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 戚鵬程 王小立
[摘要]為確定烏頭屬種間分類的重要性狀,建立系統發育關系,為烏頭屬的分類提供參考,基于25個形態學性狀,運用Phylip軟件對甘肅烏頭屬植物13個種進行了分支系統發育聚類分析,結果顯示,甘肅省烏頭屬的13個種大體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祁連山烏頭、伏毛鐵棒錘、鐵棒棰的分支關系最近,其次是和褐紫烏頭、甘青烏頭的關系較近;一組是西伯利亞烏頭、聚葉花葶烏頭、高烏頭、白喉烏頭,是關系較近的四個種。露蕊烏頭、松潘烏頭、川鄂烏頭、彎喙烏頭和以上兩組間及彼此間關系稍遠。
[關鍵詞]分支分析;烏頭屬;系統發育;形態學性狀
[中圖分類號]Q949 [文獻標識碼]A
烏頭屬(Aconitum L.)屬毛茛科(Ranunculaceae)金蓮花亞科(Subfam. Helleboroideae)的翠雀族(Trib. Delphineae Warming),是我國傳統的藥用植物,也是重要的花卉植物。該屬植物在北半球溫帶分布廣泛,主要分布于亞洲,其次在歐洲和北美洲。除海南島外,該屬在我國臺灣和大陸各省區都有分布,大多數分布于云南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的高山地帶,其次在東北諸省也有很多種類。據文獻記錄,該屬植物全世界約有400余種,我國現有記錄種361種(含變種),其中甘肅省分布有13種。
烏頭屬的演化從外部形態方面大致表現在以下諸點:(1)地下部分從多年生到二年生和一年生;(2)葉的分裂程度從小到大,從掌狀深裂到掌狀全裂,一回裂片從淺裂到細裂;(3)上萼片從船形到盔形、高盔形、圓筒形;(4)花瓣的瓣片從小發展到較大,從分化程度小到分化成明顯的唇和有短到長的距;(5)種子表面平滑到出現膜質橫翅。
本研究選擇了烏頭屬組間及種間具有較大分類價值的形態性狀,通過分支結構構建13種烏頭屬植物的分支系統樹,為烏頭屬的種間分類關系提供形態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烏頭屬外類群的選擇
本文分析甘肅省烏頭屬植物中的13個種:露蕊烏頭(A.gymnandrum)、聚葉花葶烏頭(A.scaposum var. vaginatum)、西伯利亞烏頭(A.barbatum var. hispidum)、高烏頭(A.sinomontanum)、白喉烏頭(A.leucostomum)、彎喙烏頭(A.campylorrhunchum)、川鄂烏頭(A.henryi)、松潘烏頭(A.sungpanense)、甘青烏頭(A.tanguticum)、褐紫烏頭(A.brunneum)祁連山烏頭(A.chilienshanicum)、鐵棒錘(A.pendulum)、伏毛鐵棒錘(A.flavum)。
烏頭屬所隸屬的翠雀族Delphinieae,包括翠雀屬Delphynium、飛燕草屬Consolida和烏頭屬3個屬。該族內3個屬的系統發育順序是比較顯著的。單心皮的飛燕草屬是該族內最進化的類群。翠雀屬的Sect.Elactopsis Subsect. Aconitoides(短距翠雀亞組)被認為是該屬中最原始的類型,它聯系著烏頭屬。本研究中以短距翠雀亞組為外類群。
1.2 性狀選取及極性判定
選取性狀時遵循的一般原則是:盡可能多地選取狀態性狀和有明顯間斷性變異的數量性狀。其中,對于確定數量性狀的狀態是分支分析中值得注意的問題。數量性狀狀態最初為測量的數值,例如,葉片的長度。這些數值表示的狀態必須轉化為等級性的狀態才能用于分支分析。因為數量性狀的變異往往是連續的,所以在把它轉化為狀態性狀時必須小心。首先應該觀察數量性狀的整個變異范圍,或進而做些統計分析,然后根據變異范圍中出現的不連續性來確定不同的性狀狀態。
分支分析需要對性狀進行極性判別,確定性狀的祖征與衍征。在對性狀進行分析時,主要利用外類群比較原則,同時還借鑒王文采等學者關于烏頭屬的外部形態演化趨勢的觀點。
根據以上原則選取了以下25個性狀作為形態學矩陣,具體見表1。
(1)生長型:直立(0),纏繞(1)
(2)根的類型:多年生直根(0),塊根(1),一年生(2)
(3)植株被毛:全株被毛(0),近花序處被毛(1),無毛(2)
(4)基生葉:有基生葉(0),無基生葉(1)
(5)葉片分裂程度:(0)深裂,全裂(1)
(6)一回裂片:淺裂(0),細裂(1)
(7)葉片近軸面被毛:有毛(0),無毛或幾乎無毛(1)
(8)葉片遠軸面被毛:有毛(0),無毛或幾乎無毛(1)
(9)葉柄抱莖程度:不抱莖至半抱莖(0),抱莖呈鞘狀(1)
