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佳 徐素波
[摘 要]“營改增”之后建筑企業面臨著重大的變革與挑戰,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建筑業材料供應商的選擇,不同類型的供應商適用于不同的方面,建筑企業需根據自身情況認真對待。
[關鍵詞]增值稅;納稅籌劃;建筑業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建筑企業施工建造的基石就是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在工程成本中占據重要部分,占據著企業建筑成本的約50%至60%,直接影響著企業成本、稅負及利潤,同時也影響著建筑施工的整體工期與質量。在增值稅改革之前,雖然存在建筑材料稅負重復征收的問題,但是企業主要繳納營業稅,以建筑企業的營業額作為征收依據,企業主要通過競價,在材料質量、數量較為一致的情況下選擇價格較低的材料供應商,減小企業稅負,增加企業利潤。
在增值稅改革之后,增值稅抵扣鏈逐漸完整,面對大量的材料增值稅成本,企業必須要考慮購進材料的增值稅可抵扣進項稅額的問題。一是供應商是否能夠提供完善增值稅專用發票,二是企業要選擇不同規模的供應商,同時在考慮問題時要注意三種情況,一是以應交增值稅作為計稅依據的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二是企業依然要繳納所得稅,三是企業采購成本中是否含有運輸費用。所以在選擇供應商時是否可以充分抵扣進項稅,可以抵扣多少,從而進行合理的增值稅納稅籌劃,減輕建筑企業增值稅的稅負,需要引起企業的重視。
1 供應商的選擇
建筑業一般納稅人可以開具11%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與普通發票,材料供應商作為一般納稅人可以開具17%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與普通發票,也可以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采用3%的簡易征收辦法,但是不能夠進行增值稅的抵扣。小規模納稅人可以開具3%的增值稅普通發票,也可以通過稅局代開3%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考慮到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的變化,本文采用綜合成本,即采購的綜合成本=不含稅成本+繳納的城建及教育費附加稅率(7%+3%+2%)。
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 稅率(25%)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在考慮其他成本費用不變的情況下分別計算一般納稅人M(17%或3%簡易征收)、小規模納稅人N(3%專票)與沒有納稅資格F(0%)的材料供應商的綜合采購成本對比。
建立平衡公式:采用供應商M的綜合采購成本=采用供應商N的綜合成本
所以存在:M/1.17-0.12*0.17*M/1.17=N/1.03-0.12*0.03*N/1.03
資質 稅率 小規模納稅人(3%) 無資質 (0%)
一般納稅人 3% (簡易征收) N/M=99.73% F/M=97%
17% N/M=75.134% F/M=83.72%
小規模納稅人 3% N/M=1 F/M=96.73%
1.1 一般納稅人供應商與小規模納稅人的選擇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可得,一般納稅人在價格方面可能并不存在優勢,但是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看出,材料在相同質量情況下
含稅報價相同則直接選擇一般納稅人供應商,降低大量的增值稅綜合成本。同時,一般納稅人經營規模都較大,信譽也較為良好,對于材料的供應較為及時,內部會計制度較為完善,相關的增值稅發票審核、開票流程較為及時,會避免企業貨到票不到的現象,加速建筑企業稅負抵扣,有利于建筑企業內部的納稅時間籌劃。
含稅報價不同時,則根據計算比例,選取相關最優增值稅綜合成本。但是關于材料成本壓縮得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勢必會導致企業以及甲方對于材料質量與數量的懷疑,導致增加相關監控、審計成本。
1.2 小規模納稅人供應商與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的供應商的選擇
價格比例滿足時,選擇小規模納稅人。但是要注意小規模納稅人供貨能力以及材料供應質量,因為小規模供應商要保持小規模身份就要維持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下,一旦超出此限額供應商可能會采取相關措施,影響企業正常的建筑施工進程。
