臺各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惠農政策,讓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
實際工作中,安業鄉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小城鎮品位。臨離高速、環城公路相繼建成通車,臨縣南服務區和高速出口坐落趙家圪臺村境內;臨縣火車站在安業村落地建成,可以說安業將成為全縣的重要交通樞紐,極大方便全鄉人民乃至全縣人民的出行。投資上千萬的孝義市與臨縣結對幫扶十大工程項目在前青塘村落地開工建設,將極大保護和優化前青塘的村容村貌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鄉村旅游品牌即將打造。各村“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入戶道路全面硬化,田間道路、護壩逐年增加;通訊網絡進村入戶,老百姓幾乎人人都用上了手機,農民也學會了上網和微信聊天;全面實施飲水安全工程,擴大自來水供水范圍,讓農戶喝上安全放心的自來水;亮化工程整村推進,村村都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新一輪農網改造即將全面啟動。
此外,十八大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帶動了農民種養業的發展壯大;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允許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更有利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不僅提高水源涵養能力,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還能有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惠農補貼標準逐年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減免力度加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一系列政策精準地普照到了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所有這些變化都得益于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和冷暖放在心上,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各項惠農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最終受益的是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數。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村可耕作土地逐年減少
隨著工業企業和重點項目的建設,農村土地在逐年減少。一方面,由于小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和公路建設征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補償或土地置換不到位,從而導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隨著退耕還林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退耕還林面積在逐年增加,雖然農民得到了一定的補償,但可耕作土地在逐年減少。以趙家圪臺村為例,全村(包括李家圪臺自然村在內)原有耕地166hm2,2011年修建高速公路時,征用耕地20hm2,但通過新墊土地置換僅6hm2。同時,為響應退耕還林政策,近幾年來有100hm2耕地進行了退耕還林和通道綠化。目前,村民可耕作土地面積僅剩不到53hm2,人均耕地面積不足667m2,村民實際可耕作土地面積越來越少。
2.2 村中留守人員勞動能力下降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村勞務輸出占比屢創新高,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各方面對勞動者的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勞務需求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轉變。從農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絕大多數是年輕力壯,有一定文化的人,勞動技能掌握程度較低的人們很難走出去。同時,由于村內沒有學校、幼兒園,年輕人結婚生子后,孩子到了入托求學年齡,為了孩子的成長,他們不得不舍家棄農轉移到城鎮去,留在農村的往往是老人、婦女和文化程度較低、沒有專業技能的人。以趙家圪臺村為例,全村(包括李家圪臺自然村在內)常住人口814人,常年在外務工、陪讀和求學人口有500余人,留在村中人口不足300人,且多為年老體弱的弱勢群體。由于這些人接受新技術能力有限,或完全沒有了勞動能力,對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
2.3 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
近幾年,農業產業化有了一定發展,但農業競爭力總體還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逐年增加,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隊伍龐大,但由于綜合素質低,大多數勞動力仍從事著低收入的工作,技術型、技能型勞動力轉移輸出很少,無法獲得較高收入,農民收入增長的幅度不是很大。以趙家圪臺村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 689元,比上年增長1.91%。其中:農牧業人均純收入569元,占到總收入的12.13%;務工人均純收入3 841元,占到總收入的81.92%;其他人均純收入279元,占到總收入的5.95%。作為一個純農業村,按照正常比例計算,農民農牧業收入應該占總收入的70%左右,而目前該村農民 收入中,農牧業收入僅占到12%之多,80%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勞務打工所得。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或經濟不景氣,農民增收的不穩定性會更大。
2.4 鄉村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環境污染情況日趨嚴重。在臨縣廣大鄉村,隨處可見未進行過處理的廢舊品、生活垃圾和畜禽糞便。以趙家圪臺村為例,村民依河道和村級公路兩旁的山坡居住,村中沒有垃圾集中收集點,村民家中每天產生的垃圾順溝直接倒入河道或村級公路邊。夏季垃圾容易腐爛變質,臭氣難聞;冬季垃圾隨風飛揚,影響村容村貌。而且經過雨水的沖刷,基本全部流入了河水當中,不僅污染了水體,久而久之滲入地下,又污染了人體。同時,農業面源污染也比較嚴重,畜禽糞便不經過處理直接堆放在村中,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加劇環境污染;農作物秸桿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2017年,安業鄉啟動了村級河長巡河制度,但投入不到位,不從根本上解決垃圾集中處理,單靠巡河人員的力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3 對臨縣農村今后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一條就提出了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臨縣農村該如何發展,鄉村該如何振興,作為省農業廳派駐臨縣的一名農村第一書記,我認為:
