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靜 許洪振 王柟 孫皎皎
[摘要]服務型農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了聯系農民、服務農民的功能,在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和品牌化以及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是,截止目前為止,我國服務型合作社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種植和養殖業等的生產類合作社,服務型的合作社僅占8%。新常態下,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農業發展中的問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補齊短板,必須要研究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問題。
[關鍵詞]農業;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供給側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戰略決策,其中,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重要內容,當下農業結構調整不僅包括產品或產業結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經營主體的結構調整,而服務型農業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聯系農民、服務自我、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獨特功能,在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各類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引導和規范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是切實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方式。
1 發展服務型農民合作社是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經之路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農業生產型服務業是解決農業勞動力非農化、老齡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又輔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1 結構調整、提高農業供給質量
推動農業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提升農產品質量,解決當前農業供需需求失衡帶來的生產、庫存和進口三量齊高的局面,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銜接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供需失衡的問題,與目前大多數農戶不了解市場、不能按照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有很大關系。當前,全國農業合作社發展到了192.1萬家,10年的時間增長了70多倍,實有入社成員11468萬人(戶),約占全國農戶的46.7%。合作社在組織農民開展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帶領農民進入市場方面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服務型農業合作社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發展,迸發著蓬勃生機,農業部辦公廳和財政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指導意見》(2017年6月)指出要堅持服務小農戶、堅持推進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堅持服務重要農產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四項原則,為服務型農民合作社指明了方向。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合作社要用市場信息引導農戶按照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指導農民遵循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提升農產品品質,滿足市場需求。
1.2 發揮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主體的作用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重要內容就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隨著農業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和農業勞動力減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在承包農戶土地、雇傭農業勞動力,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在大幅上漲,這成為推動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要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就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適度規模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主體,其中包含生產技術服務、產品營銷、品牌構建等,以此促使農業經營主體在適度規模的基礎上取的最佳的經濟效益。服務型農業合作社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承擔者,要進一步為適度規模經營的農場或區域產業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性服務,推動規模經營實現方式的轉換,進而推動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
1.3 農民與先進農業技術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經營主體的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重要內容。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其功能不僅包含生產技術服務,而且包括產品營銷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有三條路徑,分別是各政府推廣部門、農業企業和其他各類民間推廣組織,由于政府的推廣力度有限,以及農業企業會索取大量的利益,因此均不能實現農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此時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就發揮了其獨有的作用,他們與農民沒有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隔閡,又可為農民省下高額的培訓費用,是農民與先進農業技術之間的橋梁。
2 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中面臨的問題
2.1 農業供給側改革為服務型農民合作社發展提供的機遇和條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部署的實施,必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更加完善。一方面,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政府將更加重視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尤其是重視農業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注重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聯結農戶、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作用,把服務型合作社作為承載財政涉農項目的重要主題,加大對服務型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將會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市場,健全農業服務組織體系,為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創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
2.2 規模小、實力弱與市場復雜多變的矛盾
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引導和組織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首先由于目前服務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種植和養殖業等的生產類合作社,服務型的合作社僅占8%,服務規模小,服務層次低、服務規范化程度不高、整體實力弱。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受國際農產品市場影響不斷加深,農產品市場與資本市場、能源市場聯系更加緊密,市場影響因素明顯增多,復雜性、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因此,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加強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形勢研判,把握市場發展趨勢,預判供需變化和價格走勢,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農業市場信息服務。
