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林 徐超然
[摘 要]以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介紹了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相關問題。先介紹了現階段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并總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學模式陳舊、實踐活動形式單一等;再根據現代化人才培養要求,構建了一個現代化的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希望能對相關人員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信息教育手段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與衛生服務的需求,高職院校必須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將現代化衛生服務人員培養思想應用到教育過程中,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人才教育質量。從長遠角度來看,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然會體現更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包括實踐與理論并重、推廣國際化培養理念等,這些都會成為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發展方向。
1 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研究
隨著人們衛生服務意識的覺醒,社會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在護理專業人才教育過程中,開始推廣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希望進一步提高護理專業人才教育質量。但是在實際上,高職院校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1 教學模式陳舊
教學模式陳舊是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的一個問題。在當前課程教育中,護理實踐教學成為其中的重點,通過對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情況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大部分教師在人才培養中采用了“邊授課邊演示”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效果不理想,導致學生無法針對護理專業的教學問題進行細致的探索。
同時,部分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資源,護理專業課程的先進性沒有在護理實踐中得到體現,這也會導致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達不到預期。例如,部分教師在專業技能講解時忽視了對案例的分析,導致學生只能盲目地了解護理專業理論,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 實踐教學模式單一
雖然高職院校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中注意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但是從實踐教學過程來看,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例如,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安排時間相對較晚并且時間相對集中,往往會安排在第五、六學期,整個實踐教學屬于一次性行為,持續時間約為9-10個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全面適應醫院臨床工作的各種工作需求,其實際操作能力很難在崗位實習階段得到提升,最終影響了工作質量。
2 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
高職院校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來轉變教育路徑,確保更多的現代化教學理念能夠得到順利的落實。
2.1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職院校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積極推廣信息化教學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護理專業教學的融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利用課堂上的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多媒體設備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例如,針對在講解糖尿病患者護理的相關問題時,教師可以從網上收集有關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情況、護理教學視頻等,并在課堂上播放。通過視頻,學生能夠通過實際案例來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臨床特征、心理變化等,并根據視頻所介紹的護理方法與課堂學習內容,形成自己對糖尿病護理工作的主觀認識,這對于學生未來臨床實踐具有重要影響。
(2)依靠微信完成教學。微信已經成為現代人常見的通訊媒介,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微信的信息傳播能力宣傳護理專業知識點。例如,教師可以開設微信公眾號,要求全體學生關注,教師作為微信公眾號的管理員,定期向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發布有關臨床護理的鏈接、影像學資料等,并利用微信公眾號所具有的微信推送功能完成數據傳輸,確保學生能夠隨時觀看與臨床護理有關的資料,提高教學質量。
(3)采用直播手段豐富教學。在上述研究中可以發現,護理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不明顯已經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聯系,而直播手段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師可以與合作醫院取得聯系,鼓勵醫院護理人員在閑暇時間利用YY等直播軟件進行視頻直播,教師具有直播間管理員權限。在臨床護理人員開播后,講述自己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工作體驗與心得;學生們在觀看直播的同時,可以通過彈幕進行交流,彼此之間交換有關護理的經驗;教師作為直播間的管理員,可以查閱學生的彈幕情況,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完成針對性的教學滲透。
2.2 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強化學生護理技能水平
社會實踐是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而言,應該利用各種機會來引導學生參與醫院臨床護理崗位的基本內容,最終增強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
首先,要引導學生感受醫院文化。在學生入學后,即可穿上護理人員的護士服,并且在經過教師簡單的介紹與講解之后,就應該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醫院,感受醫院護理人員的文化特征,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護理工作的特征,感受到濃濃的護理人員職業氛圍,有助于強化學生對本職工作的理解,明確自己未來學習方向。
同時,在前三個學期為學生制定有效的崗位實踐計劃,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崗位實踐水平。例如,可以在每周或者每個月選取幾天時間,組織學生們以“義工”的身份進入醫院,為醫院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幫助,讓學生能夠盡早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在接受護理服務時的態度、心理特征等,針對可能出現的護患糾紛現象進行處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崗位技能水平。在學生返回學校之后,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崗位實踐情況描寫《崗位實踐綜述》,讓學生能夠總結臨床護理工作體會,方便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情況進行總結。
最后,在第五、六學期為學生安排足夠的臨床強化訓練。在臨床強化培訓中,教師應該以臨床工作為目標,詳細講解護理專業工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增強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2.3 創新課程教育體系
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創新傳統的課程教育體系,在加大對原有課程整合力度的同時,優化課程的配置路徑,最終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1)獲得護士執業資格是學生上崗的基礎,所以在課程教育體系創新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針對這一方面進行針對性教學,根據既往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情況,詳細總結考試的解題技巧,并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試題,增加教學計劃的“柔性”,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由于臨床護理工作本身具有多樣性,不同疾病的臨床護理技巧存在差異。所以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不同病癥的認識,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適當增加選修課的范疇,讓學生能夠自主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具有獨立學習的機會。這樣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學習特征,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讓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
(3)增加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教學。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患交流是保證護理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確保學生在未來崗位工作中能夠與患者保持交流,可以增加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教學,實現人文教育與職業教學的統一。
3 結語
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師而言,必須要針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將各種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應用到教學中,最終獲得更好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曉燕.高職護理專業“校院循環,實境育人”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7(15).
[2] 張欣穎.關于高職護理專業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方式的實踐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12).
[3] 馮永軍.高職護理專業“院校結合、課崗對接、注重人文、三段式能力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