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華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漸改變,農村青年適婚人群“成家難”成為了一個長期性的社會問題,其衍生的社會風險也將影響社會治安與穩定。在社會轉型期,婚姻支付不斷高漲的現象更是令廣大農村未婚青年及其家庭叫苦不迭。本文通過探究婚姻支付的理論解釋,對農村青年婚姻支付問題進行研究,尋求農村青年婚姻支付成本高昂的內在原因,并給出解決該問題的一些思路。
關鍵詞:婚姻支付;農村青年;婚姻市場;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122-02 中國圖書分類號:C913.13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與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中國農村在市場化和現代化的裹挾中發生著劇烈的變遷,傳統價值受到市場經濟的劇烈沖擊。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農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婚姻和彩禮儀式的要求和重視度隨之增高;另一方面,伴隨著農村出生性別比失衡影響的日益顯現,大量的農村男青年在擇偶方面存在一系列困境。受到社會變遷和出生性別比失衡的雙重沖擊,當代農村青年婚姻支付壓力劇增并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伴隨著婚姻支付金額的水漲船高,農村的“天價婚禮”現象頻頻見諸報端,農村青年婚姻支付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婚姻支付,也稱為婚姻消費,關于其含義,大多數研究中借用的是人類學中的概念,即婚姻支付包括男方彩禮和女方嫁妝兩方面。李銀河在《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中對婚姻支付的定義是在婚姻締結過程中各樣形式的花費與投入,包括物品及現金。[1]婚姻支付自古有之,社會學界和人類學界對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也給出了不同的理論解釋。本文從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理論解釋出發,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回顧與整理,得出三種解釋婚姻支付的理論。
(1)婚姻償付理論:婚姻償付理論由弗里德曼提出,其理論基礎是傳統文化的影響,父系家族結構和男尊女卑的觀念導致女性在婚姻嫁娶中就單純成為一種禮物,這種禮物由女方家流入到男方家,給男方帶來人口和財富的增長。而男方家庭通過支付一定的彩禮用來償付女方父母對女方的養育成本,這種彩禮的償付也就意味著對新娘生育價值和勞動權力的轉移。[2]所以男方家庭對女方家庭所支付的彩禮也是必須和理所應當的。婚姻償付理論在早期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農村對彩禮這一形式的存在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2)婚姻資助理論:婚姻資助理論由孔邁隆提出,該理論認為在婚姻框架下,大部分婚姻支付過程中流通的財產最終都歸屬于新郎和新娘,故婚姻支付并不能單單被視為對女方家庭的一種償付。在締結婚姻的過程中,男女雙方家庭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只是大部分的花費需要男方家庭來承擔。婚姻資助理論注重彩禮的資助功能,婚姻締結中,男方家庭通過彩禮購買間接嫁妝,男方家產的一部分變成間接嫁妝而歸夫妻雙方共同享有,這可以視為是一種代際間的資助。[3]各方的彩禮用來資助新婚的家庭,突出了新建家庭在群體中的地位。
(3)姻親互惠理論:姻親互惠理論由婚姻償付理論和婚姻資助理論發展而來,該理論認為,新婚夫婦家庭、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三者通過婚姻支付尋求一種平衡的關系,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形成一種互惠互助的共同體關系。新婚夫婦締結婚姻時由于經濟基礎薄弱需要雙方父母的饋贈,即通過彩禮的方式建立新的家庭使婚姻關系最終確立。所以在之后的生活中新婚夫婦經濟實力漸長,需要承擔照顧雙方父母的責任。[4]不同時空背景下三方之間的相互饋贈形成了三個家庭親密的社會關系。此理論對富裕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婚姻支付實踐正經歷著由婚姻償付到婚姻資助和姻親互惠的變遷,變遷的背后蘊含的社會轉型期的農村社會結構和文化意義的深刻變遷。[5]婚姻支付在婚姻締結過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不僅可以為新成立的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支持,使新家庭得以確立和發展,也可以看作是對男女雙方父母承擔撫養義務的一種承諾。但是隨著社會的轉型與變遷,婚姻市場中婚姻支付也經歷著嬗變。據研究表明,中國青年婚姻支付金額過高,彩禮索取現象十分明顯,青年為了結婚需要支付昂貴的彩禮。[6]另有研究顯示,在中國西北農村地區,農村青年結婚費用高昂,普遍出現了因婚負債甚至因婚致貧的現象。[7]
農村青年多以外出打工為主,工資水平較低,面對水漲船高的婚姻支付數額,往往需要舉全家之力才能完成一樁婚事。高昂的婚姻支付金額讓大量的農村青年對婚姻望而卻步,農村出現了大量的未婚青年,成為社會安全的重大隱患。大量的農村家庭舉債娶親,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貧困。而女性被當成“商品”明碼標價,村落鄰里之間以女兒出嫁獲得的彩禮為炫耀和相互攀比的工具,各種低俗的婚嫁習慣也一再刷新大家的認知。本文通過對農村青年婚姻支付壓力劇增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試圖找出破解農村青年擇偶和支付困境的對策。
1 農村青年婚姻支付壓力劇增的原因
