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沛洪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出臺,將互聯網金融行業推向發展的新高潮。但是該行業因為監管主體不明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它可以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為此,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基礎上,從內部審計的角度出發,探析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方法,希望能為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內部審計;防范;金融風險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標識碼]A
網絡金融概念在21世紀早期便已經出現,但隨著信息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與金融服務不斷相聯系,使得網絡金融的概念更加全面與深化。而在中國,從十年前的簡單模仿到今天的積極創新,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中國一大“藍色海洋”。截止到2015年12月,全國正在運營的P2P平臺數量高達4329家,歷史累計成交量超過9823.04億元。2015年7月18日“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導則”(以下簡稱“指引”)由十個部委聯合發布,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指南指出,互聯網和金融是一個普遍的趨勢,它將在金融組織、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互聯網金融無法改變的是它那傳染、廣泛和泡沫等金融風險的特點。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同時,各種弊端和問題也不斷顯現。如“余額寶”收益率一路下滑,P2P平臺數量在增加的同時頻頻出現提現困難、倒閉或“跑路”,眾籌融資平臺的創意作品在展出過程中被侵權等事件,這說明了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必要性。
1 互聯網金融風險與內部審計的概念
1.1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在傳統的金融體制的基礎上,再融合互聯網相關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旨在實現資金融通、移動支付、信息媒介等金融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模式。而互聯網金融風險,即在某個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由于互聯網金融業務融合了互聯網復雜與多變的特性而導致行為主體遭受損失的概率及其可能性的大小。
1.2 內部審計的概念
由于外部審計的存在,內部審計是相對于外部審計而言的。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將其定義為“內部審計旨在增加企業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應用規范、系統的方法對風險管理進行評價與改善。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相關團體實現其預想的標準”。
《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在2003年明確指出:“相關主體內部通過評價和審查相關經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合法性和適當性的一種獨立公正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叫做內部審計。”
通過對比和結合以上準則,本文定義內部審計是指企業自身在遵循本國內部審計準則的前提下,采用科學的、全面的、相對完善的審計方法,其目的在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增加企業財富、資源和改善企業管理的客觀公正的評價和鑒證活動。
2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
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信息不對稱風險、技術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法規風險、貨幣政策風險和聲譽風險。其中信息不對稱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數據因為其存在方式的虛擬性而導致信息使用者無法辨識的一種信息之間的不匹配風險;技術風險是指其主體是相關技術人員,當其進行技術處理和操作時,由于本身的失誤或者系統和程序出現錯誤卻沒有發現而導致的損失;信用風險是由于在對互聯網信用的監管上失效而導致借貸人不履行或者延遲履行義務而造成損失所帶來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以其高技術、高運作、高聯動性導致提供的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或者變現所帶來損失的可能性;法律法規風險是指由于目前相關管理機構在制定法律法規時,由于其滯后性或者不完整性等原因為而產生的風險;貨幣政策風險是指國家貨幣政策與互聯網金融特性相悖而使利益主體帶來損失所產生的風險;聲譽風險是因為互聯網企業以其為主導的觀念,質疑自身經營能力與業務可靠程度的可能性。
3 內部審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措施
3.1 強化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理念與制度建設
目前,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在西方的大多數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廣泛的運用并取到良好的成效。風險導向審計中的各種有目的性的測試手段,可以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整個管理體系進行分析評價,找出其中的問題和漏洞,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從而達到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目的。引入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方式,可以從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進行有效的防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新風險特征帶來的問題。除此之外,審計企業必須完善一套風險導向的執業標準和評價機制,加強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各大金融機構的普及程度,完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部審計制度建設,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互聯網金融風險,相關部門就應該加強內部審計制度與互聯網的風險體制建設,對于應對內部審計風險有著較強的防范作用。
