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李文國
[摘 要]“十二五”時期,是沈陽地區根據國家政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沈陽需要不斷加快自身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完成趕超,又要做到社會的全面發展,齊頭并進,為自身創造出更多的競爭優勢。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是強調了:經濟發展方式不應只體現出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長,同時也應兼顧產業需求結構、生態環境、教育、人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的共同進步。
[關鍵詞]“十二五”;轉方式;沈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1 在國內巨大的競爭壓力下體制機制仍不完善
近一段時間,東北地區其他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分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發展模式和城市特色。即使遼寧省內與諸多城市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沈陽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環境等方面存在著差距和不足,這使競爭壓力不斷增加。盡管沈陽市一直保持著綜合經濟實力,但優勢卻在弱化,存在多個短板,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優勢,并有被逐步趕超的危險。
其中,市場在志愿配置中發揮的作用沒有體現,眾多企業依然遵循傳統的管理模式,企業制度與用人機制不夠健全,產權單一;在市場方面,存在主道進入市場的阻礙,民間資本進入市場的進展緩慢;多種因素制約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導致資本市場發展遲緩日趨明顯。此外,當前的財稅體制增加地方政府的壓力,盲目投資于高產值、效益明顯、稅收多的產業反而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的過度開采與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也同時助長了經濟的粗放式發展,制約了沈陽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沈陽市應該繼續深入改革市場體制機制,在放管結合、保障環境方面還需建立長效機制,特別是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適應,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2 科技能力與創新能力尚顯不足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科技發展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當今世界各個國家也都依靠科技發展取得不錯的成績而我國科技貢獻率還不50%,因此促進科技發展也是急需重視的問題,如果科學技術達不到要求,我們的經濟依然要依靠大量高消耗、高投入的方式發展。在“十二五”期間,全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總經費14,169.9億元,而遼寧省只占其中的1.27%,而遼寧省的科技投入只有68.9億元,遠低于其他教育、社會保障與醫療等的支出。并且,沈陽市高新技術企業占總企業數較少少、規模小,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副省級城市第14位,企業偏少,排名靠后。據統計市級以上的企業技術中心僅有248戶,僅占規模上企業的6.4%。在科技創新方面,沈陽市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原動力不強,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不強,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融資渠道單一、經費短缺,沒有提供一個全鏈條、貫通式的有效平臺來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一些創新成果產品競爭力不強。同時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創新主體作用不突出,嚴重缺乏自主創新人才,企業內部的人才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創新是提升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重點方向,沈陽應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重要發展目標,設計實施創新型城市的總體規劃,充分發掘自身擁有經濟優勢和科技優勢并合理運用,深入改革科技創新體制,不斷優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鼓勵創新人才。通過創新能力的提高來加快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把沈陽市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業制造中心城市。
3 產業結構不夠優化,需求結構不夠合理
我國的經濟依靠工業、農業與第三產業的支撐,但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后,世界上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都表明,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經濟開始轉移到第三產業上,服務業將占據主要地位,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方面都將逐步趕超工業成為最主要的部分,生產型服務業將進入加速發展的時期,成為最重要的部門。在其他比較完整的經濟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出服務業與制造業是長效互動的,服務附加值的大小影響著制造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是沈陽市一直存在的問題,沈陽市的內部產業結構一直存在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并且增長乏力,一些重大產業項目儲備不足,而新興產業體量偏小導致發展受阻,其支撐作用有限難以彌補傳統產業萎縮帶來的缺口;而第三產業中服務業存在與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總量偏小、增速緩慢、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小等問題,整體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仍然較低,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產業化效果不明顯。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沈陽市2015年三次產業比重為4.7:48.1:47.2,地區生產總值7,280.5億元,同比上一年增加了3.5%,但在發展速度上,2015年第一產業減少了3%,第二產業減少了15%,第三產業減少了6.9%。就產業內部結構來說,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度依然處于主導地位,第一、第三產業相對較弱,這也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因此,若是想徹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那就要從深入優化產業結構開始做起。