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光路 毛平 張禧
[摘 要]婚姻是維系家庭的重要紐帶,婦女的婚姻家庭地位是其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的微觀呈現。調研表明:彝族農村婦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仍存在婚姻自由度有限、家庭事務決策權小、社會參與度不足和物質基礎較弱等問題。因此,深入了解彝族地區農村婦女婚姻家庭生活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建設彝族和諧家庭,提升彝族農村婦女的平等地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彝族;農村婦女;婚姻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注重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這關系到家庭和睦,關系到社會和諧”。家風家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根基,良好的家風有助于社會治理。“基于社會轉型和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地區鄉村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僅其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改變和變遷,而且正面臨著家庭暴力等糾紛明顯增多,婚姻質量下降,離婚率逐年上升的危機?!闭{研表明,彝族地區的農村婦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仍存在婚姻自由度有限、家庭事務決策權小、社會參與度不足和物質基礎較弱等問題,嚴重地阻礙著彝族農村婦女的發展。因此,探索了解和解決目前彝族地區農村婦女所面臨的婚姻家庭生活問題,對于提升彝族農村婦女的婚姻家庭地位,形成良好的家風家教氛圍,推進彝族農村地區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1 涼山彝族地區農村婦女婚姻家庭生活的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民族地區農村婦女帶有少數民族性與農村貧困性的雙重特征,解決她們的婚姻家庭問題關系著弱勢群體的全面發展問題。涼山彝族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婦女人口占全州女性總人口的42.29%,因經歷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婦女發展整體上滯后于社會的發展。2017年6-7月,課題組深入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民勝鄉、金陽縣丙底鄉和喜德縣李子鄉,通過實地問卷調研和訪談,對當前彝族農村婦女的婚姻家庭生活現狀進行較為系統的了解。結果表明:彝族農村婦女在婚姻中逐漸重視感情因素、家庭地位有所提高、人際關系較為融洽、主觀幸福程度較高。
1.1 婚姻自由度增強,離婚取向仍受傳統觀念束縛
婚姻自由是人類社會不懈追求的權利,主要體現在締結婚姻和結束婚姻兩個方面。調研表明,目前彝族農村婦女在結婚時逐漸重視感情因素,具有較大的自由程度,通過選擇離婚路徑來解決婚姻矛盾的比例也在增加,但受傳統思想束縛的情況依然存在。
1.1.1 結婚逐漸重視感情因素,具有較大的自由度。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流動性增強,彝族傳統婚姻習俗的等級內婚制、族內通婚、家支外婚制的束縛在逐漸減少,農村婦女在婚姻中也越來越重視感情因素。調研結果顯示,彝族農村婦女53.6%認為結婚時需要感情基礎;在婚姻決定方面,45.24%的父母會與子女共同商量婚姻大事,充分征求雙方意見,23.8%的完全由自己做主;在擇偶準上,彝族農村婦女由原本看中家庭背景條件逐漸轉向了注重男方自身的品格素質。
1.1.2 離婚取向上接納觀念,行動仍受傳統觀念束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融,彝族地區農村婦女也在不斷地追求高質量的婚姻生活。35.71%的彝族農村婦女會選擇離婚途徑結束婚姻生活,離婚的觀念也漸漸被年輕婦女群體所接納。對于離婚后涉及的財產與子女問題,彝族農村婦女群體中54.1%認為離婚后財產應男女雙方共同分配,子女的撫養權則由個人撫育能力決定。但有49.01%彝族農村婦女認為離婚是件不光彩的事,為了孩子不會離婚的占15.27%。因此,當彝族農村婦女婚姻出現矛盾時,在很大程度上會為了顧全孩子與家庭選擇忍讓妥協,盡量維持婚姻生活。此外彝族農村婦女也會因彝族習慣法影響離婚決定:婚后女方提出離婚的,要加倍或加數倍退還男方聘金。
1.2 家庭地位有所提高,主要決策丈夫仍占主導
婦女擁有平等家庭地位是男女平等的重要體現。家庭地位越平等,彝族農村婦女越能自如、充分地享有家庭資源,行使家庭事務的決策權。
1.2.1 家庭地位有所提高,家庭事務參與顯著。在家務勞動參與方面,69.05%的彝族農村婦女承擔大部分家務,婦女負責全部家務勞動的比例為14.29%。在生育決策方面,73.4%的彝族農村婦女能參與是否要孩子,52.46%共同商量生育孩子的數量。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彝族農村婦女也能參與到對子女的教育中,特別是對子女幼年時的家庭教育。在對父母的贍養方面,彝族農村婦女作為兒媳這一角色,在生活層面與精神層面都對公公婆婆有較好的照料。在社會交往方面,家庭之間的來往事宜,均由夫妻雙方相互商量決定。
