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德蓉 潘仲尼 王廣斌
摘 要:“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深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全新歷史階段。太谷縣是“山西農谷”建設地,是山西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田”。選取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研究對象即與農谷建設相輔相成,同時也兼具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文通過實地調研,資料收集,了解到了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基于相關數據,從有利因素分析、制約因素分析、宏觀政策與機遇三個方面分析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五點推進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對策建議,即加大金融支農服務支持力度,構建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強化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探索“三園”建設與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山西農谷;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農村三產融合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013-05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快速推進,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深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全新歷史階段[1]。
太谷縣農業農村工作在山西省各區縣中一直走在前列,是全省生豬優勢農產品示范基地縣、糧食生產大縣、蔬菜生產大縣、農業觀光示范縣。先后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和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驗示范區。本文主要對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其優勢條件以及限制性條件,探索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的策略,對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1.1 太谷縣概況
1.1.1 氣候與地勢。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175d左右,年平均日照為2 500h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58mm左右。太谷縣地貌以平原、丘陵和山區為主,東南地勢較高,西北地勢平坦。其中,平川所占比重為17%,丘陵所占比重為20.2%,山區所占比重為62.8%。平原主要分布在西北方向,是太谷縣農業的主要產區。山地和丘陵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沿平川到丘陵的過渡地帶是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理想區域。[2]
1.1.2 區位與交通。太谷縣位于山西省晉中盆地中部,地處“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中的汾渭平原主產區、晉中盆地冬麥雜糧城郊農業區、太原都市農業多功能示范區的核心示范區。太谷縣距省會太原市50km、晉中市榆次區30km。交通便利,路網發達,大西高鐵、南同蒲鐵路、在建太焦高鐵連接南北;龍城高速、太長高速、國道108、太太路等貫穿全境。太谷縣已經位于大太原都市圈內,隨著太原至京津、山東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開通,太谷縣已納入京津冀三小時交通圈,區位優勢更加凸現。
1.1.3 縣域產業結構。2012-2016年,雖然全國的經濟狀況比較嚴峻,但是太谷縣經濟社會穩步前進,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全縣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77.4億元增長為2016年的80.4億元,增長額達到6億元,增幅為5.6%。人均GDP由2012年的20 000元增長到26 023元,增長額為6 023元,增幅達到23.1%(如表1)。
2016年太谷縣生產總值為80.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8.3億元,占比22.8%;第二產業19.8億元,占比24.6%;第三產業42.3億元,占比52.6%。與2015年相比,第一產業提高0.3%,第二產業下降1.3%,第三產業提高1.1%,第三產業穩步發展。
太谷縣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情況較好,所占比重較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太谷縣農業基礎比較好,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夯實,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升;二是由于太谷縣農業現代化起步比較早,且發展速度快;三是由于山西農谷的快速發展,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在政策上也給予支持,促使太谷縣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1.1.4 農業產業現狀。太谷縣是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首批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同時也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省級蔬菜生產大縣,素有“中國棗鄉”之美譽。
全年太谷縣農作物種植面積3.41萬hm2。其中,糧食種植為2.61萬hm2;玉米種植2.06萬hm2;小麥種植0.23萬hm2。而蔬菜種植面積為0.66萬hm2。全年糧食產量21.234萬t.太谷縣形成了糧食、干鮮果、蔬菜、花卉苗木和畜牧業等五大農業主導產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16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2.61萬hm2,產量為21.24萬t;以壺瓶棗等特色品種為主的干鮮果種植面積在2萬hm2以上,產量為14萬t以上;蔬菜播種面積達1.48萬hm2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0.75萬hm2以上,占晉中市30%以上,產量120.5萬t以上;花卉苗木面積達0.87萬hm2以上,年出圃苗木1億株以上;以豬、雞、羊等優勢畜種為主導的畜牧業持續壯大,生豬出欄 140萬頭以上,家禽出欄2 800萬羽以上,羊出欄45萬只以上,牛出欄1.2萬頭以上,奶牛存欄0.65萬頭以上,畜產品綜合產量達到30萬t以上,穩居全省前三。
2 太谷縣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影響因素分析
2.1 有利因素分析
2.1.1 農業主導產業明顯。太谷縣五大農業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6%以上,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7%以上,主導產業規模優勢凸顯。培育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234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0%。規模以上示范園區個數達到84個,示范區、產業園流轉土地地面達到1.84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2%以上。農業綜合機械率達到85%,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實現了耕種收、病蟲害防治全程機械化、果樹機械化噴藥等機械化覆蓋程度越來越高。有效灌溉水利用率0.7,設施農業全部實現了滴灌、大田實現了噴灌、管灌。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極大促進了太谷縣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1.2 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太谷縣是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高,根據《2015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報告》,2014年,山西省太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綜合得分列全國15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第31位,發展速度列第6位,在物質裝備、科技推廣、農業產出、可持續發展等4個方面均顯著高于同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平均水平。同時,太谷縣現代農業體制機制創新亮點突出,在全省,第一個成立了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也是第一個成立混合所有制農業投資企業金谷農投等創新平臺的縣城。
