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
[摘要]新自由主義增長模式、以減少貧困為先導的增長模式、直接的福利增加增長模式為當代世界經濟增長的三種模式。社會存在“強者”與“弱者”,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規則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強者”與“弱者”理論倡導的正是以減少貧困為先導的增長模式。在這種視域下的城鄉差距問題可以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全面開展扶貧工作、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重點關注農民工群體等措施予以緩解。
[關鍵詞]“強者”與“弱者”理論;城鄉差距;貧富分化;農民工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隨之呈現,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攻堅克難的階段。而農村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對于我國現代城市化進程以及國家的長遠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幾十年前,中國農村改革進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的階段,國家領導人便把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幾十年來,黨和中央政府致力于改善國計民生,出臺了多項惠農支農政策,有力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中國農村的面貌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目前也有不少問題出現,如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農業生產粗放化、農村貧富差距的增大、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村干部貪污腐敗問題層出不窮。因此,怎樣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怎樣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帶動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合理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怎樣遏制腐敗現象向農村轉移,這些都有待于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次世界農村與農民學論壇中,密歇根大學迪爾本分校校長Daniel Eastman Little在題為“中國農村改革:我們需要知道什么”的講座中強調,中國社會現在變得十分復雜,社會變革在不斷發生,但是社會進程中的各種機制間卻缺乏一定的聯系。過去1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但是僅有經濟的高速增長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經濟發展過快將帶來城鄉差距的逐漸擴大、農村人口生活水平的下降或停滯不前等問題。因此,在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也即做大國民經濟這塊“蛋糕”的同時,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由經濟發展造成的貧富差距,做好分 “蛋糕”的工作是我國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1 “強者”與“弱者”理論
1.1 社會存在“強者”與“弱者”
社會存在“強者”與“弱者”之分,因為現實中有一部分人排斥在經濟增長與經濟成果分享之外,這一部分人被稱為“弱者”。2010年9月,胡錦濤指出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而在此之前,越南和印度都已將包容性增長的理念融入其發展戰略之中。之所以提出包容性增長就是因為社會中有這樣的一種“弱者”群體,他們或者政治地位低下,或者經濟能力低下,或者社會地位低下。人的智力、身體和心理素質、社會地位、思想觀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人們在經濟方面的動機、能力和效果有差異。這種差異在社會經濟方面就體現為經濟效率的差異。
1.2 市場力量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強者”淘汰“弱者”是必然趨勢,因為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往往更有利于市場中“強者”的生存。“強者”與“弱者”理論的第二個觀點是市場力量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一方面,“強者”能給社會帶來更顯著的經濟效益,他們所能帶來的社會整體效率幅度大于“弱者”所能帶來的效應,所以社會自然而然地更重視強者。另一方面,市場力量只會使弱者權利受侵蝕。“強者”因為經濟能力、社會地位更高,他們往往有更高的話語權,擁有更高的對資源的支配權;在經濟主體均以利己心態來從事市場經濟活動而無任何外力干涉的條件下,“弱者”的利益更容易被侵蝕。從這個層面來說,市場力量也將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1.3 提高“弱者”的能力有助于經濟可持續增長
從“強者”與“弱者”理論來看,弱者與強者在后天能力培養的機會上也有差異,如果消除機會的差異,弱者的能力就能提高。因此,效率差異可以通過提高弱者的能力來實現減小,從而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相互促進,從而達到經濟可持續的增長。正如李丹教授提到的當代世界經濟增長的三種模式:一是新自由主義增長模式,以經濟高速增長為一切主導,在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把發展和效率作為第一要務;二是以減少貧困為先導的增長模式,它的重點在于社會的再分配,即使這可能會影響到經濟增長;三是直接的福利增加增長模式。這一種模式主要是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而對民眾推行的福利供給。“強者”與“弱者”理論倡導的正是第二種,即以減少貧困為先導的增長模式。因為盡管短期來看,這種增長模式會暫時抑制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長期來看,這種模式對貧困人口收入的經濟發展的影響優于其他兩種模式 ,從而達到經濟健康平穩快速發展的目標。包括我國所提出的“包容性增長”也是基于這一理念下建立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有二:一是強調效率與公平并不沖突,并著力從改善市場公平性促進市場的較高效率運行。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往往以減少貧困為先導,從而可能導致經濟的增長在短期內出現乏力。二是在這種模式下,社會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并盡量避免強者與弱者的利益出現過分懸殊,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更為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備,貧困人口的幸福感在這種模式下會得到有效提高,從而帶動整個社會民眾的生活滿意度。
2 “強者”和“弱者”理論視角下統籌城鄉發展的必要性