3.2 豐富內部審計內容與對象
互聯網金融企業出現了一些新特征。大數據對數據的收集、處理雖然更加便捷迅速,但是其數據安全問題不斷涌現。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為了盡量減少信息不對稱,企業會對客戶的信息進行采集,而這些信息基本以網絡數據的方式存在,而且基本都是客戶的重要隱私信息,所以該信息被公開暴露的風險相對于傳統行業較高,如若暴露,其產生的后果不言而喻。所以,為應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目前的這種情況,其審計重點應該放在不斷豐富信息系統以及金融創新業務等內部審計內容與對象上面,盡可能囊括內部審計在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事項的各個方面,豐富內部審計的內容和對象,及時掌握各大內容和對象產生的變化,并針對該變化采取相關應對措施,盡可能在事前進行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將風險扼殺在萌芽之中。
3.3 加大內部審計工作的成果利用率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使得企業內外部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決定了內部審計的范圍將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不僅僅是站在糾正錯誤與防范舞弊的角度,更多的是對企業的商業環境和業務風險進行分析,從而為管理層提供客觀和有效的措施和建議。為此,在很多情況下,為了更公平地對內部審計人員和相關金融機構的運行情況和風險處理能力進行客觀的評價。他們兩者之間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內部審計師出自企業內部,能全面把握整個業務交易流程,這將為其在應對金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時具有全面性和針對性,并根據分析的風險狀況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為企業有效地規避風險給出正確的引導。
隨著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經營管理問題將會被逐漸揭露,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全面準確并及時迅速地了解這些問題,進而完善金融機構工作機制,規避和減輕風險。一方面體現在內部審計強大的風險分析評估能力,為管理層在做決策時能夠提供科學有力的證據;另一方面,后期審計成果的利用率也顯得格外重要,這就必須加強審計成果的后續反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關協同機制,強化金融監督體系,讓被審計對象的金融創新相關風險和漏洞問題被及時有效地處理。所以,對于內部審計工作,重視程度必須提高,而對于內部審計成果,其利用率不只是體現在簡單的提供一個審計報告等微小層面,必須對其利用效率進行深度挖掘,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防范風險方面的作用。
3.4 提高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與內審人員素質
內審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必須保證自身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企業的情況,不偏不倚,不受外界其他非職業因素的影響和干預。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內部審計時,從服務業的角度來說,這完全就是一項企業的額外增值服務。所以,內部審計人員的角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用環節,在制度上,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合理完善內部審計制度權,達到權利與義務相匹配,這就涉及內部審人員的激勵機制和獎懲制度。除此之外,應不斷督促本企業內審人員完善知識體系結構,進一步引進熟知財務管理會計、互聯網、IT等相關技術復合型人才,最大限度上與目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相適應。在培養互聯網金融工作人員上,繼續教育工作力度應該配合該行業的發展速度,促使其知識結構的更新和能力可以與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相匹配。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人員能夠參與專業知識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加之目前知識經濟更新速度較快,如果忽略了對審計人員培訓,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這在應對高風險的互聯網時代將顯得岌岌可危。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堅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在應對該風險時體現出全面、專業的高素質。
4 總結
本文從內部審計、互聯網金融以及互聯網金融風險展開論述,然后剖析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最后結合內部審計,提出相關解決措施。所得出的結論及對策建議也只是從內部審計角度出發。所以難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目前在我國還處于一個逐步上升的階段,而對于其風險的管控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但我堅信,只要對于該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不停,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方法必然會越來越有效。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進一步深入并與時俱進地研究和探討,為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 陳一鼎,喬桂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風險防范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8).
[2] 孫穎.審計質量與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相關性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6.
[3] 唐正偉.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因素及其防范機制研究[D].浙江財經大學,2015.
[4] 楊東.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06).
[5] 劉越,徐超,于品顯.互聯網金融:緣起、風險及其監管[J].社會科學研究,2014(05).
[6] 高學海.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淺析[J].電子商務,2014(01).
[7] 周紅革.淺談內部審計在防范金融風險中的作用[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