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
[摘 要]依照“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重慶市委定在2017年以前脫貧,農村脫貧是整體脫貧的核心問題。本文將圍繞農村精準扶貧的現狀,面臨的扶貧對象識別、扶貧資源配置、扶貧效果評估和制度困境等問題,探索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路徑的實踐服務,力求探尋和解決農村精準扶貧“被動脫貧現象嚴重,地情阻礙多,政策落實難,扶貧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探索社會工作構建目標識別體系、資源配置體系、本土人才培養體系、扶貧內生動力激發機制等,提煉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社會工作;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的提出
所謂精準扶貧,與傳統的粗放扶貧相對應,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扶貧問題,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2015年習近平在貴州考察期間對精準扶貧提出了六項要求,即“扶持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實現從“輸血式”的生活救濟型扶貧向提升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的“造血式”開發型扶貧轉變,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轉變。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2 相關文獻述評
擺脫貧困是世界各國發展過程中都將面對的課題,我國學者王卓將國際扶貧模式分為三類:以巴西、墨西哥扶貧模式為代表的“發展極”模式;以印度、斯里蘭卡扶貧模式為代表的“滿足基本需求”模式;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社會保障方案”模式。其中“發展極”模式通過中心發展輻射區域發展的形式來帶動農村地區脫貧。“滿足基本需求”模式通過向窮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改善貧困狀況,“窮人的銀行家”尤努斯創造“格萊珉模式”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保障方案”通過行政手段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幫助擺脫貧困。
我國幅員遼闊,貧困人口結構復雜,資源分布不均衡也決定了我國扶貧工作的任務艱巨,過程曲折。在對象識別上,出現對貧困戶的排斥現象,“包括在精準識別環節對貧困人口規模的人為限定形成的規模排斥、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對片區外貧困群體的區域排斥,以及自上而下的貧困村和貧困戶識別過程中對貧困群體的惡意排斥和過失排斥等”。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教育、醫療衛生阻礙了扶貧進度,導致扶貧資金在地方在扶貧過程中將大部分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而沒能用在促進地方內生脫貧動力的發展上,再加上“我國的扶貧開發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度的政府行為,貧困人口的參與只是被動地投工投勞和自籌資金,主觀能動性和發展決策權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挖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扶貧項目在實施和管理中也缺乏群眾的有效監督,造成扶貧行為的短期性和扶貧資源的浪費”。袁軍剛認為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政策能否落地,村莊能否重構,村民能否自助”。
社會工作作為專業的助人專業,其最初產生就是回應社會貧困問題。不少學者對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進行了研究,認為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具有專業優勢。首先,社會工作以研究社會為基礎,對宏觀社會變遷和社會制度有深入的把握,對各種社會問題具有專業視角。其次,貧困結構的復雜多樣性對精準扶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扶貧識別精準化,救助個性化,通過精準識別、精準對策、精準發力,改變貧困農民生活狀況和農村的生活環境,實現精準化效果。社會工作以需求為導向,倡導通過改變個人的思想認識或調整社會制度來解決實際問題。史鐵爾總結了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的具體路徑,包括因地制宜尋找切入點、建立社工站和本土組織、培養本土社工、督導監督指導、資源的鏈接。馬曉晗提出要從“需求導向、動態評估、分類扶貧、精準到戶四個方面為導向助力精準扶貧,從發展生計、鏈接資源、搭建支持網絡三個方面介入”。張濤從宏觀的角度提出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模式的建構體系即服務主體的建構、資本體系的建構、介入路徑體系的建構、評估體系的建構等四個方面。
綜上所述,西方社會工作對解決貧困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國內對于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工作從宏觀的理論介入可行性和微觀的介入路徑方面做了理論研究,尚缺乏在實踐層面對介入農村精準扶貧的研究,對具體介入路徑并沒有系統的探索。
