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平
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給予了家族繁衍的希望,也給予了社會、民族發展的后備力量。這種給予是偉大的,無私的。除了給予孩子生命外,家長還應該給予些什么呢?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中重要的營養元素,大體包括物質層面的生活環境和精神層面的心理環境兩方面。
為孩子生存和發展創造必要的衣、食、住、行和穩定安寧的生活,絕大多數家長都做得非常不錯。即使有的父母要外出學習和工作,也會委托老人或親友、甚至托管機構,讓孩子有一個安穩的學習環境。條件好點的家庭,還會給孩子買高檔的衣物等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這些當然無可厚非。但我們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有物質上的滿足,更應該有精神上的愉悅和力量。良好的心理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這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努力,創造民主寬松、平等溝通、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家人的關心引導和積極鼓勵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源源不斷的親情營養中成長進步。
說到孩子成長的心理環境,我有這樣“三多”友情提示:多與孩子相伴共處,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多給孩子表揚鼓勵。這“三多”是為孩子創造愉悅踏實心理環境的基礎。如果家長只顧自己娛樂和情感需求,不顧孩子所思所想,只顧經商賺錢,忽視孩子的親情所需,這個孩子的心理情感一定是有缺憾的。若孩子長期生活在遠離父母、家人不和、經常打罵的家庭環境中,他的心理、性格或言行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家長無論有多忙,一定要記得擠出時間多陪陪孩子;無論遇到多麻煩的事情,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記得鎮定從容;無論與他人(包括夫妻間)產生多大矛盾,請一定記得,別在孩子面前吵鬧。為孩子創造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心理,是家長深愛孩子的一種至高境界。
自立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能力,其表現為:生活上自理、學習上自覺、言行上自律、辦事上自主。我經??吹竭@樣的場景:上學、放學,孩子在前兩手空空、輕松自如,家長在后背書包提水壺。很多家長疼愛孩子,事事包攬替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現象普遍存在;孩子做完作業后,家長收拾、整理書包;孩子在校做清潔值日,家長來?!傲x務幫忙”……長此以往,孩子什么時候能長大?他們缺失鍛煉,形成依附心理,一旦離開家長可能什么都不會了。
為了孩子,家長要敢于放手,多給孩子自立鍛煉的機會。如收拾書包,整理作業、學具,換洗衣服,洗臉洗澡,收拾自己的小房間、小床鋪……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收碗、擇菜、倒垃圾、購買家用小物品等家務活,要放手讓孩子學著做;打掃公共樓梯、護理花草等公益性勞動應該引導孩子主動做;若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問題或困難,盡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話說回來,孩子畢竟年齡小,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不一定能做好,甚至做得很糟糕,家長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緒,不要因一時的“做不好”而責罵或簡單代替,而要耐心啟發和指導,讓孩子多實踐。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生存及學習的能力,對他們將來立足社會是很有好處的。
家長應該特別注意自身的言行,給孩子榜樣示范的力量。
要求孩子做到誠實守信不撒謊,自己就得說話算數、誠信待人,絕不出現“今日承諾,明日忘記”的不誠信言行。特別注意不輕易向孩子許諾,凡承諾的事就應努力兌現。如果承諾的事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兌現的,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并盡快兌現承諾。要求孩子待人文明禮貌,自己就要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努力做到說話和氣,孝敬長輩,友善對待周圍的人,公共場合穿戴整潔,不亂丟亂扔,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為孩子做文明的表率。要求孩子勤勞樸實,自己無論是做家務,還是工作、學習,都要勤奮刻苦不懶惰。要求孩子節儉不亂花錢,自己就不要大手大腳、鋪張浪費,在家愛惜物品,物盡其用,為孩子做勤勞節儉的示范。
父母的榜樣力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難得也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家長的榜樣示范,讓孩子從小感受到:“我的爸爸、媽媽是最棒的!”“我要向我的爸爸媽媽那樣做人做事,做最好的自己!”
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心理基礎。孩子出現錯誤或失敗,家長都應該耐心引導或教育,切忌一味數落或當眾責罵,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來自父母這樣的聲音:“你看你看,又做錯了,怎么這么笨??!”“你看人家某某,怎么怎么行,你怎么就不會呀?”“唉,你簡直太沒用了!”……父母這些脫口而出的批評和責罵,雖然本意和出發點并不壞,想刺激孩子往好處做,但這些簡單的有傷自尊的批評,往往收不到如意的教育效果,甚至適得其反。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畏懼或“破罐子破摔”的自卑情緒,讓孩子失去自信。
所以,建議家長這樣做:孩子受挫和失敗后,盡力避免嘮嘮叨叨的數落或批評,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冷靜地分析原因,尋找改進或彌補的辦法,并多用“再試試,相信你一定能行!”“我為你加油,你一定能成功!”等激勵性語言,多給孩子鼓勵。即使是失敗了,也應該對孩子的付出和努力給予充分肯定和認可。當孩子取得成績和成功時,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應予以贊賞,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教孩子待人處事的方法,和繪畫上色一樣,需要用心選色點綴。怎樣教給孩子正確處事的方法呢?用良好的個人修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孝順長輩、尊重他人、舉止文雅、待人謙遜、說話和氣、做事負責,遇事冷靜等行為舉止,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隨之模仿學習。這是做家長給予孩子最好的待人處事方法。用恰當的言語教導孩子正確地待人處事。孩子與別人鬧矛盾時,應該告訴孩子學會寬容別人,凡事不要太較真;孩子被人誤解時,告訴孩子向人說明真相,消除誤會;當孩子有過錯言行,對他人、集體造成影響時,應教育孩子主動認錯,并向人致歉,切莫護短或找借口為孩子辯護。
引導孩子用公正、客觀的態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有優點不驕傲自大,有缺點不自暴自棄。對他人的優點虛心學習,缺點真誠指出,幫助改正。在與人相處中,學會用放大鏡看別人的優點,用顯微鏡看他人的缺點,用平和心態接受不同觀點,為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需要正確理解“給予”一詞的含義,在給予孩子必要的生活、學習等物質條件基礎上,多給予精神方面的營養,使“家長重望”與“孩子發展”成正比,協同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