及時在各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我認為無法取得增值稅抵扣發票的供應商依舊不是最好的選擇。建筑企業因為沒有相關增值稅發票,在建設過程中相關材料費用因為沒有進項稅務發票不能進入企業建設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會虛增企業收入,這直接導致了企業要在材料成本這方面增加25%的所得稅稅負,這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不能因為節省成本費用而導致更大的稅負產生。
2 關于自加工材料
2.1 對于中小企業加工建材
國家對于建筑業行業大量需要的建筑材料都有明確的質量要求,雖然自加工材料的獲取會更加的方便快捷,但是自加工建筑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證質量要求,還要獲得相關加工材料的質量資格,投入更多加工材料的設備、人力等,而且實際上中小建筑企業自身的建筑需求并不能夠達到建筑材料生產的規模效應,所以生產成本很可能要大于企業從外界直接獲取的材料的費用。所以即使是企業節省了部分的增值稅費用,但是自生產的費用將會更高,壓低企業利潤,這是企業不會采取的。
2.2 對于大型企業加工建材
由于大型企業的建筑施工量較大,需要的建筑材料往往需求量也大,企業的采購量甚至不能得到及時滿足,需要不斷與采購商協商購買,在一定程度上,大型企業繼續建設自己的材料制造企業,以滿足企業不斷增加的材料需求,同時也可以將生產出來的材料進行出售,獲得建設制造之外的收入。對于材料制造企業與建設方來講,即使屬于同一總公司的控制之下,子企業之間的商品轉移依然要繳納增值稅,同時考慮建筑企業項目的分散性,從成本上講可能不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是從供應鏈的完整性與企業商品價值鏈的延展性方面,自建材料企業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從未來長遠發展角度看,形成企業規模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效用。
3 關于企業建筑材料的運輸
3.1 對于一般供應商的材料運輸
對于建筑企業建筑項目的分散性與建筑材料本身較差的運輸特性,企業在材料的運輸與供應商的選擇上在“營改增”之后越來越重要。建筑材料不同于其他行業的原材料,建筑企業需要的材料量大,建筑材料一般單位重量較大且需要反復的運輸,這直接導致企業采購運輸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運輸費用,在采購過程中企業一般會采用兩種主要的方式:一是銷售方承擔。銷售方能夠提供運輸服務的則由銷售方企業給購貨方開具銷售發票,運輸公司給銷售方開具運輸發票;二是由采購方自行負擔。運輸公司給購貨方開具運輸發票或者銷售方代墊費用。假定企業采購一般建筑材料,且供貨方為一般納稅人。當采購方在應用方式一時,由于運輸費用被計算入銷售企業的業務收入,所以以17%的稅率計算,而當企業采用方式二時,運輸費用被單獨核算,由運輸企業開具11%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票據,在這種情況下,比起方式一減少了運輸費用6%的增值稅核算,所以應盡可能地選擇方式一。
當然選擇方式一時采購方會獲得更多的增值稅進項,銷貨方則有更多的銷項稅額,但是銷貨方也將得到相對應的運輸方提供的增值稅發票,用于企業增值稅的抵扣。所以采購方應與銷貨方進行合作協商,選擇雙贏的方案。最后要注意建筑業不同建筑材料征收的相關增值稅稅率不同,在選擇特殊稅率材料時,應重新規劃。
3.2 對于自加工企業的材料運輸
企業不考慮選擇廠商的問題,但是自建材料生產廠家要考慮自身運輸成本對于施工地采購成本的對比,如果在材料質量相同,企業綜合成本大于或等于施工地采購成本時,選擇當地采購,還能得到增值稅抵稅效果與時間價值。
綜上可以看出,“營改增”是一個發展契機,以前建筑行業因為本身的特點存在較多的問題,在改革之中大部分的企業將面對整體行業從上到下的成本變動,在以往的經營模式下能夠生存盈利的企業很可能因為增值稅納稅鏈條的逐漸完整遭受毀滅性的的打擊,企業想要繼續發展,必須進行完整的增值稅納稅籌劃。產業升級將帶來部分企業的淘汰但同時優秀的企業也將抓住機會崛起。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要多關注“營改增”將會給企業帶來的影響,企業必須加強自身增值稅納稅管理,提升企業會計人員關于增值稅的相關知識,加強增值稅發票管理,強化增值稅籌劃意識,建立企業增值稅管理制度體系,關注增值稅納稅籌劃政策變化 。進一步采取措施利用“營改增”帶來的利好效應,增強企業自身實力,擴大企業影響,規范企業制度,增加企業未來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晶瑞.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17(06).
[2] 孫麗瑩.建筑企業營改增后稅負增加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5(07).
[3] 周煜.建筑施工企業營改增后的納稅籌劃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4(19).
[4] 李寶鋒.對增值稅納稅人身份選擇的納稅籌劃[J].財會月刊,2014(09).
[5] 魯學生.淺談企業增值稅的納稅籌劃[J].會計之友,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