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我們該怎樣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初戀之情呢?
首先,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初戀源于性心理發展。
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懂得,人生走進初春季節,伴隨著性生理的發育,有一股從未有過的潮水在心中悄然涌動,意識到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這便是性心理的萌動。這是從兒童期步入青春期的一個心理標志,初戀便由此而來。由于家庭氛圍、社會環境、生活經歷、文化差異、個性等多方面的影響,每個人的性心理發展自然各有差別。但總的來看,性心理的發展還是有共性的,是有規律可循的。針對我國實際,一般認為青少年性心理發展大致經歷如下幾個時期:
第一,排斥疏遠期。這是進入青春期的最初階段,也就是從童年末期開始,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別日益明顯以及對兩性關系的一知半解,男女學生之間會產生一種對異性的陌生感、羞怯感、不安感和畏懼感,從而出現了對異性的暫時疏遠排斥。在學習和活動中,男女同學界限分明,相互很少往來,即使因活動需要也盡量避免接觸。以至于有的男女同桌在課桌中間還要畫一條“三八線”。由于男女性格差異的顯露,男生會嫌女生嬌氣膽小、氣量小,缺乏“英雄氣概”,女生會討厭男生的粗野、淘氣、大大咧咧不懂事。這一時期的交往特點主要表現在小學階段。
第二,積極接近期。在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男女生會產生一種彼此接近的需要,經常的表現有:一是希望引起異性的注意和好感。男生特別喜歡在女生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才華,在女生面前逞強逞能,或以其他方式如擺闊氣等,引起異性的注意和好感。女生則變得靦腆矜持,開始注意修飾打扮,甚至連說話走路也講究表情姿態,以引起異性的注意。二是男女學生喜歡接近。男女在一起感到特別愉快,逐漸發展到互相發現了異性的長處。三是有些學生與異性相互嬉鬧打逗,甚至出現捉弄異性的情況。
這個時期男女學生交往的最大特點有兩個。一是交往對象的廣泛性。這時候的男女學生交往常常不是一對一的,更多的是群體性的交往,許多男女學生在一起活動,或者是一個人與很多異性學生都很要好,好像第一次走進花園,感覺每朵花都那么可愛。二是交往對象的多變性。這個時期有的男女學生之間不再是一種普通的交往,而是初步建立了異性友誼。即使這樣,交往對象也還很不穩定,今天和這個很要好,明天又可能和那個成為朋友。這個時期的交往特點,主要表現在初中階段。
第三,模仿性初戀期。隨著性心理的進一步發展,男女生開始在共同愿望和理想的基礎上建立純真的友誼。與此相伴隨的,是異性朋友之間帶有情感依戀的相互交往。由于對友情與愛情認識不深,于是,有些學生可能進入了模仿性的初戀期。這種異性的交往還說不上是戀愛,與正式的成熟戀愛不可相提并論。
這一階段男女學生的“初戀”,有如下特點:一是行動不自覺。讀了愛情小說,看了愛情電影,就可能盲目模仿,行為更多沖動性,很少自覺性。二是對象不穩定。這時候的交往對象雖然不像積極接近期那樣廣泛多變,可能是一對一的,但是,依然很不穩定,很容易就把感情轉移到新的對象身上。三是感情不持久。說好就好,說壞就壞,輕率地就會“海誓山盟”,卻又很快被扔到九霄云外。于是,給人一種“朝秦暮楚”的感覺,以至時常鬧出所謂的“感情不專一”的故事。其實,這是這個時期男女學生交往的特點,沒有什么專一不專一。這說明模仿性的初戀雖不是罪過,但的確還不是成熟的戀愛,只是一種相互吸引加上盲目模仿的行為,是一種戀愛的“演習”或“預演”。這個時期的交往特點,主要表現在高中階段。
第四,成熟戀愛期。隨著整個身心的成熟,性心理也進入了成熟階段。男女青年在相互愛戀的基礎上,開始了一對一的兩性交往,進入了成熟的戀愛期。成熟戀愛期的兩性交往,最本質的特點在于,彼此對愛情有了責任能力,以締結婚姻關系為直接目的。這個時期的交往特點,主要表現在中學畢業以后。
其次,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初戀還不是成熟的戀愛。
模仿性初戀期的戀情,也就是我們說的初戀,是學生最難把握的。我們需要指導學生學會善待自己的初戀情懷。這是因為年少時的初戀情懷還不是成熟的愛情,中學時代還不能擔起愛情的重擔。
第一,中學時代的身體還沒有真正成熟。在這一時期,雖然身高體重增加很快,甚至與成人相差無幾,第二性征也已經開始出現,但在身體機能上仍然與成人有著不小的差別。
第二,中學時代的心理遠遠沒有成熟。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往往落后于身體發育。比如,雖然身高與自己的父母可能差不多,甚至可能超過父母,但在心理成熟度方面,不得不承認與父母還相差很遠。再有,中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極不穩定。比如,可能剛剛在學校與同學就某個問題進行過一番爭論,顯得很理智;可回到家中,卻又會和父母撒嬌,顯得很幼稚。又如,明明對異性交往有興趣,但碰到異性朋友卻臉紅手抖,說不出話,缺乏基本的社交經驗與技巧,不知如何是好。
其三,中學時代對愛情還沒有深刻的理解。由于缺乏知識和社會閱歷,中學生所接觸的人和事都比較少,對社會的復雜性缺乏切身的體驗,看問題容易幼稚偏激和沖動。因此,對愛情,中學生還難以深刻理解,還難以領悟真正的愛情必然以婚姻為目標。中學時代還難以擔起愛情的重擔。還有的學生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經常錯把友誼當成愛情。
最后,中學時代還無力承擔愛情的責任。成熟的愛情意味著責任,成熟的愛情要走向婚姻,這首先需要起碼的物質保證。中學生還沒有從事職業活動,沒有經濟來源,還沒有能力擔負這樣的經濟責任。再有,男女結合建立家庭不僅僅是男女兩個人的事,而是一種社會行動,要承擔社會責任。中學生還沒有真正長大成人,還承擔不了這樣的社會責任。因此,在無力承擔責任的時候,把初戀當成熟的愛情擔在自己身上,怎能不壓壞了身心?
總之,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懂得,初戀的故事沒有什么該不該發生,對初春的生命來說,曾經經歷過,就是初戀之情的全部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