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坤羅
摘 要:針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國有必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培育優勢特色農產品;培育“為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其次要加快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農村網絡消費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氛圍。
關鍵詞: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問題;發展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045-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724.6 文獻標志碼:A
1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交通及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
農村交通及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的發展是困擾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調研發現,我國物資上、下行“兩頭難”,物流配送成本高,效率低。
1.2 農業產業化低
現階段我國大量農村青壯年離鄉外出務工,農村留守者大多數文化程度低,信息相對閉塞,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敏感,也缺乏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加之農業供給側與需求側資訊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導致農民產出的農產品產量、質量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1.3 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
盡管我國的農產品也出現了許多知名產品,但相對于我國的種類繁多的農產品而言,品牌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
1.4 電商人才短缺
目前,雖然我國各地大力開展電商人才培養培訓,系統培養電商人才,但是市場需求之間缺口很大。另外就是基層干部的電商意識及服務能力急需提高。
1.5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
據統計,我國冷鏈運輸運力不足,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運輸過程中損耗高達20%~30%;同時由于缺乏冷鏈運輸手段,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隱患。
2 發展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建議
2.1 選準特色,培育優勢特色農產品
農村電商,最重要的是突出地方特色。就比如提起甘肅成縣的核桃,山東煙臺的蘋果等已成全國叫得響、有口碑的農產品,產銷兩旺。建議按照“大農業+小作物”發展思路,由政府牽頭,電商協會、公共服務中心、企業密切參與,共同研究,嚴格篩選地方最具特色的并可形成產業的產品,進行打造、包裝、推動,積極探索“農企+合作社+分散農戶+互聯網”、“農產品+互聯網”、“三來一加”現代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將農戶分散經營與市場緊密聯結起來,使用統一的標準組織生產,著力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同時促進農業企業與農產品對接,延長產業鏈。
2.2 積極培育“為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
一是按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鼓勵支持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專業化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做大做強。引導農產品銷售企業、新型職業農民等主動擁抱互聯網,積極開展農產品網上購銷業務。二是制定政策鼓勵廣大農村青年依托電子商務進行創業。各地高校應加強電子商務知識培訓,以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農村創業合伙人、農村基層組織接班人、退伍軍人、原七站八所人員、部分個體經營戶為重點,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現代經營意識的農村電商創業帶頭人,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形成氛圍,帶動當地農民圍繞電商產業鏈開展創新創業。
2.3 加快構建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
一是拓展網絡銷售平臺。政府應發揮作用,加大與大型農產品銷售電商合作和引進力度,如供銷社、京東、順豐等,通過成熟渠道銷售本地產品。二是農產品經營企業依托大市場構建農產品批發電商平臺,推動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訂單農業轉型。
2.4 逐步完善農村網絡消費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實施“雙百”工程,盡快完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絡,確保我國鄉鎮和村居都有電子商務便利服務點或電子商務銷售點,村村都有電子商務的推銷員和代購員,提升電子商務滲透率。二是加快建立村級網點和配送中心的服務功能。逐步延伸農產品網上銷售、快遞包裹存取、車票代購、互聯網轉賬匯款、小額現金存取、網上手機充值、水電費網上繳納等服務功能,增加客戶粘度。
2.5 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氛圍
一是成立機構加強領導。建議各地政府成立電子商務領導小組,專設電商發展辦公室,建立電商聯席會議制度。二是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納入各鄉鎮和部門農村工作考核內容,把電商發展和帶動本地產品銷售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三是鼓勵創新,示范帶動。樹立一批典型,培育一批示范單位和個人,形成農村電商的發展引領和示范作用。四是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多渠道宣傳報道力度,引導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此同時,挖掘一批農村電商典型案例,將農村青年創業故事、創業感想、創業經驗、創業模式等進行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