2.3 人才缺乏,服務功能不完善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矛盾
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發點是為廣大農戶提供農業生產型服務,讓農戶可以節本增效,實現利益最大化,進而更好的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但是,目前,由于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者決策水平低,外聘專職管理人員少,外來的管理人員和學管理的大中專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工作等問題,導致合作社缺乏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以至于在開展生產經營,專業化服務時不能做到統一調配安排,其服務的功能很難發揮良好的作用,對降低農民生產成本的作用并不明顯。
2.4 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規范與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矛盾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農產品市場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消費者已從過去的“吃飽”到“吃出健康、快樂”追求的轉變,對食品的多樣性和品質需求日益旺盛,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服務型農業合作社一方面可通過指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用科技手段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對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認證,保障農產品質量。要實現農產品高質量高安全性意味著增加生產、加工和檢驗上的成本,從而必然導致農產品成品的提高,但目前大多數服務型農業合作的經費來源,主要靠行業政策扶持及專業化服務所獲得的收益,其他的效益來源渠道較少,經營效益不高,資金短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缺乏檢驗檢測設備,開展質量認證、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的能力不足,與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要求形成很大的反差,制約了農產品競爭能力。
3 在新時代下培育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思路和對策
3.1 制定科學的發展理念,強化服務功能
鑒于目前廣大農戶對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一定的認知,服務領域定位不清晰的現狀,需要在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制定科學發展理念。
金醇煙葉專業合作社位于湖南省寧鄉縣,該合作社是在當地煙農協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為進一步提高煙葉生產管理效率,解決煙農協會組織分散、不便管理的弊病,協會在系統學習了相關法律規定和借鑒其他合作社經驗的基礎上,于2009年8月由村民謝旭東等83戶農戶發起成立了金醇煙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組織引導煙農、示范新技術、生產指導服務、協調溝通聯絡等方面為當地煙葉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合作社堅持“以煙為主、多元經營、種植在戶、服務在社”的辦社理念,積極探索服務型合作社的運作新模式。合作社還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理事會下設辦公室、財務室和業務室,為合作社農戶提供規范化的專業服務。建設育苗工場和烘烤工場等生產服務設施,同時還向有關部門爭取了煙草農機補貼等。組建了育苗專業隊、機耕專業隊、植保專業隊、烘烤專業隊、分級扎把專業隊、運輸專業隊6支專業服務隊,為合作社成員及周邊煙農提供煙葉生產從育苗到運輸等一條龍專業化服務。各專業化服務隊在上崗之前進行系統的培訓,通過培訓考核之后方可上崗作業。在開展服務之前,合作社與煙農簽訂專業化服務協議,服務完成后的服務質量由煙農和煙草部門聯合組織考評,驗收合格后煙農繳納服務費,對于不合格的服務,煙農有權要求返工或賠償損失。這樣就將煙農從繁雜的勞動和技術中解放出來,有效解決了煙葉生產規?;瘞淼膭诹Σ蛔?,風險加大等問題。
3.2 創新服務型農業合作社服務模式,注重專業人才培養
國家對服務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其健康發展,其中將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作為重點培育項目。但是,在發展服務型農業合作社,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困難與問題,需要國家與農民一起齊心協力,著手去解決。以安徽省志陽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專業合作社為例,其運營初期通過提供免費服務,保本賠償,充分讓利服務對象開啟服務市場,形成示范,逐步擴大服務半徑;簽訂確保合作社與服務對象雙贏的服務合同,確保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技術,定期組織學習培訓,保持技術先進性。
安徽省志陽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專業合作社位于安徽省阜陽市穎東區正午鎮陳莊村,由安徽省阜陽人呂治春發起,于2013年由村干部牽線,與積極性較高的5位農民合作成立,是一家以提供蔬菜廢棄物原位處理和利用技術起家的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已經簽約客戶221家,包括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其中有國家級示范社和省級示范社,服務總面積超過6666.67hm2。
志陽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專業合作社服務收費模式。初期,合作社的服務模式較為簡單,即: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并收取農戶一定的服務費。模式一:一個蔬菜種植大棚,第一年收取技術服務費300元,第二年收取200元,并逐年減少。模式二:同樣為一個蔬菜種植大棚,農戶采用傳統的施肥方式一年需投入肥料成本1500元,接受合作社提供的服務后,農戶向合作社支付服務費1000元,全部肥料由合作社提供,保證產量不減少、品質有提高。合作社通過搭配使用發酵肥和化肥,化肥投入約200元,發酵肥成本約300元,服務費減去肥料投入成本的剩余資金即為合作社的利潤。這種模式可以使農民一個大棚一年節約肥料費500元,合作社也可以獲得500元的利潤,實現了雙贏,如圖1所示。
后期,合作社與占地面積為666.67hm2的蔬菜園區開展合作,園區經營主體前期提供10個蔬菜生產大棚與合作社搞試點,半年后,在試點蔬菜大棚收益顯著提高基礎上,雙方簽訂服務協議。合同約定,合作社為蔬菜園區提供技術服務,園區每月支付服務費2.4萬元,合作社承諾園區土壤不發生板結,否則每個大棚賠償5000元。合作社將園區所有的蔬菜瓜果廢棄物集中發酵,就地返田,使園區蔬菜種植大棚的土壤得以改良,瓜菜的品質明顯提升。
3.3 多渠道創新合作社融資渠道
山東茌平綠冠蔬菜合作社位于茌平縣賈寨鄉耿店村,于2008年12月,由村兩委干部與農戶聯合成立。在合作社發展初期,面臨著大部分服務型農業合作社一樣的難題,就是銷售難和建設資金籌集難,但他們利用村集體資金及村民集資入股資金建立蔬菜批發市場,吸引菜販“上門收貨”來解決銷售難、資金難等困難。目前,已經形成了育苗、蔬菜種植、蔬菜交易、包裝、生態休閑、資金互助一條龍的蔬菜產業鏈,合作社下轄包裝廠、加工廠、育苗廠、恒溫庫、批發市場等相關企業10家,合作社入股資金800萬元,擁有“茌星”牌綠色食品商標3個,發展社員316戶,帶動周邊農民5000多戶,實現年利潤200萬元,村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不足3000元發展到現在的2.6萬元,如圖2、圖3所示。
在合作社的經營上,采用“集體決策、合作社經營、村民持股”,決策權、經營權和所有權三權分置的方式進行經營。以蔬菜批發市場為例,采用合作社運營,股東參與年底分紅;上門收菜的菜商需要交納6分錢/kg管理費,作為盈利。
在合作社的運作上,對育苗、種植、蔬菜市場、包裝車間、生態園等不同環節實施單獨運營,各自入股分紅。
總結:服務型農業合作社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關聯。由于其規模經營優勢、成本控制優勢、技術利用優勢和議價能力等,一定能夠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主體,要充分發揮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金融保險、補貼、財稅、信貸保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人才培育等扶持政策,讓服務型合作社更好地為新常態下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貢獻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孔祥智.合作社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J].合作論壇,2016(3):42.
[2] 張照新.重視合作社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6):18-19.
[3] 崔寶玉.農民合作社與農產品供給結構調整[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