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釧 王繼光 杜明明 于淙陽
摘 要:伴隨著單位效益的衰退,單位型社區逐漸淪為城市的邊緣化與底層化。本文對單位型社區狀況進行分析后,發現單位型社區的管理與建設面臨著社區管理混亂、居民參與度不高、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進一步提出成立社區管委會、推動社區自主發展型項目及鼓勵第三方組織與社區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等可行性的建議,從而實現單位型社區的穩步轉型與良好發展。
關鍵詞:單位型社區;社區管理;社區建設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7-0128-01 中國圖書分類號:D669.3 文獻標志碼:A
1 單位型社區存在的問題
1.1 社區管理混亂
在市場經濟時期,單位在社區的社會功能下降,單位早已從住房與物業等方面退出管理,但由于種種現實與歷史原因,單位型社區一直沒有實質的管理者。單位、政府、社會組織混亂而交叉管理使得單位作為社區的名義上的管理者早已名存實亡。社區管理成為“真空化”,且社區居民對社區的管理者也缺乏了解、混亂不清。
1.2 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
經濟轉型后,單位型社區由居民同質化逐步走向雜化。社區居民雜化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住房商品化和房屋權屬的變化引起一部分居民為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而選擇搬遷或因失業下崗而被迫離開社區。取而代之的是因受低廉房租誘惑的外來務工人員的租入社區。人們由于相互之間的陌生感而無法形成以往的親密群體,對社區認同感與歸屬感大大降低,也失去了參加社區事務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同時由于社區管理的混亂,社區事務大多由居民自力更生,社團活動也組織較少。
1.3 公共基礎設施落后
單位經營困難不僅使得不少員工下崗失業,也使得依附單位的社區的基礎設施落后與福利設施的下調。基礎設施不僅沒有新建而且維護不足,使得現有的基礎設施利用率并不高,造成社區資源的浪費。而社區資源又往往是影響人們買租房入住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樣便導致社區入住人口進一步減少。福利設施如醫院、學校等因為單位所提供的資金不足以及利用福利設施的社區居民的減少而使得規??s小。
2 單位型社區的發展建議
2.1 成立街道片區的社區管委會,實現小范圍的社區自治
為解決目前單位型社區的管理混亂問題,可借鑒美國社區的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這也是各國社區自治的典型模式。即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模式,依賴社區居民,在社區管理與發展上采取“政府負責規劃指導和資金扶持,社區組織負責具體實施”的方法,使得政府權力下放、社區治理以人為本。但由于我國現實原因,政府在社區管理上依然占主導地位,而無法完全放權到社區本身。又考慮到過去幾個單位大院大多集中分布,所以采取中等程度的社區自治,即在街道辦成立社區管理委員會代替社區居委會的作用,實現小范圍的社區自治。
2.2 推動社區自主型發展項目
社區自主型發展項目即CDD項目,指將社區發展資源的控制權與發展項目的決策權交于社區居民本身,由居民自己決定實施并掌控社區活動項目資金。推動社區自主型發展項目首先可以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改為居民自己決定需要發展哪些項目,使社區發展更有針對性,效率更高;其次通過讓社區居民參加聽證會與決策會行使決策與發言等權利可以凝聚人心,使得居民參與意識提高,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再次對項目資金運轉的監督也可以減少貪污腐敗與資源浪費;最后在項目實施中還能培育一些有能力的社區居民,把他們當做社區發展的領頭人,進一步加強社區管理。
2.3 鼓勵第三方組織與社區企業參與社區建設
社區基礎設施的落后主要跟單位效益的下降、單位維修不足有關,也說明僅靠政府與單位無法供應最新的基礎設施,滿足不了社區居民對在科技快速發展時代下使用最高級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愿望。市場經濟下,將社區建設中的一些基礎設施和福利設施用第三方組織也叫非政府組織或社區企業來提供,既能滿足社區建設的需要又可以調動市場活力。如與大型醫院合作來補充醫療衛生福利下調的空缺,把慈善機構、職業培訓機構的社區企業引入社區而滿足照料老人與兒童的需要,同時把廢棄的空房提供租給社區企業,獲取一些租金來補償物業等方面的管理費用。
結束語
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單位型社區只會朝著混合型社區方向發展,且混合型社區也只是其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伴隨著社區居民與新鄰居間的相互熟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職業異質化的逐漸分層,國家政策的變化,單位型社區勢必走向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張磊,簡小鷹,楊文波.國外社區自主型發展實踐研究[J].世界農業,2013,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