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聰 叢敏政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針對我國供求結構失衡作出的重大決策,對遼寧這樣的老工業基地來說,更有特殊的現實意義。闡述了供給側改革對遼寧振興的必要性,初步對供給側改革引起的遼寧要素結構調整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素結構;產業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自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意見后,全國各省市認真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項主要任務,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習主席在視察東北時,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振興老工業基地提出了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治本之策,這是近一個時期東北經濟建設的主要方針。
1 供給側改革是遼寧振興的必由之路
2016年,遼寧經濟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數據均出現負增長。2017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3%,是拖累GDP的主要因素。當前用“滾石上山”來詮釋遼寧經濟發展形勢最恰當不過,針對遼寧的具體情況,只有改革才能破除經濟上行通道的障礙,亟待釋放發展動力。
1.1 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僅以去產能一項任務為例,該任務涵蓋的10個行業遼寧都有,部分行業還是遼寧主導,這充分暴露遼寧產業結構的失衡。特別是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仍占近80%,重工業曾給遼寧帶來過輝煌,卻也是如今遼寧前行的主要負擔。同時,在市場規律影響下,遼寧產業結構也在自發進行緩慢的調整,然而隨著傳統產業優勢減弱,新興產業競爭力卻尚未形成,服務業仍然滯后,這極大影響了遼寧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只有改革才能優化結構,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基礎。
1.2 科技創新有待激活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大部分重復勞動都被機械取代,唯有創新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和平臺是創新的兩大要素,但當前遼寧在這兩個方面較南方沿海發達省市還有很大差距。首先是高端人才留不住,福利待遇相對南方發達地區吸引力較小,人才外流現象突出;其次是創新平臺搭建不完善,縱然政府出臺多項鼓勵措施,但扶持力度不大,高新園區等創新孵化基地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必須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增強遼寧產業核心競爭力。
1.3 營商環境有待改善
營商環境與吸引資金、保證企業生產熱情有直接關系。在當前產業結構向多元化發展的形勢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政府轉變職能、改進作風還存在不足,依法行政、簡政放權還不到位,少數部門和公職人員不擔當、不作為、不廉潔的現象依然存在,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導致企業投資積極性不高,甚至向外省轉移資產。只有把改善營商環境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才能重塑政府形象,提升投資吸引力。
2 要素結構調整的積極意義
以勞動力、土地為代表的資源,以及資本、科技創新、制度和管理是經濟運行的5大要素,在現階段國情下,中國的市場經濟尚未成熟,在經濟轉型期難以完全依靠市場自身調解來破解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諸多問題,通過政府出臺多種宏觀調控手段對經濟要素進行調整,以確保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是必然選擇。
2.1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由于我國市場失靈的原因,市場對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相對較弱,特別是商人的逐利行為,對利潤高的行業蜂擁而入,沒有計劃性、全局性和前瞻性,造成了產業結構的失衡和扭曲。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等方法對商人投資行為進行有目的的引導,能夠有效糾正投資偏差,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2.2 優化資源配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是由市場機制來完成的,實現最優化配置的根本條件是完全競爭,但這只是理想中存在的模式,在現實中,市場機制存在諸多缺陷和外部干擾因素,難以靠自身達到優化配置,這就需要政府采取調控手段來彌補缺陷。通過運用政策手段實施調整,對不同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進行限制、獎勵,進而影響不同經濟主體的經濟決策,使經濟資源在不同經濟主體間或流進或流出,達到資源重新配置的目的。
2.3 激發創新熱情
技術創新主要有研發、中試、產業化生產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承擔較大的風險,可以說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非常大,同時還要面對研發失敗的可能,因此大多數企業縱然有創新的意愿,也難有創新的膽識,更傾向將投資用于擴大再生產,以取得短期獲利,這對保持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十分不利。政府通過大力推廣創新成果,利用積極的財稅政策緩解企業資金上的壓力,能夠增強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信心,進而濃厚各行業創新氛圍。