1.1 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
婚嫁習俗古已有之,傳統觀念中,男方家庭對嫁入自家的女方的家庭都會支付一定的金額和彩禮,并且在締結婚姻關系的過程在會舉行各種婚嫁儀式。盡管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和簡化儀式,但是這種彩禮支付和婚嫁習俗都沿襲至今。而因為家族觀念和大家庭思想的影響,雙方父母特別是男方父母則需要承擔大部分的婚姻支付費用,父母是婚姻支付的最終承擔者,這種代際間的資助使兩個家庭同時卷入婚姻費用支付中,導致產生高昂的結婚費用。老年人成了婚姻支付的犧牲品。
1.2 婚姻市場的形成
伴隨著人口的跨區域流動和農村社區的開放,封閉的婚姻圈被打破,外出務工青年的跨區域流動帶來婚姻資源的流動,導致了婚姻市場的形成。大量的農村未婚婦女走出農村,此時她們的擇偶對象不再是狹小的周邊村莊,有了更多方面的選擇。而農村青年男性在“從夫居”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只能在當地完成婚姻,由此產生大量的男性剩余。[8]而隨著男女性別比的結構性的失衡,女方在男多女少婚姻市場上居于主導地位,條件好的女性可以嫁到條件更好的地區去,女性并不會因為要價高而嫁不出去。所以導致女方及其家庭可以對男方家庭提出更高的彩禮要求。
1.3 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被卷入市場經濟,大量的農村青年外出務工,農村生活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物質財富的增加也帶來了消費觀念的轉變,農村的消費水平也顯著提高。在締結婚姻的過程中,集中體現在對婚房、婚車的購置和對婚禮的大操大辦。隨著物價的上漲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村青年婚姻的支付數額與日俱增。
1.4 攀比和從眾心理的影響
中國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左鄰右舍的一舉一動都收之眼底,作為人生大事的婚姻更是受到全村的關注。而此時男方彩禮的多少有時會成為女方對外“炫耀”的資本,以此為基礎產生從眾心理,各方家庭在嫁女兒收取彩禮時都會暗自做比較,不想自己的女兒被“比下去”。而女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嫁一個有錢的人家,鄰里之間的交流不免多了一絲金錢的味道。
2 農村青年婚姻支付問題的對策
2.1 繼續進行新農村的建設,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經濟
目前農村經濟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交通不便和基礎設施不完善,因此要對農村的道路系統以及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大力扶持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不僅有利于吸納投資商的進入,發展農村經濟;還有利于降低城市對女青年的過分吸引力,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加強農村青年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修養,從而提高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從最基礎上解決他們結婚難的問題。
2.2 提倡簡約的婚姻形式,簡化婚姻締結的環節,從源頭上降低婚姻成本
婚姻支付的很大一部分是流向了婚宴的支付,但是婚宴中往往會有大量的鋪張浪費的出現。因此簡化婚姻形式,省去婚宴形式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婚姻成本,減少鋪張浪費現象的出現。提倡文明婚戀,抵制盲目攀比。村規村約可以新增抵制“天價財禮”的內容,引導良好婚娶風氣。同時為農村青年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利用多種傳播媒介傳播科學合理的婚姻消費觀念,克服人們的虛榮心,從而降低年輕人及其父母的攀比心理。此外,要加強對異域婚姻文化的甄別,不能盲目追求新興事物,從而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婚姻消費。
2.3 通過知識教育與文明思想宣傳,改變農村婚姻觀念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宣揚“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思想,解放農村的一些落后思想,提倡自由戀愛、節儉婚姻,把重心放在婚后的奮斗而不是婚前的索取。對青年進行思想文化教育,改變其傳統上一些落后的婚姻價值觀,提倡大膽自由戀愛,舉辦形式簡化的婚禮,縮減婚姻成本,將多出來的資本用于婚后家庭建設與發展。進行下鄉文明婚戀宣傳,給農村青年婚姻支付過程中的扮演家長角色的上一輩人傳遞現代婚姻觀,減少他們對農村青年婚姻過程的制約和施壓。
參考文獻:
[1]李銀河.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閻云翔.禮物的流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吉國秀.婚姻支付變遷與姻親秩序謀劃——遼東Q鎮的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7,(1).
[4]熊鳳水.慕良澤.婚姻償付·婚姻資助·姻親互惠——對農村婚姻支付實踐的嘗試性解讀[J].普陽學刊,2009,(2).
[5]賈志科,沙迪,風笑天.性別失衡背景下當代青年婚姻支付問題研究[J].青年探索,2018,(1).
[6]馮樂安,馬克林.西北農村地區的婚姻擠壓現狀——基于青海省HY縣S鄉婚姻市場的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4).
[7]桂華,余練.婚姻市場要價:理解農村婚姻交換現象的一個框架[J].青年研究,2010,(3).
[8]桂華,余練.婚姻市場要價:理解農村婚姻交換現象的一個框架[J].青年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