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夯實,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升。2016年,年末太谷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7.2萬kw,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12.54萬kw。機械耕地面積2.73萬hm2,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0.45萬hm2。機械播種面積3.02萬hm2,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0.83萬hm2。機械收獲面積1.87萬hm2,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0.33萬hm2。太谷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47億元,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0.72億元(如表3)。
根據公式,農業機械化水平=(機械耕地面積/農作物種植面積)×30%+(機械播種面積/農作物種植面積)×30%+(機械收獲面積/農作物種植面積)×40%。太谷縣農業機械化水平為71.5%,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為62.9%。
農業技術物質裝備水平向現代化、高端化方向邁進,創新開展無人飛機植保飛防技術、拖拉機無人駕駛系統、谷物收獲打捆一體機、玉米莖穗兼收機、激光平地機、智慧蔬菜秧苗移栽機、ASA新型節能省地日光溫室等先進農業技術裝備應用。[6]
2.1.3 農業產業化發展與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化龍頭不斷壯大,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太谷縣有56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9家,市級34家,龍頭企業建設生產基地17個,面積達15 333hm2,帶動農戶4.5萬戶(如表4)。經營范圍涵蓋紅棗加工、果菜加工、畜產品加工、食醋加工、小雜糧加工、釀酒等多領域,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總值達到54億元。創建了金谷、田森、巨鑫等84個現代農業創新示范園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績效評價連續兩年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農村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蓬勃興起,2016年山西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易農店商交易額達到1.6億元,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在晉中市遙遙領先。形成了以零售、集貿市場為基礎,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太谷縣還擁有3個企業文化園、9個采摘園、12個生態莊園以及300多戶農家樂,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太谷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現有農業合作社807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0家,省級示范社10家,市級示范社56家,參加農業合作社社員達到19 714戶,帶動率為32.86%左右;培育家庭農場261家,其中,1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家市級示范農場。2016年,土地流轉面積達10 666hm2,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6.6%。農業產業化的提升對太谷縣農業進步有積極作用,推動了太谷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2.1.4 農業科技優勢突出。太谷縣境內擁有山西農業大學、山西果樹研究所兩大山西省涉農科研單位,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科研實力較強,為農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山西農大是山西省唯一一所農業高校,擁有農業部華北黃土高原地區作物栽培與耕地保育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農藥登記試驗單位等13個各類省部級創新平臺、基地,2個山西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十二五”期間,獲得動植物品種、專利等研究成果239項,擁有晉汾白豬、晉農1號達烏里胡枝子、晉嵐絨山羊等國家級動植物新品種。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果樹所是山西唯一省級果樹研究機構,北方果樹種質資源保存利用、品種選育、果樹高效栽培、果樹苗木繁育、果品貯藏保鮮等研究領域,位居全國先進行列。
2.2 制約因素分析
2.2.1 農業經營主體處于初級水平。農業產業集群的直接參與者即為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因為如此,其規模的大小、帶動能力的強弱將會直接影響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發展。
第一,雖然太谷縣農產品加工企業涉獵范圍大,但是龍頭公司的數量質量都不能盡如人意,輻射能力依然不足。相對于太谷縣第一產業的發展狀況,龍頭企業發展滯后,初級產品為大多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特別是企業群體內部聯系和特色產品的研發,任重而道遠。第二,太谷縣新農合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具有一定規格的群體,僅占總數的20%。參與人員以及效果剛剛接近省內的初級水平,距全國平均參與人員65戶,帶動率42%的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很大比例的合作社成本收益效果差,距離科學的組織結構和管理系統還有很大差距,并且一部分合作社運行滯緩,只有名頭沒有實際發展,也是一大隱患。第三,太谷縣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發展速度還比較慢。具有先進理念、技術的專業協會、合作社、龍頭企業還比較少,新型經濟主體發展受到限制。而且部分新興經營群體有名無實,成員各司其職,缺乏創新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村產業發展的引導者和帶動者,其規模大小、帶動能力強弱直接影響到山西農谷的建設與發展。
2.2.2 技術轉化推廣困難。農民是第一產業發展的主體,其整體素質對農谷建設的發展至關重要。首先,隨著農谷建設的逐步發展,農民遇到的難題一方面是生產,另一方面就是主體經營的問題,由于缺少專業知識的儲備,且緊跟時代的步伐又很緊迫。太谷縣的對于專業知識的培訓職能由政府承擔,匹配培訓資源,分配培訓項目到各位人員,但是培訓質量差,形式單一化,只是在表面學習,并沒有了解到本質,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這樣的僵化的培訓方式只能造成農民接受效果差,培訓效率低的結果,并且分離了培訓與基層生產條狀的整體性,銜接出現凹凸,造成農民滿意度低的后果。其次,部分農民對于新式教育難以接受,而參加培訓的農民都已經是中年甚至是老年。雖然年齡偏長的農民具有很多社會經歷,但是對于全新的事物接受能力弱于青年一代,對于創業的發展進程預測與創新理念的構思也落后于年輕一代。這就是大力培祥中生代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強培訓體系,積極指引中生代的參與,其中質量數量都要保證。
2.3 宏觀政策與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發展已進入縱深推進、轉型升級階段、需要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在深刻研究我國“三農”發展新形勢基礎上,提出關于“三農”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7]。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8]
