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銘
摘 要:隨著我國“放管服”改革制度的推行,各級各部門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方向放在最為突出的位置。城市持續進行政審批、投資審批、職業資格、收費清理、商事制度、依法行政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有效釋放市場活力,充分激發社會的創造力,大力促進對外開放。對“放管服”改革深入研究,做到“三管齊下”。
關鍵詞:“放管服”;城市管理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129-02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1 “放管服”的意義
“放管服”其實代表了三個意義,“放”是指政府放下行政權,對法律法規沒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授權的行政權減少,理清各個部門的重復管理的行政權。“管”所指的就是政府部門要加大與創新監管職能,利用現在科技與新制度來加大監管制度創新。“服”轉變政府職能降低政府對市場的干涉與對市場主體過多的行政審批等行為,減少市場主體的市場行政成本,推進市場主體的創新能力與活力,簡政放權是人民群眾所期望,實施制度政府所向。不斷推動簡政放權、放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提升我國政府效能。
2 “放管服”的作用
市場作為經濟調整的基礎手段,在實時的運作中能夠實現對于勞動、管理、技術、知識、資本等一系列勞動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使得市場的效率最大化。但是市場的配置也不是萬能的,市場本身的自發性、滯后性、盲目性都成為了市場調節中的不利因素,這需求政府的監督。通過政府監管調節,可以維護市場的秩序,推動長期的高效發展。促進政府“放管服”工作,對我國市場與市民生活有著深刻的意義,不但能縮減政府架構,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進一步推進社會的發展,激發出市場活力。
3 “放管服”對城市的意義
3.1 “放管服”是思想的解放
促進社會的進步,思想的解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建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的經濟體、利用科技的生產力也獲得了進步,在某些行業中處于全球頂端的水平。我國現在質量水平、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建立起市場經濟、綜合國力提升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當前執行的“放管服”改革制度,是又一次對思想的解放,是一次更深入的對思想觀念、管理機制等的轉變。這是一場政府放權、企業解放、解放社會創造力,解放發展生產力的大改革。
3.2 “放管服”是對人民的信任
人民的信任,是具有正確的群觀念的呈現。無論時代的變遷,我黨一直堅信,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實踐者和創造者,一切的精神與物質的財富都是由人民賜予的。“放管服”是通過放開搞活的形式,讓全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鼓勵各級各單位各階層的大膽探索。鼓勵全民創業、創新、對首創精神的尊敬、培養創新區域、提升區域內的競爭力。“放管服”是對人民群眾大膽去探索的期盼。
3.3 “放管服”完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后,市場能自行有效合理的分配資源,是現在發達國家普及的經濟發展形勢。市場經濟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存在新的價值。市場經濟能調動社會上智慧型財富的積極性,并能有效的進行更正。現今世界競爭激烈,隨著不穩定要素的增加,新問題層出不窮。市場的發展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市場經濟是實現持續不斷發展的重要路徑。確立我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是全國人民作出的最偉大的選擇。市場也有其自身的規律,而我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也不例外,應遵循規律。在自由平等自由競爭的環境下,才能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加優秀的服務優質的產品,使消費者滿意,促進社會經濟的整體加強。“放管服”進一步的使市場經濟更加完善。
3.4 “放管服”結構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我國對經濟深度提出的重要改革措施。通過對科技創新、資本、勞動力等因素和力量來進行改革調整。激發活力、提升質量、更快使用需要、解決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轉變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擁有高技術與高品質的企業創造發展空間挪出市場空間,在智能設備、信息技術、新生物、新農業、新材料等方面快速發展,好在第四次的工業革命中大展身手。通過城鎮化、工業化、經濟一體化、從而對國內的市場進行開發,倡導一帶一路國際化的指南方針,來對國際市場進行開發,抵制逆全球經濟自由化、貿易化、一體化的暗流,鼓動世界經濟的共贏與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全方面的改革制度,來實現我國在國際上經濟領域的先驅者。
3.5 “放管服”對企業的影響
