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
學生的學業負擔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從教育的視角來討論,更應該結合社會大環境,以一種全局、整體性和綜合性的視野來看待學業負擔。
追問一:在之前的研究中,討論學業負擔更多的是從學生學習的時間、作業量、課外補習、競賽、考試等角度進行。其實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處的情緒、心理狀況、家庭背景尤其是家庭經濟資本等因素。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有很大的生理差異和家庭差異。所以,在學習強度一定的情況下,對有些學生來說不算負擔,對有些學生可能就是一種負擔。而且這種負擔的程度更多的是從人的心理感受程度來衡量。所以,在義務教育面向全國中小學前提下,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負擔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負擔因人而異,因區而分,這是反思學習負擔是不是一個問題的前提條件。
追問二:很多家長的焦慮是源于對身邊教育資源的不滿,轉向尋求校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區,家庭會運用自身占有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甚至是“超社會資本和強社會資本”來幫助子女應對教育過程中的一切不順或阻礙。最常見的是家長選擇補習機構、購買優質教育資源,以期在各種考試中獲取優勢。這并非學校的基礎教育要求,而是考試焦慮下的應激行為,所以學業負擔產生的范圍也需要明確。
追問三:學業負擔從淺層來說是孩子的作業比較多,但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是社會競爭壓力蔓延到了基礎教育。比如:家長的教育焦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競爭性的考試制度和用人制度;學生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就業導向性的大學專業選擇等。中國的教育主體,尤其是家長群體更多追求的是教育能帶來什么好處,子女能不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個人能不能實現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在這樣的價值指引下,就算國家極力推進“減負”,效果也是甚微,這是我們面臨的深刻社會問題,所以,僅把責任歸到教育相關機構是不理智和不公正的。學業負擔的內涵外延、基本特征、已有的相關問題等都必須放在社會大背景中討論,需要國家層面、社會組織、公益機構、學校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合力。這樣才具有科學性和公平性。
追問四:重復學習合適嗎?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學習要達到熟練理解、鞏固、運用和提取程度,就必須重復學習。所以學習不是沒有任何負擔的,這需要教育者和家長跟學生明確告知。此外,學習也需要基本的意志力。任何事業都必須持之以恒,付出努力。老話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但當我們摸索出教育的基本規律后,其實可以告訴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學習也能帶來自我效能的滿足。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附屬萬科金色城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