3 促進遼寧要素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遼寧是依靠實體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對新一輪振興也要堅持依靠實體經濟,重點抓好產業結構升級,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工業體系,推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結構新格局。
3.1 用好財稅政策杠桿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壓力很大,企業改革面臨很多困難,財稅政策直接與企業發展資金掛鉤,故應將貨幣政策和財稅政策作為調控的主導政策,但考慮到我國M2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200%,金融風險增大,因此貨幣政策調整空間很有限,只能將財稅政策作為首選。針對遼寧總體來說是財政與稅收“升降并用”,收緊對鋼鐵、能源和傳統裝備制造等產能過剩產業的財政補貼,提高對戰略新興產業的補貼力度,在強化監管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寬小微企業融資政策,加大對第三產業扶持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度。加強專利申請獎勵、高端人才引進基金等財政激勵措施,對重點培育行業實行減稅、退稅政策,在科技創新領域成果應用環節基于稅收優惠,刺激各行業主動創新。需要說明的是,減輕稅負不但不會降低財政收入,反而可能刺激消費、擴大稅基、提振經濟信心。
3.2 注重人力資本積累
人力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遼寧對各類技能人才需求的缺口較大,但“技工荒”問題卻長期存在。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在經濟下行形勢下,具備技術等級或職稱的求職者仍然具有廣闊前景,求人倍率均大于1;與此相對,60%左右的求職者沒有任何技能,特別是擁有中級以上技術能力人才只占求職人員的3%~5%,其求人倍率平均達到1.8以上。可見遼寧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嚴重,繼續提高求職者的技術能力和水平,培養復合型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一方面,要繼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提高稀缺人才福利待遇,為生活保障提供便利,打造各類人才群體,營造栓心留人環境。另一方面,鼓勵各地政府開設培訓機構,廣泛開展技能培訓,給沒有技術或技術技能較低勞動者提供充電機會,尤其是轉變應屆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不斷提高一線生產人員的整體素質;采取技術論壇、企業交流等方式搭建技術交流平臺,盤活省內科技資源,提高高級技術人員含金量。
3.3 加快政府機構改革步伐
2016年下半年以來,遼寧進行新一輪機構改革,省政府55個部門一半以上的處室職能、編制調整,精簡處室85個、減少行政編制296人,但要想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這還不夠。重點要轉變思想觀念,強化政府人員的服務意識,徹底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作風,進一步完善公務員考核體系,把檢察機制落到實處,加大問責力度,讓不作為、亂作為的人都坐不“穩”。要簡化工作流程,部門人員的減少并不意味著工作效率就會提高,要在人事改革的同時盡快推進工作配套機制的改革,壓減非必要環節,真正降低政府對市場機制的干預,壓縮暗箱操作的空間。要堅持凈化風氣,切實發揮新聞媒體、群眾舉報的監督作用,發現破壞投資環境的行為堅決打擊,把企業主要精力從人際關系轉移到提高生產運行當中。
3.4 加快城鄉經濟要素流動
加快城鄉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流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遼寧的城鎮化率已超過67%,這得益于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由農村涌進城市,至今農村人員進城務工依然是主流趨勢,城市建設發展占用了農村大量的資源,這種城鄉要素不均衡的供給模式存在很大弊端。應大力探索農村戶籍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城鄉土地、資本的“自由流動”,繼續加大對涉及農村民生的基礎設施等方面建設,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對到農村投資企業采取更優惠的讓利措施,吸引更多資金到農村投資,引導城市過剩勞動力回流農村,通過市場經濟運行選擇實現城鄉要素平衡,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參考文獻]
[1] 羅良文,梁圣蓉.論新常態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化——基于1994-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28-36.
[2] 徐淑云.生產要素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54-161.
[3] 鄧磊,杜爽.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力與新挑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18-20.
[4] 王曉芳,胡冰.我國經濟驅動要素實踐變化趨勢及區域要素的差異化研究——基于供給側要素結構調整角度[J].經濟學家,2016(11):26-36.
[5] 賈康,馮俏彬.新供給:創構新動力——“十三五”時期“供給管理”的思路與建議[J].稅務研究,20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