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燕
[摘 要]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建設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仍把城鎮化擺在重要位置。探究我國當代城鎮建設水平,可以發現農民在我國城鎮化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落腳于農民,增加加對農民生活變遷的引導,這樣才能不斷促進農民自身素質提升,為我國城鎮化注入活力。
[關鍵詞]農民;城鎮化;主體作用;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識碼]A
農民在我國城鎮化中居于主體地位,只有充分地認識到當代農民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價值,在才能促進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本文在分析農民在城鎮化作用的基礎上,探討我國城鎮化過程中未能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原因,以及有效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促進城鎮化深入實踐的具體策略。
1 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主要價值
1.1 農民是推動城鎮化的重要力量
農民成為推動城鎮化的主體力量是因為農民擴大了城市需求,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從而促進城鎮的加快發展。農民為城鎮化提供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土地資源已經成為支撐城鎮發展的最基礎要素,農民進城意味著可以空余出更多的土地,這些土地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之一。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城鎮還為土地的規模化與集約化利用提供了條件,在農村居民進城后可以推動人口與生產生活的高中集中,可以增加城市發展的效率。農民還是擴大城市內需的最主要力量之一,只有激發出廣大農民的消費需求,才能為我國城市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農民到市民的轉變,這也使得到農民基于實物的消費向著傾向消費方向轉變。
1.2 農民是城市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農民是城市勞動力的主要來源,農民由涉農部門向著非農部門的快速移動,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可以在空間上實現農民向城市遷移的格局,從而加強農民的職業化就業,這將為城鎮帶來大量稀缺的勞動力,從而解決城鎮發展人力資源的不足。當前我國小城鎮的企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這些轉移的農業人口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從而促進我國城市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基礎上快速發展。通過大力促使農民勞動力的進城,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積極參與城市建設,這對于倡導節約資源,提高產品附加值與實現產業聚焦目標有重要意義。
1.3 農民促進城市快速轉型發展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深入的經濟結構的轉型,中國制造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密程度向前發展。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建設都需要農民的表現。首先,農業人口向制造業轉移,可以推動制造業快速發展,加快我國工業化的進程。其次,農業剩余人口的轉出可以為我國農業科技的推廣提供條件,機械化與智能化的生產管理將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通過農民的大量涌入,可以推動城鎮的發展方向進行深刻轉變,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發展成本,提高城市發展速度,解決城鎮發展中的問題。農民進入城市深刻的改革著城市的文化、社會與經濟面貌,可以在多方面促進政府推動行政改革,這樣更有利于節約城市建設的成本。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城鎮的規模與質量向深層次轉變。
1.4 農民是破解二元問題的關鍵
當前促進我國社會平等和諧發展的關鍵問題就在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當前城鄉二元分隔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均。以農民為主體發展城市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切實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有助于切實保護農民權益,同時調動農民積極性。以農民為主體有利于降低城鄉二元結構系數,可以實現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有效地緩解二元結構系數到達臨界點,切實降低城市的基尼系數,解決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進一步增強社會穩定因素。以農民為主體還有利于維護公民平等權利,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基礎設施、教育、文化、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共享方面的弊端。
2 城鎮化中實現農民主體作用問題
2.1 對城鎮化理解定位不足
當前我國政府在發揮農民在城鎮主體化作用認識不合理,還存在著本末倒置的現象。例如,有些政府機構未能深刻的理解城鎮化的本質內涵,沒能在農民轉換為市民的過程中落實以人為本政策,導致公共服務的覆蓋力不強,公共服務能力增長不足,以及城鎮化人口比重過低的問題。還有的政府沒有把農民當作主體,沒能在農民進城的過程中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2.2 開拓農民生存空間不足
發揮農民在城鎮化中的主體作用,就要給農民在城市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但是總體上看到我國工業化城鎮為未能在接納農民方面給予足夠政策優惠。首先,地方政府沒能在充分發展第三產業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就業,當前仍有不少小城鎮以第一產業作為主導,實際上沒能有效應對新經濟的崛起,因此沒能吸引農村勞動力。其次,還有的中小城鎮的產業聚集能量不足,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城市的規模并未有效升級,城鎮資金來源較少,城鎮的還缺乏關聯產業,產業發展的規模與經濟規模效益作用發揮不出來,沒能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發揮出城市農民主體作用,因此沒能在培養特色產業基礎上滿足農民主體的需求。
