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琳
摘 要:近幾年來,基于城鎮化概念上所提出的延伸概念——新型城鎮化漸漸被大眾熟知。相較于傳統的城鎮化概念,“新”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上。在推進這一新進程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實現飛躍性的提升。作為安徽省的第一批推進城鎮化的示范區域,蚌埠市有關新型城鎮化舉措的實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通過研究蚌埠市新型城鎮化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進一步為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出有關實質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居民收入差距;建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8-0021-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4.7;F299.27 文獻標志碼:A
作為檢驗國家現代化發展程度的軟指標——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全國各地的城市開始積極發揮城鎮的空間擴展性,為之后的城建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基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13年將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設為主要任務,以此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現狀。然而,隨著城鎮化率的攀升,相應的人口城市化效應卻見效甚微,“偽城市化”等現象逐漸明顯。大量融入城鎮的農村人口無法通過自己的身份享受與真正城市人口所對等的權利與待遇。基于傳統城鎮化的不足方面,國家引入了“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概念,這無疑將成為未來我國城鄉發展的核心政策。
隨著人權主義的興起,人們得出結論:任何事物想要長久、健康的發展必須堅持人為核心的理念。而新型城鎮化的提出正是此類思想的實際運用。它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差別在于雙方出發點不同。“以經濟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是新型城鎮化的優勢所在。這一新進程真正意義上的加快了“農村人”向“城市人”轉變的步伐。一方面,宏觀上新型城鎮化完善了城市的相關建設并優化了部分產業結構,高效的促進了城鄉一體化趨勢的形成;另一方面,微觀上,它真正改變了一部分農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弱化了城鄉的邊界,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共同提升了城鄉人口的生活水平。因此,基于我國全力推行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社會大背景下,通過改善并優化具體城鎮化策略進一步合理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成為國家高度重視的目標任務。
1 蚌埠市城鎮化現狀
作為安徽省的主要城市之一,蚌埠市的城市發展速度常年位列全省前幾名。
近些年來,基于蚌埠市政府大力推行城鎮化進程的有利背景下,蚌埠市的城鎮化水平獲得較大的提升空間,處于全省領先地位。蚌埠市總共管轄包括三個縣、四個行政區以及六個省級開發區在內的約6 000km2面積的范圍,眾多的鄉鎮區域增加了蚌埠市推進城鎮化的必要性。據有關資料顯示,隨著蚌埠市城鎮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相對應的有關財政收入增長約5.5億元,且城市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約達11.5%,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年新增3.5萬人。另一方面,蚌埠市的城鎮化現狀催生了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截止2008年,蚌埠市縣域地區關于50萬元以上等大中型項目投資接近100億元,所屬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增幅趕超全市平均水平。
2 蚌埠居民收入水平現狀
通過選取蚌埠市2003-2015年的相關生產總值以及居民收入數據我們可以得知:盡管該市的GDP在增長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小起伏,但是整體上均具有不斷上升的特征。生產總值所產生的輻射效應表現為該市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其中,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尤為明顯。將2003年農村居民收入與2015年的數據比較發現,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了接近5倍。但是由于農村居民收入的基數小,即使在選取的年份期間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上升速度略大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但是兩者的絕對差值仍在逐年上升。2006年城鎮人均收入已突破10 000元大關,但同時期的農村居民收入卻只是城鎮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縱觀數據,2009年成為一個轉折點,自此之后,蚌埠市城鄉居民收入的發展速度迅速提高,使得兩者之間的收入的相對差值開始減小。
綜上所述,盡管蚌埠市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是絕對差距仍然十分懸殊,這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國國情的影響。由于蚌埠市農村地區的產業不集聚,且整體質量無法趕超有關城市地區,加之人口常住率低導致的勞動力不足,使得農村地區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均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障礙。
3 新型城鎮化與居民收入差距的相關性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城鄉傳統局面逐漸被打破。隨著這一進程的推進,城鄉有關資源得到了再利用與再分配,居民收入得到改善。據我國公布的相關城鄉經濟調查報告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化加速的時間段大體上與城鎮化進程推進的時間點相吻合。這一結果充分體現兩者的相關性。因此,從基于我國城鄉發展的歷史來看,想要真正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堅持推行新型城鎮化之路至關重要。新型城鎮化在提升城鎮產業發展同時也加快了相關農村區域配套資源發展,為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全方位的協助。
眾所周知,由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基數過小,要想真正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其主要核心在于有關“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解決。而處理“三農”問題的關鍵是充分把握“五化協同”的思想(其中五化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綠色化)。其中,五化中就包含有“城鎮化”這一概念。因此,基于“五化”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推行城鎮化進程能從根本上改善提升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國家通過充分調動農村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合當地農村產業;并結合工業化與農村現代化的概念,引進資本、技術以及相關人才,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
4 結論及相關建議
4.1 結論
通過分析蚌埠市城鎮化水平以及相關居民收入我們可以得知,自2009年后,隨著蚌埠市大力推行“新型城鎮化”進程,其城鄉居民收入的上升速度增加且相對差距開始縮小。從城鄉收入差距的整體變化來看,雖然城鄉居民收入比依然較高,但已經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說明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各項促進城鄉協調式發展措施的成效在逐漸顯現。因此,本文認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4.2 相關建議
本文通過對蚌埠市新型城鎮化進程以及城鄉居民收入等有關問題的探究。在結合蚌埠市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針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減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出相關合理性建議。
4.2.1 打破城鄉兩極化,政府引導共發展。減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關鍵點在于增大農村居民收入的基數。因此,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為了打破城鄉兩極化現狀的不利局面,政府應頒布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同時加大對于農村相關資源發展的投資。我國農村具有“年輕人留不住”的傳統特點,農村的大量勞動力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應通過相關補貼政策將技術與人才引進來。并且,在大力提升城鎮現代化的同時,政府應秉著“兩手一把抓”思想,促進農業走向現代化、規模化,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
4.2.2 推行戶籍改革化,城鄉統籌獲保障。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為本”,推行相關戶籍制度的改革尤為關鍵。盡管大量農村勞動流入城市,但受到相關戶口的制約,他們仍無法享受真正“城市人”的權利,這種現象所帶來的相關勞動力轉移并不完全。因此,政府通過對阻礙城鄉勞動力流動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能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并最終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4.2.3 小鎮建設為載體,產業結構需優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動力,產業發展是即代表地區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該全面地推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優化產業結構能夠有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并抓住“小鎮化”概念,充分擴大小城鎮在城鄉之間的優勢地位,促進居民收入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下降。
參考文獻:
[1]楊朝龍,胡新良.城鎮化水平與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1).
[2]劉小娟.新型城鎮化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5.
[3]閻澤睿.基于計量經濟學觀察的山西城鎮化動力機制實證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25(9).
[4]劉賽紅,朱建.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實證[J].經濟地理,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