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王強 侯永 郭芳芳
摘 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整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中勞務性(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四個來源渠道中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渠道,是一份不容忽視的收入,越來越體現出了它在農民收入當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專題調研;固定觀察點;勞務型務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1-0042-05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我們對中央設在山西省的10 個觀察點縣和汾西、絳縣、聞喜共13個縣進行了農村勞動力勞務性務工情況的專題調查,尤其對12個固定觀察點村開展了問卷抽樣調查,通過考量當前農村勞動力勞務性務工情況,趨勢性研究分析農村勞動力勞務性務工的經濟運行脈絡,以期探討增加農民收入的策略和途徑。
1 基本情況
從1984年開始,山西省按照中央政研室和農業部的安排,在全省選擇了十個縣十二個行政村,確定了調查農戶樣本戶1 000戶,俗稱“十村千戶”,一直開展調查研究至今。目前全省布置12個村分別分布在十個市的十個縣中,具體是靈丘縣樂陶山村(靈丘1)、西莊村(靈丘2)、新河峪村(靈丘3);應縣小臨河村;定襄縣鎮安寨村;平定縣立壁村;太谷縣武家莊村;柳林縣李家凹村;鄉寧縣西廒村;平順縣小賽村;高平市谷口村;臨猗縣黃斗景村。目前,全年重點調查戶數955戶,勞動力2 091人,2016年固定觀察點調查農民人均純收入10 890.77 元。
本次調查在全省13個縣進行了農村勞動力勞務性務工情況的專題調查,汾西、絳縣、聞喜3縣因調查對象的不同,只能對調查提供較為“模糊”的數據,作為了調查研究的參考資料。本次調查山西省農村調查辦公室對12個農村固定觀察點共下發的4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07 份,本文以問卷調查的數據為分析對象(以下文中以縣為標志)。
在農村固定觀察點中,共有外出勞務行為的307戶參與了問卷調查。307戶共有農村勞動力689個,調查樣本戶戶主年齡平均55.6歲,最低是太谷縣,50.8歲,最高是高平市,60.1歲;戶均家庭成員3.8人,最低是靈丘縣2,戶均3.1人,最高是臨猗縣,戶均5.1人;戶均家庭現有勞動力2.2個,最低是靈丘縣1,戶均1.2個,最高是臨猗縣,戶均3.4個;戶均耕地0.46hm2,最高是靈丘縣3,戶均1hm2,最低是平定縣,戶均0.2hm2;園地僅鄉寧縣、臨猗縣較為集中,戶均約0.5hm2左右,高平市少量,其他縣的調查戶沒有。
外出勞務的農民,其從事的行業也是千差萬別,既有從事建筑、加工業的,也有從事餐飲和家政服務業的,還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其服務的對象,既有在集體所有制企業的,也有在私營企業的,還有農民家庭經營的;其務工的時間,既有常年穩定就業的,也有階段性務工的,還有季節性“輪工換工”的,不一而足。
2 現狀分析
2.1 外出勞務勞動力為青壯年為主,勞務時間較長
通過固定觀察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外出勞務的勞動力以40歲左右的青壯年為主,平均年齡42.9歲,最高是定襄縣,平均年齡53.0歲,最低是靈丘縣3,平均年齡27.9歲。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從義務教育結束后到40歲左右的農村主要勞動力中,眾多的青年勞動力是外出勞務的主力軍,占到外出勞務勞動力的75%左右,他們有熱情、思想新潮、接受能力強、社會適應性好,同時也能很好的接受不穩定勞動崗位帶來的影響。
調查數據可以看出,12個點農民戶均外出勞務時間達到203.2d,最高是柳林縣,達到301.0d,最低是靈丘縣1,達到120.5d;12個點平均外出勞務時間90.6d,最高是柳林縣,達到215.0d,最低是平順縣,達到37.8d。而有外出勞務行為的農戶,戶均在家農業勞動時間平均為42.8d,最高是柳林縣,130.0d;最低是應縣和平定縣,為0d。農戶平均外出勞務時間90.6d,是平均在家農業勞動時間19.1d的4.7倍,農村勞動力多數勞動投入到外出勞務時間上。
固定觀察點問卷統計,農戶平均在家農業勞動時間平均為19.1d,最高是柳林縣,92.9d,最低是應縣和平定縣,為0d。根據調查了解,主要原因是:一是當前農業生產技術條件得到了改善,農業投工量減少,如靈丘縣、定襄縣、平順縣、高平縣等;二是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民在土地上不做投工,如應縣、平定縣;三是當地農村農業主導產業的建立,需要投入足夠的勞動時間保證產業的健康發展,如鄉寧縣、太谷縣、臨猗縣;四是農村自然條件惡劣,生產條件限制,既要在農業生產上投入較多時間、又要靠外出打工彌補收入,如柳林縣。
但整體上看,農村勞動力平均勞動時間全年僅達到109.7d,也折射出當前農村勞動力“空閑”時間較多,“富余”勞動力依然嚴重。
2.2 外出勞務收入日平均收入約120元,費用約20元,純收入“效益較高”
固定觀察點問卷統計,外出農戶外出地點分布在省外、縣外省內、鄉外縣內、村外縣內以及村內5種情形。外出距家庭居住地距離平均55.3km,最近平均距離是定襄縣,4.5km。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勞動力外出離居住地距離并不影響勞動力工資收入的水平,也就是說勞動力外出勞務收入的日平均工資取決于從業當地務工工資的社會“行情”,適應于當地社會的從事職業水平和工資水平,同時參考勞動力本身具有的工作生產技能能力水平。