2.3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瓶頸
在很大程度上我國城鎮化的過程中過于彰顯了政府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政府仍然面臨著很大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瓶頸,雖然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但是政府的投入占絕對主導地位,這突顯出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未能調動農民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問題,沒能在引導農民成為新城鎮主體同時,促進城市新市民積極地投入到城鎮化的建設活動當中。
3 落實農民主體作用城鎮化原則
3.1 促進農民向體智型的勞動者轉變
發揮農民在城鎮化中的主體作用,使農民融入現代城鎮生活,真正促進村民向市民角色的轉化,就必須使農民盡快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現代化和工業化生產高度普及的城市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當前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問題。只有促進農民由農業生產向非農生產方式的轉變,才能使農民成為城市活動的主角。根據當前我國農民的基本素質情況,應當重點加強對農民的基礎教育、法制教育和專業技術教育。首先,提高農民基礎教育的力度,全面強化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利用法律權威保障農民子弟受教育的權利,全面提高農村地區教學質量。其次,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能力素質,依靠優質的農材教育隊伍普及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只有保證教育人才扎根農村,才能促進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第三,還要廣泛開展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活動,在涉農項目培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非農專業技術的培訓工作,要著力改革農村專業技術培訓結構,豐富創新性的培訓內容,尤其關注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需求,形成完善的農民工就業信息、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的服務體系,為農民工進城提供必要的就業創業條件。第四,加強就業政策與創新貸款的供給工作,為農民融入城市提供必要引導,從而緩解農民進城壓力。
3.2 引導傳統的農耕文化融入新城鎮
只有更新農民的觀念,促進農民真正地接受城市文化,才能引導農民主動走入城市生活。在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下,我國農民的文化層次普遍偏低,農民首先在文化上、心理上存在不認同或不適應城市生活問題。例如,有些農民不認同城市的消費方式,不習慣城市的交往活動,對城市休閑娛樂活動也不認可,在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上與城市人口形成觀念意識層面的碰撞。因此必須引導農民在思想文化上認同城市觀念。首先,要注重改變農民舊有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著力引導農民向著健康、積極、高尚的精神層次方面進行文化更新,在文化藝術上對農民進行有效熏陶。其次,著力培養農村人口的時間觀念,注重以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轉變來解決農民潛意識里的散漫無序、紀律淡薄等小農意識問題。第三,加強農村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讓農民認識到法制社會的基本理念,培養農村人口的法制與公平正義精神,引導農民自覺運用法律維護權益,同時運用法制精神消除人情意識、臣民意識、等級依附意識。第四,利用大眾傳媒倡導合理的消費觀,讓農民在消費中逐步的消除保守觀念,同時進一步普及城市的開放、現代、互助、協作的城市精神,切實把村民的價值觀向現代社會引領,讓農民在認同城市精神的基礎上,引導農民自身得到全面發展。
3.3 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現代城市生活
發揮農民在城鎮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必須提高農民的主動角色意識,引導農民養成積極參與現代市場競爭的意識,促進農民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主動的投入到社會經濟活動當中。因此,必須引導農民主動的應對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變革與挑戰。首先,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活動,提高農民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在開放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中培養市民的積極競爭意識。其次,培養農民的自主創業意識,注重在突出農民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引導農民以獨特的方式參與到城鎮經濟活動中來,著力引導農民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上更好的開展農民創業活動。第三,提高農民的市場化就業能力,應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提出農民就業創業優惠政策,要解決農民創業資金與技術方面的困難同時,根據農民的創業意愿加大惠農創業政策的宣傳,切實消除農民創業的后顧之憂。第四,要提高農民的風險意識,引導農民減少盲目性投資,消除農民盲目樂觀與悲觀情緒,運用典型政策對農民進行有效帶動。
4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主要策略
4.1 落實以農民為本原則