1.2.2 經濟地位低,主要決策以丈夫為主。彝族農村婦女的家庭地位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了一定提升,但由于在經濟層面缺乏貢獻力度,家庭經濟支配決策仍以丈夫為主。彝族農村婦女的經濟來源61.9%來自于務農,務工占比僅為16.67%,21.43%依靠丈夫及子女給予。在家庭經濟支出方面,81.03%的彝族農村婦女表示依靠務農的收入不能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開銷,仍需要丈夫務工支撐家庭開支。因此,家庭中丈夫處于主導地位的比例占59.52%,擁有對家庭財產和重大事務的決定權。如購買大型農具家具、買房建房、投資理財等項目,丈夫的支配權比例分別為63.78%、88.42%、96.8%。
1.3 人際關系融洽,社會交流范圍小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際關系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彝族農村婦女與家人、鄰里之間相處較為融洽,但因社會參與缺失,導致社會交流范圍狹小。
1.3.1 家庭和睦,人際關系融洽。首先,家庭成員關系良好。在夫妻關系方面,71.92%的彝族農村婦女認為與丈夫的思想情感溝通順暢,夫妻之間感情相對融洽;在代際關系方面,彝族農村婦女與公公婆婆關系非常好與比較好的占比分別為45.57%、43.35%,71.43%的彝族農村婦女能與子女平等協商且長幼有序,與子女如朋友般交流的比例為12.56%;對于“百善孝為先”的觀點,74.38%的彝族農村婦女采取非常贊同的態度,另有23.4%的比例持有比較贊同的態度。其次,鄰里關系和睦。在鄉土社會的地緣關系上,鄰里之間互通有無、互相幫助的優點一直都被傳承下來,彝族農村婦女愿意幫助鄰居的意愿為83.33%,鄰里關系非常和睦且經?;ハ鄮椭?、比較和睦且大部分會互幫互助的百分比分別為62.81%、35.22%。
1.3.2 社會交流范圍小,社會參與缺失。社會交流是與外界產生聯系的重要路徑,同時也能促進個體的自我發展。從彝族農村地區婦女離開家外出到鎮上、市區的頻率來看,最高頻率集中在“一周一次”的選項上,比例為37.94%,外出進行社會交流的頻率低;從平時的娛樂消遣項目來看,彝族農村婦女也多為繡花、閑聊、跳舞,社會交流范圍除家族外,僅限于同村的婦女;從干群關系來看,村里絕大多數婦女不認識婦女主任,與村里的干部聯系還不夠緊密。社會交流的范圍狹窄,導致其社會參與的缺失,阻礙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首先,彝族農村婦女對朋友的定義較為模糊,大多將鄰里婦女認為朋友。在問及朋友圈子的情況時,68.72%的彝族農村婦女認為自己有一些經常聯系的朋友。但通過進一步深入訪談發現,這些彝族婦女由于社會參與較少,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將村里的婦女視為朋友。其次,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主動性。彝族農村婦女主動參加村里公共事務的比例僅1.48%。最后,社會參與的缺失影響生活幸福感。彝族農村婦女將不工作、不進行社會參與作為衡量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1.4 主觀幸福感強,物質條件滿意度低
幸福感是主觀性的感受,但經濟水平、健康狀況、自我價值實現等客觀因素也會對人的幸福感產生影響。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類滿足需要層次的高低與幸福程度呈正相關的關系。
1.4.1 主觀幸福感較高,缺乏對自身發展的期望。當代彝族農村家庭已基本能夠實現溫飽問題,彝族農村婦女主觀層面的滿足感主要來源于家人平安、婚姻幸福、子女成才等。61.9%的彝族農村婦女對自己的婚姻比較滿意,認為婚姻生活是粗茶淡飯式地過日子,平平淡淡就好;父母對她們的婚姻滿意程度總體較高,59.5%的父母都比較滿意;55.91%的彝族農村婦女對于精神上的傾訴、安慰與分享都能得到滿足。但在主觀的精神層面幸福感中,自我實現并沒有得到滿足,嚴重缺乏對自身發展的期望,對自我價值是否得到實現并不重視。
1.4.2 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客觀物質滿意度較低。彝族農村婦女的家庭主要經濟來源95.07%依靠務工收入,其余部分是依靠養殖和農業種植等途徑,維持家庭所有成員的開支。54.76%的彝族農村婦女家庭近一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14.29%的家庭近一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彝族農村家庭欠債情況多集中在1萬元以上額度,其比例為21.67%,欠債的原因多為建房娶媳婦等較大費用的支出;家庭的所有項目支出中家庭基本生活費與教育費兩方面占比最大,分別為40.48%、23.81%。對客觀物質的滿意度較低,直接影響總體的幸福程度。通過訪談了解,彝族農村婦女認為當前家庭生活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為經濟條件欠佳、體弱多病以及子女數量多帶來的教育撫養費用支出比例大,都與物質生活息息相關。
2 彝族地區農村婦女婚姻家庭生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綜合分析調研數據,彝族地區農村婦女的婚姻家庭生活存在著婚姻自由度有限、家庭事務決策權小、社會參與度不足、物質基礎較弱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彝族本地的婚姻習俗與傳統思想的影響、彝族農村婦女的文化程度低、彝族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等因素。
