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建
摘 要:本文以江蘇句容戴莊為研究對象,分析戴莊村是如何將各種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戴莊的統分結合經營方式,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主要從自然環境、生產力要素、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以及粘合劑——亞夫和“亞夫精神”這五個方面對生態農業的形成機理進行研究,并提煉、總結戴莊經驗并分析這一經驗的可推廣性。
關鍵詞:產業融合;生態農業;可推廣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2-0014-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農業發展是整個小康社會建設的短板。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是當前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進程中的關鍵問題。在農業發展轉型過程中,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交融發展,到底能否實現農民共同致富的目標呢?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性。但是,江蘇句容戴莊村走上了一條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共同致富的新路。本文試圖揭示兩者之間有機聯系的內在機理,并試圖總結經驗,分析其可推廣性。
2 生態農業形成機理
主要從自然環境、生產力要素、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以及粘合劑——亞夫和“亞夫精神”這五個方面分析戴莊村是如何將各種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戴莊的統分結合經營方式,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獨特的自然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基礎,變后發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為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生態農業并逐步形成全產業鏈。在欠發達的丘陵山區,優美的生態環境也是一種生產力,要將這一自然生產力轉化為持續的現實生產力,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
生產關系的調整是生態農業形成的條件之一,生產關系的調整主要表現在體制、機制以及制度的調整。傳統農業往往技術手段落后,物質裝備落后,生產方式還是主要以人力、畜力和各種手工工具為主,勞動率低下。生產關系調整后,通過體制創新,建立專業合作社,以村社合作的方式將農民和整個集體的利益聯系起來。這樣的村社合作是農村基層生產關系的調整,這種調整符合當時戴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實際,使農村基層組織找到了更好地服務農戶、組織農戶、致富農戶的新抓手,村社合作所帶來的互補、互促效應,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欠發達區域尤其是欠發達的農村區域之所以欠發達,關鍵原因之一是缺乏促進發展的引路人和帶頭人,將農村的生產要素整合起來,實現各個要素與不同產業的融合。因此,欠發達農村要突破發展的瓶頸,避免陷入貧困惡性循環,既需要借助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培育亞夫式的引路人和帶頭人,倡導“亞夫精神”,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將各種生產要素黏合起來,實現農業內部的融合,積極發展有利于發揮區域優勢并且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推進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逐步弱化市場作用對欠發達區域所產生的極化效應,使欠發達區域逐步走向發達。
3 “戴莊經驗”的可推廣性
從“戴莊經驗”的形成機理和“戴莊經驗”的可提升性的研究表明,戴莊發展生態農業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一旦這些條件發生變化,“戴莊經驗”自身也必須發生變化。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否則原來先進的生產關系也有可能成為落后的生產關系并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推廣“戴莊經驗”發展生態農業必須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這些條件越具備或越相近,則“戴莊經驗”的推廣性就越強,否則,就越難推廣。從動態的角度看,在其它區域推廣“戴莊經驗”時,也必須根據自然條件尤其是社會條件的變化對“戴莊經驗”,進行升級改造。而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
參考文獻:
[1]張富強,李凡.循環經濟視角下高效生態農業的形成機理、模式選擇與政府管理研究循環經濟視角下高效生態農業的形成機理[J].農業經濟,2016,05:39-41.
[2]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3]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