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另一體現就是需求結構的調整,這要求經濟增長由以前的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主要需求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方式。在沈陽市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后,沈陽市的投資拉動對經濟增長的平均效益達60%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轉變為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但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顯現出明顯的放緩。出現了需求結構不合理,存在投資比重相對過高,消費需求依然不足的問題,這也是目前經濟共同面對的主要形勢,單獨依靠投資是不能保證經濟全面發展的,這也一定程度制約了沈陽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4 小康社會建設與城鎮化發展緩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的整體進步,強調了打造一個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民主更加健全的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但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也面臨著眾多難題,我們可以看到,當前農業發展依舊緩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得并不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加大的勢頭并未減緩。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工業化起步較晚,城鎮化發展更是相對落后,2016年我國城鎮化比例達到57.35%,但距離發達國家80%的比率還相差甚遠。
根據遼寧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確定的五個監測子系統32項具體監測指標,截至2014年,沈陽市社會安全指數、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環境質量指數和廉政指數等指標實現程度偏低,還有其他項目指標并未完成,需要在未來五年加以重點推進實施。同時,還存在一定數量的貧困人口,需要精準扶貧,實現貧困人口全面脫貧。這足以表明,沈陽市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還存在著多個未攻克的難題,城鎮化進程也存在滯后的現象,農村與城鎮差距縮小緩慢,這都影響了沈陽轉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
5 生態環境脆弱,空氣污染嚴重
轉經濟發展方式強調的是要讓社會進行全面的發展,而不單單只是經濟的增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格外重視生態資源的保護與措施的推行,更是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目標。沈陽作為老工業基地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經濟發展的標準,形成了不全面又不科學的發展觀念。雖然這種發展觀在過去一段時間令沈陽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保持增長,但它卻忽視了科學技術的作用,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導致了大量資源被無情過度開發,過度消耗,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沈陽市的煤礦、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等多種資源供應出現短缺,接近枯竭,水資源、電力和原油等供需出現匱乏狀態的情況,沈陽市更是有史以來遭遇了六級嚴重霧霾污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霧霾指數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一度成為全國霧霾指數最嚴重的城市,環境治理壓力不斷加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著提高要素投入產出率的要求,盡管近幾年來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能源的耗費依舊嚴重、污染持續進行,工業結構低度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落后生產能力所占比重居高不下。這反而拖緩了沈陽市經濟社會長遠目標的實現,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嚴重制約了沈陽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代價。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要從改變以破壞環境、高消耗能源的產業入手,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資源能耗少、增加值率高的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環境保護的決心。
在“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總體上依舊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呈現持續低增長,發展不平衡且震蕩加劇等特點,我國的經濟也受到國際問題的影響開始步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在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下,沈陽市進行了以調結構、轉方式為重點的一系列應對措施,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問題。沈陽市經濟發展方式所帶來的成果好壞、戰略導向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遼寧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也關系到在新一輪經濟周期中沈陽市能否在國家中心城市之列謀得一席之地,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和最重要引擎。在“十二五”期間,沈陽市在經濟增長,城市建設,資源環境保護與人民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雖然有著可觀的成果,但并不盡如人意,沈陽市市場化程度較低,私營經濟不發達;創新程度較低,發明專利授權數量較低;空氣質量嚴重下降,環境持續遭到破壞;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比例不均,第三產業產值占比過低,這些問題依舊存在,長期以來積累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仍然突出。這些都是我們在“十三五”期間應重點重視,著手解決的發展問題,我們應依舊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更加和諧平穩發展的沈陽市。
[參考文獻]
[1] 鄧娥.湖南轉變經濟發展的評價及轉變方式的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1.
[2] 周元,馬延玉.“十二五”時期遼寧區域發展戰略探討[J].遼寧經濟,2011(08).
[3] 楊晶晶.河北省經濟發展轉變的評價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