2.1 傳統婚姻習俗制約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婚姻幸福,我國的《婚姻法》充分保障了婚姻自由的權利,但彝族地區農村婦女的婚姻自由仍被當地傳統的婚姻習俗制約,再加上父母的干涉,變得相對有限。在結婚自由方面,包辦婚姻的存在與彝族農村婦女自主戀愛結婚的愿望相悖,同時自主戀愛結婚也受到高額的身價錢阻礙。調研數據顯示,婦女的婚姻是完全由父母和家支決定的比例為30.95%,表明父母包辦婚姻的現象依然存在。彝族地區的身價錢在婚姻締結中已是約定俗成的內容,據了解,彝族地區的絕大部分彩禮錢在20-30萬,自由戀愛結婚的彩禮錢則在3-5萬。因此,高額的身價費使得大部分家庭難以支付,在無形之中阻礙著男女締結婚姻的自由。在離婚自由方面,對于離婚的觀念采取保守心態,潛意識里認為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在彝族農村地區,女方提出離婚需要償還雙倍彩禮錢,并落下不好的名聲,被村民在背后議論。彝族農村婦女認為彝族本地的傳統習俗對自身婚姻的影響程度較大的占比為64.04%,表明本地傳統的習俗比較嚴重地制約著婚姻自由的程度。
2.2 傳統思想影響事務主要決策權
彝族農村地區形成了普遍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婚姻家庭生活現實格局,阻礙了男女平等的實現。在家庭事務的主要決定權上還是以丈夫為主,婦女較多地是能在日常生活小事上做決定。在父權主義和夫權主義盛行的影響下,男尊女卑思想長期存在于彝族農村婦女和男子的身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彝族農村婦女進行事務決策的權力。彝族農村婦女缺少固定經濟收入的職業,還有一部分依靠丈夫給予,可支配的經濟收入少,因此帶來了婚姻家庭中彝族農村婦女經濟地位低的情況,家中經濟貢獻占絕大部分的丈夫則成為了家庭的當家人。另外,彝族農村地區婦女長期受到傳統“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帶來了早婚、多生和以生子為重的生育現狀。52.96%的彝族農村婦女認為生男孩子比女孩子好,固守“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且仍有26.6%的婦女不能決定什么時候要孩子,20.44%的彝族農村婦女家庭中是由丈夫決定生育多少個孩子。
2.3 文化程度低阻礙社會參與路徑
彝族農村婦女普遍偏低的教育程度,加上匱乏培訓教育資源,產生了不利于實現社會參與的價值認知,進而阻礙社會參與的路徑。調研資料顯示,88.09%的彝族農村婦女學歷程度在小學以下,其中52.38%的婦女表示自己從沒上過學,59.85%的婦女從未接受到農業技術、行業技能、漢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培訓。74.9%的彝族農村婦女認為自己缺乏社會參與,低文化程度與長期的社會性別規范使其束縛在家庭領域,難以進行社會參與。54.76%的彝族農村婦女贊同“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說法,“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性別規范下,工作對女性的意義被單一化為改善社會經濟地位,婚姻家庭對女性的意義被本質化為女性實現個人價值的最佳選擇”。在婚姻生活中,缺乏對自身經濟能力發展與實現個人價值的正確認知。
2.4 經濟發展不足導致物質基礎較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由于彝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彝族農村地區更是缺少地方產業、企業的發展,導致彝族農村地區的人們缺少大量的就業機會與平臺。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就是青壯年男性勞動力離土又離鄉,婦女在遞補效應的作用下成為農業勞動及家務勞動的主力軍。在彝族農村家庭中,子女數量在三個以上的極為常見,但家庭經濟來源途徑單一,勞動力少,導致家庭經濟收入普遍不高。彝族農村婦女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參與到家庭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勞動收成供應人畜食用,補貼一部分日常家用,掩蓋了彝族農村婦女嚴重的就業不足現象,對其家庭物質基礎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
3 改善彝族地區農村婦女婚姻家庭生活的途徑
3.1 調試彝族地區婚姻習慣法,提升婚姻自由程度
涼山彝族在通婚范圍上實行較為嚴格的本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制,離婚被視為不光彩的事情,這些彝族地區的婚姻習慣在彝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需要進行調試,降低婚姻習慣法的影響力,提升婚姻自由程度。首先,總體層面減少對彝族婚姻習慣法的使用。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普法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人們的法律意識也在逐漸地提高,雖然不能立即放棄使用婚姻習慣法,但可逐漸減少使用的頻率。其次,對彝族婚姻習慣法進行客觀評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5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在尊重并承認其積極作用的基礎上,通過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將其以法律形式表述并實行,給予彝族婚姻習慣法以國家承認的法律地位。注重發揮鄉規民約的作用。由于鄉規民約既吸收了國家法的原則,又以習慣法的手段具體操作,能體現和保護彝族農村地區婦女的特殊利益,通過引導制訂鄉規民約來間接實施國家法律比直接實施國家法律效果好。