(10)花序軸毛:貼伏(0),開展(1)
(11)萼片顏色:淡藍色到紫色(0),黃色或綠色(1)
(12)上萼片形狀:船形(0)、盔形到高盔形(1)、圓筒形(2)
(13)萼片被毛:有毛(0),偶爾有毛(1),無毛(2)
(14)花瓣被毛:無毛(0),偶爾有毛(1),有毛(2)
(15)唇的長度:較短(0),較長(1)
(16)花瓣距的長度:較短(0),較長(1)
(17)花瓣距的形狀:球形(0),向后彎(1),拳卷(2)
(18)花絲被毛:無毛(0),偶爾有毛(1),有毛(2)
(19)花絲邊緣:全緣(0),有齒(1)
(20)子房被毛:有毛(0),偶爾有毛(1),無毛(2)
(21)心皮數目:3(0),>或=5(1)
(22)果實長度:>1.5(0),<1.5(1)
(23)種子是否具橫翅:無橫翅(0),只在一面有橫翅(1),各面有橫翅(2)
(24)種子長徑:2.0-3.0mm(0),1.5mm(1)
(25)種子形狀:三棱形(0),倒卵形(1)
2 結果與分析
Branch-and-bound搜索得到53個最簡約進化樹,對它們進行多數原則一致化,結果如圖1。圖2是Bootstrap對各分支的支持率。
由圖1可知,甘肅省烏頭屬的13個種大體可以分兩組,一組是祁連山烏頭、伏毛鐵棒錘、鐵棒棰的分支關系最近,其次是和褐紫烏頭、甘青烏頭的關系較近;一組是西伯利亞烏頭、聚葉花葶烏頭、高烏頭、白喉烏頭,是關系較近的四個種。露蕊烏頭、松潘烏頭、川鄂烏頭、彎喙烏頭和以上兩組間及彼此間關系稍遠。
烏頭屬同許多其它植物一樣,性狀進化呈鑲嵌式樣,即許多原始性狀依然鑲嵌于現有的類群中,正是由于這種鑲嵌分布的進化式樣,為探討烏頭屬的起源和進化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線索。
3 結論
宋蕓等利用核型分析的結果顯示,褐紫烏頭和伏毛鐵棒錘聚為同一類群,本研究結果與此類似,但松潘烏頭與褐紫烏頭和伏毛鐵棒錘并沒有聚為同一類群,這是與核型分析有差異之處。高烏頭和聚葉花葶烏頭聚為一類,這亦是與核型分析結果一致之處。
烏頭屬植物在分類上十分困難,眾多學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探討烏頭屬植物的種間關系,但尚沒有統一的結論。采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時,本文注意采用較穩定的性狀進行分析,并采用了外類群比較法,但對各種特征未進行加權處理。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對各種特征所含有的系統發育信息作出估計,以給予不同加權處理,得到的這些類群的樹狀圖或許更可以說明其間的進化關系。
[參考文獻]
[1] 王文采.中國植物志:第27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 馬景銳,薛輝,徐磊,等.西藏烏頭屬植物多樣性研究及其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5(20):26-33.
[3] 胡兆勇,趙汝能. 甘肅烏頭屬藥用植物資源[J].蘭州醫學院學報,1990,16(2):90-92.
[4] 王文采.甘肅烏頭屬二新種[J].植物研究,2015,35(4):481-483.
[5]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6] 宋蕓,喬永剛,吳玉香. 16種烏頭屬植物核型似近系數聚類分析[J].草地學報,2012,20(2):352-357.
[7] 李鳴,馮毓秀,肖培根.中國烏頭屬藥用植物比較解剖學的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1991,29(2):97-112.
[8] 肖培根,王鋒鵬,高峰,等.中國烏頭屬植物藥用親緣學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2006,44(1):1-46.
[9] Yan Luo, Fumin Zhang, Qiner Yang. Phylogeny of Aconitum subgenus Aconitum (Ranunculaceae) inferred from ITS sequences [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05, 252 (1-2):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