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純楷
[摘 要]2016年初我國首次在股市中推行熔斷機制,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此制度僅維持了短短4天,使該熔斷機制成為史上最短命的熔斷政策。本章將從推行熔斷機制背景出發,探究其失敗的成因以及相應解決措施。
[關鍵詞]熔斷機制;A股市場;失敗原因;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51 [文獻標識碼]A
1 熔斷機制的推行
熔斷機制,又稱自動停盤機制,是指當股票指數達到事先設定的熔斷點時,為了防范股市中的交易風險而采取的暫停交易的措施。
2015年,中國股市經歷了大起大落,對很多股民來說是一個大災大難之年。在這一年里,連續兩個月內A股市場下跌幅度達到45%;滬深300指數漲跌幅度超過5%,天數已遠遠超過15日。此外,在多個交易日內,股指數振動幅度超過7%。
在此大背景下,中國證監會批準從2016年1月1日起實施股市的熔斷機制,以防止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根據規定,若滬深指數跌破5%熔斷值則需暫停交易15分鐘;假設在中午時分觸發5%或者全天任何時間內觸發7%閥值時就要暫停交易至收市為止。從2016年1月4日首個實施熔斷機制的交易日開始,A股市場波動幅度連續達到了5%和7%,接連觸發熔斷機制,導致股市當天暫停交易至收市。如此反復持續到1月7日,證監會為了維持股市的穩定,從1月8日開始停止運行此機制,這使該熔斷機制成為史上最短命的熔斷政策。
2 熔斷機制“短命”原因
熔斷機制在我國僅僅實施了4天便戛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給資本市場帶了極大的波動,有違其設置的初衷。我們究其原因,除了其本身規則設置有缺陷之外,還和我國證券市場環境不完善、不健全有莫大的關系。
2.1 熔斷閥值設置不合理
首先,我國A股股市中觸動熔斷的兩個閥值分別為5%和7%,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間隔較小,并且一檔熔斷閥值較低。從其他國家情況來看,他國熔斷機制中一檔閥值最低是7%,而這已經是相當于中國的二檔熔斷閥值了。
其次,從熔斷閥值的間隔區間來看,其他國家的間隔最低是4%,而中國的間隔只有2%。熔斷閥值過低并且間隔過低導致熔斷易于觸發并且極有可能出現連續觸發。
2.2 熔斷時長設置不合理
從美國熔斷機制的演變可以看出,熔斷時間有從 30 分鐘到 15 分鐘的變化,對于熔斷時長的設定,是從實施之初開始經過市場的檢驗而不斷作出調整的結果,是與證券市場所處的階段密切聯系的。我國股市作為新興市場,市場風險波動頻繁是常態,將熔斷時間設定為 15 分鐘“冷靜期”顯得過短,不足以實現市場信息充分交換,或采取新資金入場提供流動性等扭轉市場走向的行動,反而加劇了市場恐慌,使得熔斷機制難以發揮冷靜市場、扭轉情緒的作用。
2.3 市場環境的不健全
在中國投資者結構中,散戶為我國股市投資主力軍,占據比例超過80%,他們缺乏必要的理性,極其容易出現羊群效應,加速股價下跌。由于大量散戶投資者的存在,我國A股市場股價下跌過程中存在較強的磁吸效應。A股熔斷機制是以整個市場作為作用對象,在接近熔斷現值價格的時候,市場所有的投資者都會受到影響,同時,當熔斷機制觸發時,市場交易中斷,市場中無價格信息反饋,致使投資者更加容易陷入恐慌,更容易引起磁吸效應,加速市場指數下跌。
3 對熔斷機制的建議
3.1 提高熔斷閥值,同時提高閥值間隔
從市場實際情況看,在觸發5%的熔斷閥值后,市場并無冷靜下來的跡象,反而引起了大面積恐慌,加速了股票的拋售速度。當第二檔熔斷觸發時,股市在暫停交易之后投資者也并未冷靜下來,整個市場依舊陷入在一片恐慌之中。股市中如果僅僅是通過暫停交易來穩定市場、減少交易風險并無過多意義,并且熔斷閥值間隔太小在此種恐慌情緒當中極其容易導致同時被熔斷。由此可見,5%的熔斷閥值實際上意義不大,一個更高的熔斷閥值可能對于穩定市場而言更有意義。
3.2 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來優化市場參與者結構
總體來說,投資者的組成結構決定了證券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在此基礎上一定程度又決定了市場波動的頻率。在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早期階段,政府的行政干預在市場發展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而造就目前投資者的結構狀況,投資者對政府的依賴程度較大,這種情況并非是健康的市場所具有的狀態,正常的證券市場應自負風險,不應存在過多的行政干預。綜合考慮我國證券市場中散戶投資者多、機構投資者少的現狀,我們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增加機構投資者的構成比例。因為機構投資則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在市場交易中更好扮演“理性人”的角色。同時,增強對散戶投資者的管理和教育力度,規范個體投資者的行為,使市場更加健康穩健地發展運行。
[參考文獻]
[1] 李瑞紅.A股熔斷機制回顧與思考[J].財政與金融,2017(14).
[2] 陳碧霄.對中國股市熔斷機制的思考與看法[J].科技風.2016(02).
[3] 蘇汝暉.中國證券市場熔斷機制的有效性研究[D].廣西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