3.2 加強思想宣傳與教育,提高婦女家庭地位
平等獨立的發展意識不僅能提高婦女的家庭地位,對于婦女自身素質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彝族地區農村婦女由于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影響,“男尊女卑”思想依然嚴重,必須教育引導彝族地區農村婦女轉變觀念,樹立獨立發展意識。加強思想宣傳與教育工作,一方面利用榜樣的力量進行宣傳,另一方面對婦女進行解放思想教育。首先,針對婦女個人的榜樣力量發揮。在家庭領域的模范榜樣宣傳,開展好婆婆、好媳婦等優秀家庭角色評選;在社會領域的模范榜樣宣傳,可宣傳優秀婦女創業者、婦女勞動模范先鋒等優秀事跡,帶動廣大婦女增強性別平等意識、性別發展意識。其次,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充分利用電腦、電視和手機信息等現代媒介,引導彝族農村婦女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學習和了解新事物;增加村里的文化宣傳員干部,在村里的文體活動中心,免費開辦文化大講堂等,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工作;將先進思想文化以圖文并茂的小冊子傳遞到彝族農村婦女的手中,并加以講解鼓勵,激發彝族農村婦女對實現家庭平等地位的重要性認識。
3.3 發展教育事業,增強社會參與意識
發展彝族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加強對彝族農村婦女的繼續教育工作,既是提升彝族農村婦女經濟地位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彝族農村婦女轉變固化的婚姻家庭價值觀念,發展平等的社會參與意識。首先,保證基礎教育是提升彝族地區農村婦女綜合素質的首要任務,必須切實抓好教育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提高彝族地區農村婦女的受教育程度。其次,結合彝族地區文化特點,開辦女校、推行農民夜校等,強化繼續教育,引導她們學習憲法、婚姻法等法律知識。最后,培養女性自我價值意識,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其競爭力。尤其是各級婦聯要發揮自身作用,挖掘婦女進行社會參與的潛能,推動更多的婦女參加各級各類人才的選拔,鼓勵廣大農村婦女積極投身各項社會建設活動,從而為有效的社會參與奠定良好的基礎。
3.4 加快經濟發展,改善物質生活環境
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尤其是要結合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為農村婦女探索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之路。加快彝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改善彝族農村家庭的物質生活環境,綜合提升幸福指數。首先,政府要牽頭加強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和信貸支持,引導農村婦女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為其提高資金貸款和技術指導,拓寬經濟收入渠道。其次,要落實好“農村婦女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為農村婦女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平臺,鼓勵婦女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再次,立足當地特點和資源優勢,發展民族地區的旅游業和本地企業,引導和幫助農村婦女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最后,要做好彝族地區的公共設施建設,落實養老軟硬件基礎設施、休閑娛樂設施、醫療保障設施、教育組織機構等多方面的基礎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發揮我國婦女偉大作用[N].人民日報,2013-11-1(1).
[2] 譚賢楚,朱力.紅燈與對策:民族鄉村的婚姻家庭問題研究——基于恩施州G縣的實證[N].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4(0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4] 張曉輝,方慧.彝族法律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5] 簡·弗里德曼.女性主義[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6] 毛平,張禧,山國艷.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婦女發展特點及路徑探析——以四川涼山地區農村婦女發展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