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
A班:中午,孩子辛苦地打掃完教室衛生,結果只得了一顆星。午休結束剛回到教室,老師黑著臉一通指責,二話不說罰該組第二天接著打掃。教室氣氛尷尬,讓人生畏。
B班:中午,孩子照常打掃完衛生,結果也是一顆星。午休回到教室,老師這樣說:“該組下周得星的機會被剝奪,懲罰你們減少一次掃地的機會。”
兩個案例,第一個是老師常用的“伎倆”,雖知有不妥之處,但并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而仔細想想第二個老師的做法,雖很新穎,可也不當,掃不好就不掃,那會讓孩子養成一個什么習慣呀?
別著急,完整的故事是這樣的:
起初,和大多數老師一樣,我用懲罰掃地的方式“逼迫”孩子熱愛勞動,每次孩子也都像老黃牛一樣賣力,可是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衛生依然是班上最大的問題。
后來,我覺得不能再這樣重復無效地懲罰學生了,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該怎么辦。不都說“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引誘他做,不能做的逼迫他做”嗎?我該如何引誘孩子勞動呢?
我想到了抽獎箱,里面都是孩子喜歡的獎勵,比如:當一天班長、與老師合影等。我們約定:如果哪個小組打掃衛生得到了三顆星,就有一次抽獎的機會。孩子們一聽能抽獎,都特別開心。規則剛一確定,他們便開始竊竊私語:“其實,打掃教室衛生的時候一定要先把地面掃干凈,拖的時候才比較容易。”“我覺得要想得三顆星,窗戶角落這些衛生死角都得注意。”……小家伙們竟然商討起方法策略了。是啊,也許真不是他們做不好,而是他們從來沒有像這樣思考過該怎樣才能做好。
有了抽獎的刺激,孩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每個小組都用心去做,自然不會做得很差。然而,周五時,一個組長傷心地找到我:“老師,這周輪到我們周五打掃衛生,怎么辦呀?”我聽得一頭霧水,經他解釋我明白了:原來周五中午學校是不做衛生評比的,因此不能得到三星,就不能抽獎。這還真是個事兒!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他們竟然一致通過:輪到周五這天值日的小組周一再打掃一次。雖然這個決定會讓個別小組多打掃一天衛生,但竟然沒有一個小組反對,還像占了個大便宜。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為什么對于孩子來說,被懲罰不能掃地會讓他們很傷心。
然而,正是用這個辦法,班級的衛生開始慢慢變好,越來越多的小組得到三顆星。后來,每個小組幾乎都享受過抽獎待遇了。現在,他們對抽獎的興趣越來越淡了,可打掃衛生的能力已經形成了。
勞動是光榮的,把打掃衛生當成懲罰顯然是違背邏輯的,只會讓孩子厭惡它,不妨逆向思考一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轉機。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