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江
摘 要:農民收入問題一直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性因素。當前,山西省農業發展已步入新常態,“三農”領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農民持續增收遭遇瓶頸。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對山西省農民增收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對農民收入的變化情況及其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關鍵詞:農民增收;農民收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1-0057-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1 農民收入結構分析
2016年, 山西省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 082元,同比增長6.6%。
1.1 經營性收入穩步增長
2016年,山西省的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凈收入2 730元,同比增長4.0%,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3%。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及時調整種植結構。隨著玉米價格的下跌,農戶及時地調整了自己的種植結構,從主導產業以玉米為主,變成種植小雜糧、中藥材、蔬菜和大豆等一些經濟種物,收入未受影響。二是由于受國家取消玉米臨儲政策的影響,玉米價格下降,導致飼料價格也隨之下降,而畜牧成本顯然不高,這樣畜牧業的收入就呈現出向上的走勢。
1.2 工資性收入顯著增加
2016年,山西省的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
5 204元,同比增長5.7%,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3%。一是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這些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二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力度,特別是扶貧政策對貧困農民的就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三是山西省成立了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協調領導督查組,使得農民工外出打工有保障。
1.3 財產性收入持續增長
2016年,山西省的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達到149元,同比增長5.1%,拉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0.1個百分點。一是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較窄,主要靠儲蓄、征用土地獲得的補償或者通過土地的流轉獲得的租金等,結構相對單一。二是住房出售、拆遷補償和房屋出租等收入僅存在于極個別農戶,因此財產性收入增幅較小。
1.4 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
2016年,山西省的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達到1 999元,同比增長13.2%,拉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2.4%。轉移性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狀況,一是山西省的強農惠農政策扶持力度在逐年增加。二是逐步完善對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2016年。山西省提高了對城鄉的低保標準,每人每月增加20元。三是醫療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大病報銷額度逐年增加。
2 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2.1 影響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因素
一是糧食作物效益普遍低。山西省大多數地區的主導產業為玉米,受國內庫存積壓的影響,近幾年由于玉米收購價較低,使得農民種植業的收入較低,其收益明顯低于經濟作物和外出打工。二是農民的種植意向基本是根據蛛網理論來決定的,在調整種植業結構中,存在著盲目和跟風性,適應和駕馭市場的能力還很弱,信息也比較滯后。三是部分農戶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管理比較粗放,導致其質量和產量有所下降,再加上農業生產成本高,使得種植業的盈利空間也越來越小。
2.2 影響工資性收入的因素
一是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當前山西省的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難以適應其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以及先進的發展趨勢;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者大多是建筑業和服務業等收入低的行業,農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二是農民增收渠道單一。大多數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打工和傳統的種植業,現代農業和設施農業及第二、三產業所占份額較小,且第一二三產業較分散,從而導致了收入較低和增收緩慢的現象。
2.3 影響轉移性收入的因素
一是在農業補貼種類中,對農民培訓投入的補貼比重小。二是農業補貼的程序缺乏制度保障,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有的補貼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資金被占用、挪用等現象,使得農民沒有及時、有效地獲得補貼。三是政府對農業保險政策的宣傳不到位,使得農民參保意識薄弱,對農業的補貼推廣起不到有效作用。
2.4 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因素
一是農村改革處于初級階段,土地承包政策滯后,土地確權缺少依據。二是基層農經體系不健全,工作基礎條件差。農村土地確權涉及農戶戶數多、工作量大、政策性強、矛盾重重,使得確權登記困難。三是由于宣傳不到位和信息的滯后,使得農民對土地流轉存在質疑,寧愿土地荒著,也不愿意流轉。四是流轉的方式不科學,流轉機制不靈活。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著規模小、速度慢和分散性等特點,使得土地流轉速度較慢。
3 對策建議
3.1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一是調整種植結構促增收。調減山西省非優勢區的玉米種植面積,結合當地實際,發展蔬菜、食用菌、小雜糧和中藥材的種植面積。二是發展畜牧業促增收。政府利用合作社和養殖大戶等有效中介,擴大晉西北地區的養殖規模,積極與加工、收購企業溝通,提升現代化程度。三是培育品牌促增收,做優地方特色農產品。四是新業促增收。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政府應鼓勵和支持農民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鄉村旅游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同時擴大農村電子商務布點范圍。五是提高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延伸農業產業鏈,來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3.2 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多方就業促增收
一是各地政府要積極組織農民工專場招聘會,開展送崗位、送政策、送信息下鄉活動。二是加強與駐外勞務機構和農民工輸出輸放中介機構對接,擴大就業創業渠道。三是充分借助農業產業鏈上的商機及休閑旅游發展和電子商務發展的商機,擴大低收入農戶的就業創業渠道,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3.3 全面落實好強農惠農政策,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穩中有增
一是落實好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二是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作用,進一步拓寬農業產業和項目的資金來源渠道,引導社會各種資本投資“三農”。三是多方爭取各種政策性金融資金,用于農村建設。四是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范圍,鼓勵開展雜糧和蔬菜等特色農業保險試點。五是節本降耗促增收。進一步提高糧食全程機械化水平,相關部門確保配套落實補貼政策有效落實。六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社保制度,使得農民有保障。七是建立健全新農合籌資動態增長長效機制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減少農民因病而花費的負擔,這樣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有效方式。
3.4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一是積極推進“三權分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三權分置”意見,出臺山西省的實施意見。二是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探索和建立在土地承包流轉過程中,流轉價格與農產品價格相掛鉤的增長機制。二是完善農村的征地制度,對低收入的農戶在給予適當傾斜和救助。三是健全和完善山西省、市、縣三級的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統和縣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四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發展。鼓勵農民以土地為契機,入股合作社,以此來帶動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五是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