只有充分貫徹落實以農民為本的原則,切實發揮農民在城鎮化中的主體作用,解決農民在城鎮化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才能激發出農民參與新城鎮建設的活力。為此,應當充分傾聽農民訴求,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真正滿足農民愿望。首先,要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進城提供物質基礎,不斷在農民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投入。要在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中穩步提高農民收入。其次,要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真正的讓農民在城鎮化的市場經濟活動中獲得收益,為農民的務工經商創造條件。第三,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通過農民的內在潛力激發出新的市場,著力把農民真正轉變為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一環,切實運用農民增加城市活力。第四,要形成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要在政府兜底的基礎上,切實完善社會福利、社會求助與商業保險機制,有效降低農民融入城鎮化的風險。第四,運用政策保障促進農民可以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切實提供必要的保障。
4.2 有效降低農民進城成本
發揮農民在城鎮化中的主體作用,還要降低農民進城成本,真正調動起農民進城的積極性,讓農民在城鎮建設中居于中心地位,釋放出農民的經濟活力。首先,要有力地吸引農村剩余勞動,要在統籌發展的政策指導下,為農民進城提供優惠政策。其次,要在宏觀上調控好大中小城市的關系,發揮各型城鎮的職能化作用,在優化城鎮結構的基礎上為農民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間。第三,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促進農民在城鎮生活持續向好,著力發揮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對農民城鎮化中的幫扶作用。第四,處理好長期與短期的關系,在短期給予必要經濟補助,在長期要在農民進城的發展方向上下功夫,逐步引導農民在城鎮取得穩定生活。第四,要處理好新城鎮增長與發展的關系,要考慮好城鎮的資源承載力問題,要按照穩妥的計劃有步驟地把農民引向城鎮。
4.3 積極釋放市場引導活力
城市從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協作系統,在城市融入農民這個環節的關鍵在于通過市場為農民優化配置資源,同時發揮出農民為城市發展的貢獻。所以應當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的同時,還要運用市場辦法來進行資源優化,著力提高農民創造社會財務的效率。首先,政府不能對農民融入城鎮的行為過多干預,要在法制基礎上引導農民自由活動。其次,加強基礎設施的管理,圍繞著當前城鎮的市場運作模式,切實拓展城市服務的綜合職能。第三,在減輕財政壓力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城市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迭代調整的特點,切實將部分政府職能各委托私營非營利機構或民間團體來協助執行,從而在調動農民企業積極性的基礎上,發揮出農民企業服務城市的主觀能動作用。
4.4 切實增加農民進城收入
只有增加農民的收入,真正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才能促進農民不斷的參與到城鎮化進程當中。首先,要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只有以行政力量為依托,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這樣才能讓農民主動積極的參與到農村土地流轉當中,才能引導農民帶著土地“資產”進入到城市。其次,要發揮出農民組織在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切實發揮農業合作社在引領農民進城方面的作用,注重引導農民規模化地進行土地經營,要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第三,保護農民合法的土地權益,同時有效地控制對農民的征用、征收行為,著力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合理補償農民,著力在人財物的基礎上實現農民進城妥善安置。
4.5 保障農民自由流動權利
促進農民的自由流動是發揮農民主體促進城鎮化作用的重要議題。為了保障農民自由流動的權利,就要解除農民身份限制,著力加快推進基礎戶籍制度改革。首先,要切實保障農民自由遷徙權,要破除合法固定住所限制,要為農民穩定就業提供基本條件,為農民進入城鎮降低門檻。其次,要轉化農戶管理思維,避免要求對城鎮做出過于苛刻貢獻,要允許農民以自由方式進入城鎮。第三,還要減少城鎮的落戶因素,逐步放寬農民落戶城鎮的條件,要積極的消除農民進入城市的各種門檻。第四,要在市場經濟制度中有效貫徹落實人人平等的原則,要允許農民自由的進入城鎮市場經濟活動,要破除傳統的二元制對農民的限制,著力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保障農民的權益。第五,要落實新城鎮對市民的各種待遇,使農民的身份在城鎮得到有效的承認,同時慢慢的淡化農民身份概念,真正的實現農民進城平等。
4.6 吸引農民參與城市管理
只有吸引農民參與到城市管理活動中來,才能讓農民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才能增加農民的城市歸屬感,促進農民真正地融入到城鎮生活當中。首先,強化推進新城鎮自治工作,引導城鎮新市民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充分宣傳引導農民在城鎮中享受自主管理與自主決策的權利。其次,加強新城鎮的議會制度的建設,在社會監督機制制約下提升農民參與城鎮管理的機會與效率。第三,進一步精簡政府機構,探索新城鎮合理的行政運行方式,著力引導政府管理制度不斷進行自覺轉變。第四,建立起有效的行政評價機制,賦予農民在評價政府機構方面的發言權,真正表達出農民治理意愿。第五,進一步發展社會組織,引導農民融入到各類型的城市管理組織當中,從而實現城鎮管理的多元化,有效改進城市的調控水平,為社會組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輔助力量。
5 結論
當前城鎮化建設還需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還要圍繞著引導農民進城構建完善的體系,著力在基礎設施配置、政策引導與加強教育方面促進農民更好融入城鎮,切實通過農民解決當前我國城鎮建設中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李丹.中國最終消費率過低之謎[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3(01).
[2] 韓立達,閆敏.成都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實踐及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32).
[3] 李培林.城市化與我國新成長階段——我國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2(05).
[4] 蔡秀玲.中國城鎮化歷程、成就與發展趨勢[J].經濟研究參考,2011(63).
[5] 田慶立,宋志艷.日本城市化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1(08).
[6] 黃錕.城鄉二元制度對農民工市民化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3).
[7] 陳柳欽.城市功能及其空間結構和區際協調[J].中國名城,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