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曼 陳駿蘭 江曉梅
摘 要: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可持續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扶貧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結果,但是隨后又出現了脫貧后又返貧、暫時性脫貧等返貧多發現象。繼續攻堅與防范返貧確保穩定扶貧同樣重要,因此本文結合國內相關文獻的代表性觀點,總結精準幫扶后的脫貧人口返貧成因,針對脫貧后返貧的問題,從可持續脫貧的內涵以及實現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助推扶貧工作長久發展的政策及建議。
關鍵詞:脫貧攻堅;返貧;可持續脫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005-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國務院發布了一份用于指導當期和今后一個時期脫貧主要工作的綱要性文件(2015年11月29日),其內涵十分豐富。文件提出的脫貧攻堅基本目標是,五年時間內(至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衣食住行有保障,并且義務教育、醫療服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實現貧困地區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至高于國內平均水平;實現我國貧困地區群眾全部脫貧。經歷了20多年的扶貧開發建設后,國家和各地政府采取的扶貧政策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 85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全國農村貧困檢測結果顯示, 2013至2017五年時間里,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隨著扶貧開發的程度逐漸加深,除了優勢已經明朗,其弊端也開始顯現,部分地區出現了返貧多發現象。以河南為例,河南是人口大省,貧困人口占的比重也較大,目前,河南返貧貧困戶占建檔立卡貧困總數的48%。幾近過半的返貧率,不得不重視起來。截至2017年8月,全國返貧貧困戶達到了553萬戶、734萬人。截至2017年末,全國的貧困人口還有4 000萬左右,我國扶貧開發績效顯示,貧困地區人口數量減少的邊際效應呈現遞減趨勢。這表明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逐漸深入,扶貧政策取得效果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小。脫貧工作步履維艱,同時脫貧人口的返貧問題接踵而至,成為了更加棘手的問題,它嚴重的阻礙了精準扶貧的工作成果以及妨礙了扶貧工作的順利實施。返貧問題已經成為貧困地區實現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嚴重阻礙,如何阻止貧困人口返貧以及實現可持續脫貧,成為當今時代國家亟需研究的重大難題。
1 文獻綜述
國內眾多學者對返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研究,研究內容上基本上集中在返貧成因以返貧治理方面。筆者根據以下兩個角度進行總結:
第一,關于返貧成因的研究,王剛,賀立龍(2017年)通過對返貧成因的研究,認為導致農村家庭返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勞動力數量及健康狀況、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等與返貧有相關性,因病返貧也是一主要成因;楊路耀(2017年)、程璽(2017年)、林閩鋼(2016)認為因病返貧是眾多返貧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項,是農村居民貧困的主因;
第二,關于返貧治理方面的研究,張鵬飛(2017年)認為返貧治理應該集中在機制建設,因此應該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建立建全返貧管理機制、切實完善產業扶貧機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以及激活群眾內生動力機制;何華征等(2017年)對貧困的阻斷機制進行研究,對如何提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以及提升農村居民自身發展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議,認為通過機制變革、文化建設、金融扶貧等方式可以阻止農村脫貧人口返貧;鄭瑞強等(2016年)研究推進脫貧人口未來發展的幫扶策略:實施精準扶貧,推進精準扶貧;利用區域特色資源,創新新型扶貧模式。
綜上所述,國內眾多學者對于返貧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的成果,但是這些結果仍然是局限在返貧發生后進行治理的層面上,有點“亡羊補牢”的意味,但是對于貧困治理來說,不能只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更好的解決方式是從源頭治理以及針對返貧原因實行徹底的解決辦法,可持續脫貧聚焦于解決發展性貧困問題,徹底消除貧困人口面臨的致貧因素,使其持有資本持續穩定增長,自我發展能力得到極大增強,經濟收入穩步提高,逐步遠離貧困線,最終實現貧困向致富奔小康的階級性跨越。因此可持續脫貧成為了當下我們所應該采取的扶貧模式。本文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提升,可行性的提出了助推可持續脫貧的政策及建議。
2 可持續脫貧的內涵
可持續是一種重視長期發展的經濟理念。可持續脫貧對于我國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大指導性意義。當暫時性脫貧、救濟式扶貧等返貧現象頻發的時候,我們所做的精準扶貧政策,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能彌補一時的缺陷,只能給貧困地區帶來一時的希望,但是隨后而來的仍然是無法逃脫的困境和繼續貧困,因此,為了保護精準扶貧后的工作成效,我們勢必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政策和法規來完善這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建構完整的政治體系來幫扶貧困地區與人民??沙掷m脫貧戰略措施有利于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從局部性利益轉向整體性利益;有利于維護社會和經濟之間有限資源的良性循環,促使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高效的進行。對于可持續脫貧的內涵,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2.1 發展的觀念
