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娟娟
摘 要:近年來,蘇中地區經濟發展增速較快,區際間產業結構趨同現象較為明顯。本文應用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法,對蘇中三次產業結構狀態及其變化趨勢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蘇中三地市在三次產業結構層面上相似系數較高,產業結構趨同明顯。針對蘇中產業結構趨同進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趨同;相似系數;蘇中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2-0029-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江蘇經濟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增長格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蘇中地區經濟發展增速較快,領先于全省平均水平,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不僅有利于江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促進了江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此同時,蘇中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也越發引人關注。探討蘇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趨同,科學測度和分析不同產業結構層面的趨同程度,合理解釋其成因,針對其產生的影響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這對當前江蘇省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7-2017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結構相似系數法對蘇中產業結構趨同進行測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Sij=■
式中,Sij表示i區域和j區域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n是產業部門個數,Xik和Xjk分別表示i區域和j區域中k產業占整個產業的比重。Sij取值在0和1之間,若值為1,表明兩個區域間產業結構完全一致;若值為0,表明兩個區域間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聯合國工業組織認為當結構相似系數大于0.9時,說明兩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存在嚴重趨同現象。
本文采用兩個空間參考系,江蘇三大區域和蘇中三市;一個經濟指標參考系,即三次產業比值結構相似系數,以此分析蘇中產業結構的趨同現象。
2 結果分析
2.1 以江蘇省為背景的蘇中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因篇幅有限,計算結果不詳細列出),對江蘇三大區域2006年以來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進行分析:
從靜態角度分析,2016年江蘇三大區域的產業結構高度趨同,相似系數均大于0.9,其中蘇南地區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最高,為0.9986,蘇中地區次之,為0.9970,蘇北地區最低,為0.9941。從動態角度來看,2006年以來全省平均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在持續增長,即從2006年的0.9925到2016年的0.9966,三大區域的產業結構趨同愈發明顯。
從蘇中三市角度分析,在過去10年中,蘇中三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的變動情況不盡相同。從整體來看,南通和揚州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在逐年減小,分別從2006年的0.9990和0.9996,降至2016年的0.9983和0.9935;泰州的相似系數卻處于增長的態勢,由2006年的0.9969,上升至2016年的0.9976。究其原因,是由于初期泰州的第三產業比例較低,進而導致其與全省的相似系數也較低。從各個階段來看,2006-2013年,南通與揚州的相似系數變動趨勢較為一致,但自2014年以后,揚州的相似系數在大幅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揚州的第二產業比例較高,第三產業比例相對較低,產業結構還處于“二、三、一”的狀態,導致其相似系數降低。泰州的相似系數在經歷初期的下降后,從2009年開始較快增長,并在2010年后逐漸與南通趨于一致。雖然蘇中三市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變動不一致,但都大于0.9,產業結構仍然高度趨同。這表明近年來,蘇中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
2.2 蘇中三市間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對蘇中三市間2006年以來三次產業層面結構相似系數進行分析。
從靜態角度分析,2016年蘇中三市間產業結構高度趨同,相似系數均在0.9以上。其中,南通與泰州最為明顯(0.9999),其次是揚州與泰州(0.9990),再次是南通與揚州(0.9984)。從動態角度分析,蘇中三市相比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變動呈明顯的倒U型,即先增長后減小。南通與揚州的相似系數在2006-2013年間處于增長的態勢,但在2013年后開始逐年下降;南通與泰州的相似系數在2006-2016年間一直呈上升的趨勢,由2006年的0.9988增長為2016年的0.9999;揚州與泰州的相似系數變動情況較為劇烈,在2006-2012年間大幅增長,由2006年的0.9985變為2012年0.9999,但在2013-2016年間又大幅下降,到2016年降為0.9990。從總體上看,2006年以后蘇中三市的相似系數逐漸趨近,在2013年后又逐漸趨異,表明三個地市的產業結構在高度趨同的同時開始向更高層次優化。
3 結論與建議
從前文可以看出,蘇中三次產業結構層面的趨同現象明顯。具體表現在三次產業的結構上,一是蘇中與蘇南的產業結構逐年趨同;二是蘇中三市之間的產業結構趨同的程度更為明顯。這是因為2006年以來,蘇中三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過去落后的主要經濟指標,其增速逐漸領先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有效轉變,產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升級;蘇中三市相鄰的地理位置、相似的資源稟賦為三市間產業結構的趨同奠定了客觀物質基礎;同時,蘇中三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為接近,其政治定位、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也都較為相似。因而,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顯現出高度的一致性,產業結構趨同也具有合意性。但同時也應關注到,江蘇及蘇中產業結構趨同日益明顯,也存在不合意方面。在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政府占有強勢主導地位,再加上一些官員的個人主觀意志,會出現有違市場經濟規律,過度追求提高地方經濟總量和強行調整產業結構的現象,而導致地區間產業結構的趨同。僅是追求第二、三產業比例的提升,忽視蘇中原來的優勢產業即第一產業的提高,這使得第二、三產業也得不到真正的發展和優化。所以在蘇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要注意利用產業結構趨同的合意因素,減少不合意因素帶來的影響。
產業結構趨同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正常趨同,一種是非正常趨同。學者們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發現產業結構的正常趨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其產業結構勢必要經歷由趨同到趨異,再從趨異轉向更高階層的趨同過程。但是,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和解決產業結構的另一種趨同類型,即非正常趨同,以避免造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影響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積極落實政府的政策,充分利用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調整和優化地區產業結構應是蘇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選擇。
參考文獻:
[1]鄭海松,石培基,康靖.河西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及其合理性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10):1171-1175.
[2]李興法,朱天星,李錦玲.基于多視角的我國東北三省工業產業結構趨同問題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6,35(05):89-96.
[3]劉杰.山東省西部產業結構趨同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09):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