3.1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過去,我國城市發展很快,鄉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鄉村的發展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城鄉差距在日益擴大,要想縮短城鄉發展差距,鄉村振興迫在眉睫。一是要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加快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要在全縣統籌推進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均等化發展,要避免一些鄉村建設投資過度,也要避免一些偏僻鄉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死角。二是加大農村水電路建設力度。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將政策落實到每一村,不走過場,不落一戶,確保家家喝上安全放心水。全面啟動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通過農網改造,確保戶戶用上安全電,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確保村村通上水泥路,爭取村村開通公交班車,最大限度方便村民出行。三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應將危房改造政策輻射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外的全體村民,確實住著危房的農村居民都應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的紅利。四是加大通訊網絡建設力度。合理布局網絡信號塔,爭取將網絡信號覆蓋到每一個行政村,確保村民能上網、能看電視、能打手機。五是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更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遏制農村婚喪陋習和不良社會風氣,積極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紅白事宜不辦”的新風尚。大力弘揚“睦鄰友好、互幫互助、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學身邊好人、做文明家庭、樹鄉村新風”的良好氛圍。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向鄉村傾斜,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全方位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2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臨縣作為山西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定貧困縣,我們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舉全縣力量,堅持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必須抓住“精準”這個牛鼻子,把“精準”要求貫穿到扶貧脫貧全過程。一是要創新產業扶貧模式。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創新模式是產業脫貧的關鍵。要因地制宜,切實根據本鄉鎮本村的特點,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不搞麻木效仿,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氣候特點、土壤條件和市場需求,讓老百姓多一些自主選擇權,讓貧困群眾多一點發展產業的信心,再加上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通過金融和保險扶貧為產業發展助力,采取土地入股和財政扶貧資金量化入股等方式讓貧困戶獲得產業“分紅”,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真正走出一條“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二是要攻克深度貧困的短板。 深度貧困是脫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骨頭中的硬骨頭。我們要舉全縣的力量,將扶貧政策、項目和資金向深度貧困鄉、深度貧困村傾斜,對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和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群,加大政策的支持度和兜底保障的關愛度,確保扶持對象精準、扶持效果精準。三是要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當前,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不足,是脫貧攻堅的最大挑戰。要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通過加大宣傳教育和典型引領力度,克服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貧困戶從思想上先脫貧,再引導他們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徹底讓貧困村拔掉“窮根”,讓貧困家庭摘掉“窮帽”。
3.3 加大鄉村環境整治力度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要從廣大農村做起。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積極進行鄉村環境整治。一是實行鄉村垃圾集中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每個行政村都設立固定垃圾收集點,條件好的村應配有一定的環衛人員進行定時清運,堅決杜絕廢棄物隨意堆放,或者直接倒入水體現象發生。二是完善農村排水工程。要以“戶”為基本單元建立排水系統,以“村”為整體形成排水工程。有條件的村應實現雨污分流,暫不具備條件的可采取雨污合流,但應逐步實現分流,污水輸入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三是積極進行養殖業糞便無害化處理。政府部門應規范養殖場選址,指導養殖污染治理工作。發展養殖要遠離村莊居民生活區和水源區,確保不會對周邊及下游水環境造成污染。對于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合作社,應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綜合利用設施;對于散養密集區,開展分戶收集畜禽糞便污水,然后再集中處理利用。四是防治農業面源污染。要從源頭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防治,積極引進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鼓勵農民多施生物肥和有機肥。要利用生物技術和方法來治病蟲害,科學安全地噴灑農藥。積極采用秸稈還田技術,對農作物秸稈進行處理,堅決杜絕秸稈焚燒,避免對大氣和水體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