調查可以看出,外出農戶勞務收入日平均工資119.3元,最高是高平市,292.9元,最低是靈丘縣2,為52.9元。外出勞務日平均消費19.2元,最高是應縣,49.9元,最低是鄉寧縣,為0元。外出勞務日平均“純”收入100.1元,最高的是高平市,276.8元,最低是靈丘縣2,為38.7元。高于100.1元平均水平的縣市有5個,從高到低分別是高平市(276.8元)、柳林縣(136.6元)、臨猗縣(135.0元)、太谷縣(116.3元)、鄉寧縣(114.0元)。單純的看,農民外出勞務“純效益”可觀,確實是當前農村社會致富渠道中的一項較好選擇。我們調查了解到,每個村里都有舉家外出的勞動家庭,但更多的 “離家不離農”的“農業技能型”人才,短期的季節性的外出勞務成為了一種趨勢。
固定觀察點調查可以看出,外出農戶勞務收入日平均費用中,飲食和交通是兩項費用主要支出方向。外出農戶勞務收入日平均費用19.2元中,飲食費用平均達到10.1元,占到52.6%,最高的是臨猗縣,33.9元,最低是靈丘縣、太谷縣、鄉寧縣、平順縣,為0元。外出農戶勞務收入日平均費用19.2元中,日均交通費用2.6元,最高是靈丘縣1,8.3元。調查中了解到,諸如鄉寧縣西廒村,平順縣小賽村,短期外出勞務的農民,有好多是“主家”管吃的、“工頭”管拉(交通)的,勞力只是出“活”的的形式,這兩項支出是在不同的縣市顯現著不同的情況。但也折射出,當前階段性及季節性用工短缺,受雇農民“管吃管住管交通”的上工“待遇”提高,是將來一段時間內主要“用工”方式。
2.3 在農村經營收入中,外出勞務收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要收入渠道,尤其在純農業村莊尤為明顯
當前農民收入的四個渠道:家庭經營收入、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12個固定觀察點問卷統計,上年家庭純收入平均為8 588.8元,最高的是太谷縣,16 548.1元,最低的是靈丘2,為
2 274.7元,相差7.3倍。農村發展的不平衡依舊在全省不同區域存在著,在今后的發展中還需要予以重點關注。
從收入來源層次來說, 收入比重則主要體現在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上,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隨經營活動和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及惠及范圍隨機變化。
問卷調查統計,有外出勞務行為的的農民家庭,農民工資性收入達到了16 107.4元,有5個村調查統計,超過全省12點平均水平,靈丘1(16 750.0元)、靈丘3(29 038.5元)、柳林縣(22 538.0元)、鄉寧縣(17 082.5元)、最高的是太谷縣,達到38 128.1元;4個村調查統計,接近平均水平,定襄縣(15 742.4元)、平定縣(12 451.6元)、平順縣(13 491.3元)、臨猗縣(15 645.2元)。
從調查統計數據上看,農民工資性收入占到了四項收入總和的53.1%,超過了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有靈丘縣、定襄縣、平定縣、太谷縣、柳林縣、平順縣、高平市7縣9個觀察點村工資性收入超過了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名副其實的成為了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從純農區的應縣、鄉寧縣、臨猗縣來看,由于純農村莊十幾年來塑造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農民家庭經營收入處在高速發展和經營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階段性、季節性勞務是長久以來適應生產發展形勢的需求,這種狀態還會延續較長的時間。
3 有益啟示
農民外出勞務,不僅僅是農村勞動力從業行為的改變和不同,更是當前面對農村社會經濟變革,促生的一種新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相適應的經濟形態。研究分析,可以有以下幾個有益啟示:
3.1 一項應當更加重視的收入
勞務性外出勞務收入是現階段農村收入中一個主要來源渠道之一,加快了農民致富步伐。外出勞務(工資性)收入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是國民經濟穩健發展,用人企業和雇主經營環境寬松,增長有利的結果,如應縣優尊陶瓷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對企業減費降稅政策的逐步實施,企業活力穩步增強,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2016年共吸納周邊勞動力800余人,人均月工資3 000余元,企業年開工按11個月計算,農民人均年工資性收入達到
33 000余元。另一方面業也是用人企業或者雇主,在季節性階段性用工緊張的結果。如鄉寧縣西廒村固定觀察點所處的蘋果產業區域,今年的春季蘋果花期基本風調雨順,而且經過連年的發展,多數果園進入盛果期,花期用工很緊張,一些熟練能手成為了整個蘋果產區果農爭搶的“香餑餑”,僅蘋果套紙袋一項勞務,每套一個就從前幾年的3-4分錢上漲到去年的5分錢,今年高到6.5分錢,好技術的套袋工人一天可以套到4 000多個,每上一個工純收入就能達到260元。二者關系疊加,觸動了農村勞動力這個活躍的生產因數,助長了現階段農村勞動力工價連年上漲。在當前我省全力精準扶貧的階段,有效組織農村貧困戶勞動力外出參加勞務性生產,按當前工價行情和開支費用看,是一條快速便捷而且穩妥的脫貧措施。
3.2 環境倒逼促進農民學會了一技之長
