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艷紅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發展大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優化的過程中,對于三農問題也給予了更高的關注。隨著當前農民素質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國已經逐漸從傳統的手工農業生產方式過渡到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工作效率都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以此為研究背景,從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存在的問題出發,對新時期農業生產技術的優化與創新進行探索。
[關鍵詞]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農業已經逐漸走上了現代化發展的道路。農業生產技術的有效應用促進了國農業,朝著多元化、專業化以及規模化方向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不僅大大提升了我國傳統的勞動生產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技可以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現階段我國已經擁有自己的獨立農業生產技術,但是在實際應用和拓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技術的創新性不夠,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范圍具有局限性等,使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性。
因此,只有在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
1 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現狀
1.1 農業生產技術缺乏一定的創新性
我國雖然有悠久的農業生產經驗,但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還比較晚,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過程中,多側重于技術農業生產方面的研究,卻乏對技術創新的科學認知,導致現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生產技術成果比較少,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農業生產中先進技術成果的適用性也比較差,農業生產技術缺乏創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技術創新停滯不前,給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1.2 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范圍具有局限性
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和應用,還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仍保持傳統的手工勞作的生產模式,缺乏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我國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大多為中小學學歷,缺乏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理念,隨著近些年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很多農村地區的青壯年也都進城打工,而農村剩余的勞動力文化水平就更低。無法實現現代化農業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各地區農村的生活水平差異明顯,尤其是很多地處偏遠的農村山區經濟落后,無法支撐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勞務成本。這些都影響了農村地區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 新時期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對策
2.1 強化農業生產與管理體制的改革,鼓勵創新
在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深入基層,進一步強化農業生產與管理體制的改革。鼓勵對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根據現代農業生產特點,不斷優化生產手段與技術生產理念。與時俱進,轉變創新思維,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與研發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除此之外,也要繼續加大對農業技術創新管理的投入,增加相應的創新資金與勞動力成本,為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奠定基礎。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也可以有效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技術生產理念,結合我國農村自身發展特點,對技術進行改良和優化。只有不斷強化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整體的發展。
2.2 加強對農村基層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比較低,無法為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提供支持,因此要想促進全國范圍內農業技術生產水平的提高,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還要農村基層積極引進和培養先進的科技人才,幫助農民指導現代化的技術生產。對此基層人民政府,可以對農村年輕勞動力進行素質以及技術等培訓。除此之外,積極鼓勵和引導現代高校畢業生回歸基層,服務農村建設。為現代農業技術生產實現一對一的指導和服務,從而實現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國家的相關技術部門也要加強對農村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幫助落后的農村地區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全國覆蓋。
2.3 加強對農業技術成果服務體系的建立
新時期,隨著技術成果的不斷創新也要積極將技術成果投入到農業生產的實踐中,因此要積極建立農業技術成果服務體系,實現將技術成果進行農業試點實驗,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滿足農村生產的需要,同時也對新時期技術的創新提供有效支持。為后續的技術創新,也能提供生產經驗。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生產技術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和關鍵。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農村建設,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農村地區農產品的產量和生產效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還相對不成熟,應用范圍也有限。但是較過去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是新時期我國農村建設的成果,未來幾年,隨著我國對農業和農村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大。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也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黃旭江.農機技術推廣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探討[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6(06).
[2] 王洪梅.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與農業產業化[J].農技服務,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