為了進一步提高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以發展特色和功能農業為方向,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提質,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當前省情農情,著眼“三農”長遠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的戰略部署,提出建設山西農谷,并將山西農谷建設作為省級重大戰略工程,作為推動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為建設山西農谷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3 推進太谷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對策建議
3.1 加大金融支農服務支持力度
太谷縣要以建設山西農谷為契機,加大現代化農業園區建設。以金谷農投為依托,加強與郵儲行、農發行等金融機構對接,探索建立“金融機構+擔保公司+經營主體”融資模式,五年內實現新增涉農貸款翻番。由市、縣財政出資組建投融資平臺公司,與山投集團、國新能源等國有企業合資,組建山西“農谷”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擔保、投資入股、兼并重組等經濟活動。以山西“農谷”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依托,募集金融證券、社會資金,成立農谷產業投資基金,為種子期、初創期的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擁有各項專利、專業技術、創新項目的科技創新型人才,以及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龍頭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金融需求提供服務。利用好山西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中藥材發展基金,積極與亞行、農發行、農開行等金融機構開展戰略合作,開發系列金融產品和手段,最大限度引導撬動金融資本投向“農谷”。
3.2 構建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
太谷縣要結合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獸藥基礎數據、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四大平臺”的建設要求,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以發展互聯網農業為重點,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和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試點。建設完善山西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信息服務平臺和金谷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發展農產品電商交易,減少中間環節,加快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融合發展。以“晉商農網”為中心,建立健全農業服務網絡,廣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推薦、蔬菜干鮮果供苗等服務。全方位建設數字化山西“農谷”,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挖掘等信息化手段應用到農業科技創新管理、現代化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產品營銷物流、山西“農谷”政務管理、農產品質量監控等各個領域,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云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產品營銷服務信息平臺、“數字農谷”政務服務平臺、山西“農谷”企業信息綜合管理系統等。
3.3 強化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
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充實農技人才隊伍。重點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組建一站式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加強專業技術人員配備和培訓,完善設施設備,增強服務功能。創新農技推廣模式,推廣“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等技術服務模式,推進科技進村入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進入山西“農谷”開展技術服務、創新創業,并給予政策支持。省市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要加強對山西“農谷”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載體,圍繞小雜糧、紅棗、蔬菜、畜牧等主導產業,建設一批試驗站、中試基地等示范推廣基地,開展適用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并田間課堂教學任務。建設以農業科技推廣云平臺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手段,提高農技推廣效率,構建集農業科技咨詢、遠程教學、遠程服務等于一體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
3.4 探索“三園”建設與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
太谷縣要以現代園區建設推動土地整合。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特色農產品加工交易物流園和北方林果科技園在農業增收和農民增效方面的巨大引領作用。引導園區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多種形式與農民開展合作。推廣直接幫扶模式,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共同開發特色產業,簽訂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協議,農戶按照協議生產、提供產品,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確保收購農產品;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直接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政府扶貧資金通過以獎代扶、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鼓勵股份合作幫扶模式,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用于經營的住房財產權等折價入股,并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與壯大村集體經濟相結合,支持村集體牽頭組建農民合作社,集體組織成員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企業控股并負責生產經營。通過多種模式,建立“三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互利共贏的緊密型利益聯結體制機制,讓農民切實分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收益。
參考文獻:
[1]李國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J].理論參考,2017(02):31-32.
[2]郭薇.太谷縣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6.
[3]關明慧.太谷縣“谷色古香”生態縣 宜居宜業幸福城[N].山西日報,2014-10-21(A04).
[4]太農委.太谷現代農業位居中部地區首位[N].晉中日報,2014-06-10(006).
[5]楊巨斌,杜會兵.太谷縣傾力打造“108廊帶”經濟升級版[N].晉中日報,2014-09-24(001).
[6]李紅梅,郭金躍.太谷農機科技推廣工作調研[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7(06):58-59.
[7]余浩,李外禾.以綠色發展理念助推農業現代化——基于重慶市涪陵區南沱鎮的實踐分析[J].江西農業,2016(21):65-67.
[8]王雯慧.權威解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農村科技,2017(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