縣域主導產業的塑造,極大地容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成功塑造,用工的技能化、知識化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勞動力要想外出“打拼”、“勞務”,需要本身有一定的技能或者對本行當有一定的熟練程度,也就是現在社會中技能工、熟練工“搶手”現象。農村有適應能力的外出勞動力,在外出勞務中學習了技術,提高了技能,增強了致富能力。在應縣優尊陶瓷有限責任公司我們了解到,普通工人月工資2 500元,技術工人月工資4 000元,就打工費用來說,都是每天中午5~6元的伙食費,同樣的企業,相同的勞動天數,因為技術的有、無和好、壞程度,導致不一樣的打工收入,利益的驅使,促使農民工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新的技能,進而賺取更高的打工收入。
3.3 有利于推動城鄉交流和農村文明的進程
外出勞務的農村勞動力在外務工期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潛移默化中增長了很多見識,接受了很多新觀念,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慢慢的有了改變,自身的素質也不斷的提高。一方面,靠在外積累的許多人脈、社會經驗等,為進一步加強家庭經營和農村的主導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間暢通的信息、物流網絡,使得農村優質資源和城市消費市場的有效連接成為可能,根據城市市場的需求,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優質資源,也拓寬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增收的渠道,加快了創業致富的步伐。同時,外出勞務的農村勞動力中,那些對新事物和新觀念的接受能力很強,腦子活、點子多的年輕人,學到的,看到的很多,成為最活躍、最有能力的新型農民,為今后自主創業和發家致富積累了寶貴資源。在定襄縣神山鄉鎮安寨村,有一戶農民家庭,女主人叫王愛萍,高中畢業后在自己家承包地里種植經濟作物,因為沒有經驗賠了錢,后來開始養雞,也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沒有賺到錢,無奈之下進城里打工。職業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引發了思維模式的改變。2013年家里蓋房時,一下拿出一年的務工收入3 000余元,購買了20多塊石臺階鋪院,被村里人視為“潮貨”(就是不普通、新潮),后來,又購買了村里“第一臺電腦”,網上自學會計知識。如今,她本人兼任三家企業的會計(縣城里一家、本村兩家),還擔任觀察點農民輔助調查員,年個人收入20 000余元,成為村里的富戶,老百姓心中的“能人”。
4 發展建議
農村脫貧與致富是殊途同歸,表里合一的,經濟收入是根本性的標志,勞動力外出勞務收入是最便捷的收入來源之一。大力拓展勞務性收入(工資性)這一有效渠道,應當從四方面入手:
一是精準對接推動農村貧困勞動力外出勞務脫貧。農村貧困勞動力通過外出勞務而增收脫貧致富,是當前我省脫貧攻堅中一條有力措施。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有效組織貧困勞動力參與勞務輸出、“一村一品一主體”項目的實施,精準扶貧產業扶持項目的落實,開展“一對一”的精準對口培訓,既可拓展縣內勞務空間,還可努力拓展縣外勞務市場。應當通過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勞務推薦、勞務安置等措施,推動勞動力增加外出勞務機會,多掙錢,早脫貧。
二是促進農業產業化建設推動農民外出勞務增收。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助力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應用進步的農業科技,從而做大做強農業“蛋糕”。依托現有的有機農業示范區、優勢農業企業、特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示范農場等實體,把外出勞務的農村勞動力引導到農業產業化生產的各個生產環節中,產業的發展需要的是不同層次的勞動力投入。
三是修煉內功,提高素質,提升勞動力外出務工能力。
把勞動力培訓與產業需求掛鉤,強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從這次調查可以了解到,近年來各級政府實施的一系列陽光工程、雨露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以及各類專業技能培訓,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培訓覆蓋面小,培訓數量的限制,農民專業技能培訓深度和廣度不足。農民技能培訓要根據社會市場和產業的需求,確定培訓內容,特別是要注重培訓質量和實際效果,通過各類手把手、面對面的培訓,要使農民技術能力有所提高,擇業競爭力有所增強。建議省市縣要整合各項有關農民技能培訓資金,集中力量搞好農民生產技能的培訓,提高勞動素質。
四是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拉動農民外出勞務轉崗。通過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流轉集中農戶土地規模經營,一方面扶持有能力、有魄力、有經營頭腦的的農民規模經營土地,創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吸納農村勞動力務工提供場所和平臺。另一方面,鼓勵從土地流轉轉移出來的農民,通過技能培訓后,逐步成為有技能的新型勞務人員,返回來進一步參加技術勞務,從而獲取更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