“放管服”改革制度,是對社會企業進一步的放開。企業是從事創造財富與生產的主要個體,市場越有活力,企業之間競爭就越強烈,其對企業之間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過去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證明,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技術是發展最為快速的,企業家的創新力也是最有效的,甚至都不需要政府的補貼。其國內外有很多數不勝數的例子,如火車的發明生產、蒸汽機的發明生產、淘寶的交易平臺等。
4 政府可采取的有效途徑
4.1 建設廉潔政府
政府的合法性與政治穩定與建立廉潔政府有著直接關系,逐步影響政風社會風氣與經濟發展的成效和社會的和諧。“放管服”就是減少特權、斬斷各種利益鏈與壟斷。改革是以許可證、審批、核準等主要內容的管理系統,改掉與之相連的權力與不友好的利益形式,降低政府對其的控制與參與,把生產經營的權力還給企業,還給市場,從而激發市場的活力與創新力,創建以廉潔、高效、創新為主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廉潔政府需要政務的公開性,政府公開的基礎原則及目標是要保證人民與民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起點和終點,提升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透明度與辦事效率,確切實際的加大對行政權力的監管,推進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推進依法行政,更好地為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服務。促進政務廣開必須要做到堅持嚴格依法、及時便民、全面真實等原則。推行政務公開要與深化行政管理機制改革和全面推動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進程相同。人民普遍關心及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問題時政務公開的主要環節。凡是將可以公開的政策信息匯集到公共的服務系統里,不定期向外公布準確真實的信息,為投資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保證市民的知情權。
4.2 緩解經濟壓力
“放管服”的實行有利于緩解經濟市場的壓力,從而使其逐漸發展,實現穩中求好的目的。通過“放管服”的改革制度開展,讓就業和創業的門檻降低,為各種市場的中心減輕了負擔與成本,對市場的準入性放寬,激活有效的拓展空間,為新的生產力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從而達到緩解市場經濟下行的壓力,實現穩中求好的目的,這就是深化簡政放權方管結合完善服務改革所帶來的好處。
4.3 政府職能轉變
“放管服”制度是對政府職能深入的轉變制度。加強宏觀調控是其政府的一項重要的職能,其目的是為企業發展供應規范有序、便民、高效、公開、健康、平等的環境,為社會提供滿意的生產品與社會福利。為了政府職能的本能回歸,應建立有限的權力政府,減輕對市場的干預,稍微管理與已經扭曲的激勵制度。不替企業“背書”,政府應改變自身,讓其無所不能、無所不管、無所不知等成為全能型的政府。做到當代的瘦身轉型效果,避開錯位越位等現象,做到及時的更正與補位,持續創造新型服務,推進政府治理系統,建設人民群眾所滿意的政府形式。
4.4 提升民主決策水平
政府科學民主的決策,能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政府決策時依據民主來做出重要的決策權限,某些重大的決策關系到人民的各方面,對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涉及到民主決策,政府應提前做好全面調查,并吸取各方面的建議。特別對于重大的民生事件,政府應對社會各界進行公示并開辦聽證會,要實際聽取來自群眾的情況,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案,做出最符合實際情況、遵循群眾意愿的決策。只有不斷加大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提升行政效能,才能有效提升科學民主的決策水平,對政府在國民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更加有力。
4.5 人民群眾的利益
“放管服”改革制度應始終把人民的福祉作為改革的重要目標,確認發展有溫度有幸福感,實現惠及當下、利在長遠等改革思想。政府各部門也要顧大局、認識清,主動謀化“放管服”,更加深刻的推動“放管服”改革工作。系統化的整理建立養老院、教育部門、醫療單位等社會人民領域的審批事項,主要盯住企業生產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果決去掉一些人民群眾反映多與企業的行政審批、審批中介服務單位等事項。全面實行改革項目化的監督與督查,把監督與督查的落實放在第一步,堅決做到改革到哪里,督查就在哪里的改革目標,一層一層的傳輸責任與壓力,保證改革措施能實施發展,企業人民群眾得實惠。
結束語
隨著我國實行“放管服”的改革制度以來,在具體的實行過程中,從一而終的堅持著企業的創新、創業作為中心,放權放利、管住管好、服務優化作為重要的改革指標,從人民群眾的民心作為始點與終點,多采取措施,綜合有效的施策,不斷擴展新的發展空間,激發市場活力。對改革任務的落實情況層層抓實,對改革經驗的總結與推廣,及時回應社會需求,創造優質的改革氛圍。目前我國有些城市在實施“放管服”的改革制度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應對相關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變,才能迅速有效的完善我國城市的發展與管理。
參考文獻:
[1]魏璇君.湖南省委.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7.(03).
[2]張定安.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的幾點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