發展觀是一種戰略性、綱要性的理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以發展為基礎,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要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問題,根據新的扶貧現狀,采取新的政策與措施,實行新的監督與考核體系。國家所采取的一切扶貧開發政策措施,必須建立在生態健康可持續、經濟增長可持續以及人民自身能力發展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2.2 自然環境的觀念
消除貧困是一項任務艱巨而且歷時長久的事情,因此不能追求一時的巨大利益而做出傷害環境的不理智行為。杜絕不合理利用與開發現象,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經濟持續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是環境能夠為經濟增長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這時就需要經濟與環境相協調:在環境得到保護的前提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推進經濟的發展
3 實現可持續脫貧的政策及建議
3.1 以人為本的戰略目標是可持續脫貧的基本原則
物質因素并不能成為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知識因素才是重要的指標,這就需要國家將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放在人的身上。以人為本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基本原則,十九大報告指出,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精準扶貧要具體到村、到戶、到人,完善建檔立卡制度,不錯過每一個處于貧困生活中的人,不放棄每一個人的利益需求,要讓全部貧困人口都能脫離貧困生活,實現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3.2 組織結構與制度創新是可持續脫貧的根本途徑
脫貧攻堅政策實施以來,各貧困地區當地政府分別成立了負責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專向調查小組,這種做法對于我國初期大規模開展扶貧工作具有良好的影響,但是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逐漸深入,這種管理方式逐漸顯現出嚴重的缺陷,從宏觀上治理已經不再適合國內貧困現狀的局勢,因此,為了更好的適應可持續性的脫貧,應進行組織機構和制度方面的創新和改革,一是以金融支持方式鼓勵和支持個體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建議貧困群眾自行建立與扶貧開發相關的經濟組織,二是建立市級、縣級、村級扶貧組織,各組織機構之間應當建立具體的聯系渠道,互幫互助,有助于扶貧信息的交流與了解,從而更方便地進行扶貧工作。
3.3 建立、健全、完善返貧預警機制是可持續脫貧的重要措施
為防范脫貧戶因重大變故返貧,建立健全返貧預警機制,一是對脫貧人口實施脫貧后繼續扶持的優化政策,規定貧困人口脫貧后,在脫貧攻堅期內原有的各項扶貧政策保持支持力度不減。二是堅持定期走訪,扶貧開發工作人員定期在貧困地區縣、鄉、村進行貧困訪問工作,及時發現返貧隱患并進行治理。
3.4 堅持扶貧與扶智、扶技、扶業“四位一體”是可持續脫貧的重要途徑
一是堅持把教育當做防范返貧的根本性原則,扶貧先扶教,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之間傳遞的根本之策,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二是堅持把科技作為可持續脫貧的重要手段,科學與技術是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脫貧攻堅的進程離不開科學與技術的支持。三是堅持把產業扶貧當做阻止返貧的基礎。產業扶貧是在貧困地區進行開發式建設,集中優勢,優先建設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逐漸提升貧困地區居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結束語
實踐和理論的創新是沒有界限的。我們只有在理論和實踐上緊跟大時代發展的趨勢,推進制度、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創新,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貧困問題是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根源性問題,因此我們要始終把扶貧開發貧困地區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確保農村經濟社會優先發展。農村貧困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的問題,這是國家必須要解決的嚴峻問題,貧困是一切罪惡、愚昧的根源之一,因此,國家要想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扶貧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國農村的貧困問題,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和鮮明的地理特征,因此簡單的套用任何一種精準扶貧理論,都難以實現我國新時期扶貧開發的目標。在如此嚴峻的扶貧背景下,我們只有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與優化,探討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解決返貧問題的新途徑,才可以加速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剛,賀立龍.返貧成因的精準識別及治理對策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7(08):37-38.
[2]張鵬飛.關于返貧防控機制建設的幾點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33):128-129.
[3]吳曉俊.中國農村返貧困境分析與可持續扶貧探索[J].求實,2010(06):92-95.
[4]范和生.返貧預警機制構建探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1):57-63.
[5]楊路耀,賀清明.關于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原因探討及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4):166-167.
[6]程璽.精準破解我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對策研究[J].北方經濟,2017(0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