回到中國城鄉關系上,占人口比例大多數的農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弱者”群體,因為他們的經濟能力和其他權利都比城市人口弱。他們中的大部分積極參與到中國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來,但是在經濟增長成果分享中,他們能分到的“蛋糕”是很小的一塊。我們一直更多地關注如何要做大國民經濟這塊大蛋糕,但對于如何分好蛋糕,尤其是分好給農村的這一份蛋糕,我們關注的太少,殊不知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同等重要,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在經濟效率的角度來看,提高弱者的能力是實現效率可持續提升的前提。盡管強者與弱者的能力都能夠提升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率,但是由于強者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的關系,促使強者提升經濟發展整體效率的能力比弱者更強。但是,弱者的能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又將制約整體效率的提高。因此,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在收入分配問題上,盡可能地往農村方面傾斜是非常重要的。
從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來講,弱者權利的保障與改善是確保他們長期共享經濟增長成果,實現社會的持續公平的前提。過大的貧富差距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削弱社會的投資意愿,從而造成經濟停滯,甚至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因此,重視農村領域的收入分配問題,重視農民在經濟發展成果分享上的權利,有助于實現我國社會的持續公平,以便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
3 “強者”和“弱者”理論視角下統籌城鄉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大力發展現代農村經濟
加快新農村建設,致力于發展農村經濟,是縮小農村貧富差距的前提。盡管幾十年來,政府非常重視三農問題,但是長期以來重城輕鄉觀念的存在使得農村經濟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農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現象依然存在,無形中增加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因為,為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必須首先發展農村經濟。應鼓勵各地農村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化特色農業,發揮自己的長處,將經濟搞好、搞活。目前農村應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中心任務,現代農業的發展除了要加強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民隊伍的建設以外,還需要不斷提升農民的現代農業經營的意識和技能培訓,以滿足現代農業對高技能農民的需求。
3.2 以富帶窮實現全面脫貧
在縮小農村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上,還可以發揮富人對窮人的幫助作用,以“富幫窮”機制來解決農村的貧富差距問題。具體來說,政府首先要對先富者進行一定的政策導向以及思想觀念的教育,讓他們主動帶領后富者走上致富道路。另外,政府還應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政策傾斜,建立“先富地區牽手后富地區共同致富”的機制,縮小地區間的貧困差距。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應更好地發揮政府政策對農民增收的效應。同時,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也是緩解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的一種有效方式。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改變傳統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加大對縣域特色經濟的扶持力度,鼓勵“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推動以富帶窮實現全面脫貧。
3.3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政策
完善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社會保障政策對于縮小農村貧富差距具有重要的意義。包括新農保、新農合、低保、五保、農村優撫、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等等。首先,政府在完善這些社會保障的過程中,可以多“下鄉“進行調研,傾聽民眾的真實想法,做好民眾心聲的反饋工作,確保農民的真正需求得以實現,從而真正縮小貧富差距。其次,完善農村社會福利設施配套建設,實現每個鄉鎮有一所設施齊全的敬老院,并逐步辦成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立健全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積極探索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民的社會養老、醫療保險制度。
3.4 關注農民工權益保障
在我國,農民工是城鄉二元體制下的一種特殊人群。他們雖然生活在城市,但卻沒有享受到與城市市民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務的福利,是被城市忽略的一個群體,但這一群體在城市的權益保障卻越來越成為了廣泛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民工作為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其合法權益必須得到有效地保障。因為這是關系到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有序轉移、城鎮化能否順利進行、社會的長久穩定問題的關鍵。重視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一方面要清理制約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取消對務工農民的各種不合理限制,整治對務工農民的亂收費行為,為農民進城就業、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服務。另一方面,完善農民工進城后的各項配套政策,如戶籍制度、教育問題、住房問題,盡量確保農民工享受到同市民同等的待遇。應加強農民工流出地與流入地的交流,確保農民工社保的接續、戶籍的相對自由流動,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益,確保每一個農民工在城市都能過上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 金錦,陳蘊哲.廣東省農村貧富差距問題現狀和對策分析[J].安徽文學,2009(01).
[2] 周文,孫懿.包容性增長與中國農村改革的現實邏輯[J].經濟學動態,2011(06).
[3]謝揚.中國農村改革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與地位[J].小城鎮建設,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