3 精準扶貧面臨困境分析
貧困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分化,導致社會分層嚴重,導致現實貧富差距,制造了貧困。另一方面傳統自然經濟所帶來的“生存觀念”與現代社會所催生出的“物質觀念”發生碰撞,導致農民自我認同感的缺失和“貧困感”的出現。再加上信息科技的發展拉近個體之間的距離和聯系,這種“貧困狀態”與“貧困感”不斷加劇,直接擊碎鄉村社會的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變。轉變過程中,農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能力的不足,不能有效獲取市場信息,需要承擔巨大的轉變風險。這些情況會帶來三個問題:
3.1 政策理解差,被動脫貧現象嚴重
市場經濟帶來的生存方式的轉變使農民的思維方式也跟著變化,物質追求是他們衡量政策優劣的標準。所以,社會上出現兩種現象,凡是“免費”的東西就一定要去參與,凡是對自己“發錢”政策就會去關注。毫不關心政策的出發點是什么,更不用談將自身的貧困狀態與現實政策結合,自主脫貧。一味期望政府的物質扶持。非常明顯的現象就是每一次下基層去走訪,農民說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映一下情況,給我們發點錢。”精準扶貧政策是頂層設計的結果,其內涵深遠,意義重大。基層政權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精準扶貧政策的不理解,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所以,農村被動脫貧現象嚴重。
3.2 “地情”阻礙多,政策落實難以精準
地方政府在執行頂層規劃過程中,往往面臨“地情”的阻礙。農村是一個基于地緣和血緣建立的關系社會。隨著社會的轉型,原來的城鄉二元社會不斷被打破,地方自治組織依賴傳統鄉村話語權,基于家族關系、人情社會的地情識別貧困對象、分配扶貧資源,“關系扶貧、扶富不扶窮”等現象層出不窮。政策的原本意圖并沒有貫徹落實,偏離扶貧的方向,致使鄉村矛盾加劇。
3.3 自身能力弱,扶貧可持續性不強
大部分貧困村民都知識水平不高,無法有效地在現代社會中謀求致富手段。村民在擺脫貧困過程中往往需要外力的支持,從被動貧窮向被動脫貧發展,陷入“貧困——扶貧——貧困”的怪圈,無法實現自助脫貧。再加上鄉村自治組織在產業脫貧和鄉村整體脫貧中缺乏實質手段,只注重物質扶貧,而很少關注精神扶貧,不能激發內生脫貧動力,導致扶貧可持續性不強。
4 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路徑
社會工作遵循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職業精神,在社會服務及社會治理領域,運用專業知識和方法,進行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輔導、行為矯治等工作,在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社會工作具有專業的理念和方法,在扶貧過程中注重農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其獨特的觀察視角也會給扶貧工作提供新的方向,社會工作可以幫助農民在原有鄉村格局體系下適應社會的變遷。
4.1 立足需求評估,確定扶貧內容
社會工作發揮社會調查的優勢,依照一切用事實說話的原則,積極開展實地調查,走訪村民家庭,了解貧困狀況,實現扶貧對象精準識別。此外,運用優勢視角,積極發掘貧困家庭或鄉村的資源和優勢,制定專門扶貧方案,明確扶貧的內容。
4.2 對接地方發展,搭建扶貧平臺
積極對接地方政府、社會組織、村委會等,搭建扶貧平臺。結合地方資源優勢,組織各方力量,參與扶貧工作。要充分調動農民的能動性,主動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由原來的被動脫貧向主動脫貧轉變。加強地方自治力量,創造多元治理平臺。
4.3 推動雙工聯動,探索扶貧模式
社會工作、義工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和互促性,是優化服務結構、促進內生發展和提升村民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結合地方情況,從平臺構建、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和服務改善等各方面推動“雙工聯動”,使發揮社工專業優勢與弘揚志愿精神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打造出社工、義工“雙工聯動”的扶貧實踐模式。社工提供專業服務,同時為義工(志愿者)提供專業培訓,促進本土人才內生發展。
4.4 鏈接社會資源,擴大扶貧力量
貧困問題的特殊性和多樣性需要社工與多元扶貧主體建立聯系,整合資源優勢,擴大社會群體參與扶貧。社會工作者需要善于利用政府資源、社會組織和社會愛心人士等力量,本著公平正義的原則,擴大扶貧力量。
4.5 孵化社會組織,構建扶貧網絡
孵化本土組織,整合本土力量,搭建互助支持體系。農民在市場經濟社會信息能力獲取較弱,在政府支持下可以順利脫貧,一旦離開政府支持,就會陷入自主成長的困境,面臨返貧的風險。本土社會組織可以為農村提供支持體系,實現信息共享,構建扶貧網絡。
4.6 實現五位一體,打造扶貧機制
積極推動“扶貧辦-自治組織-群團-社工-家庭”五方協作,探索“政府主導,組織聯動,群團協作,社工支持,家庭參與”的精準扶貧服務機制。扶貧辦作為政府組織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負責統籌協調工作,發揮督促指導作用。村民組織包括村民自治組織、老年協會、婦聯等在精準扶貧中聯動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婦聯作為婦女組織,負責村居留守婦女的發展工作和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例如提供法律咨詢、維權、技能培訓等。老年協會專注老年養老生活,為老年人養老工作獻策獻力。群團整合社會資源,協助扶貧主體開展扶貧工作。社工利用專業優勢,開展專業服務,識別扶貧對象,支持政府、組織和群團工作,實現精準扶貧。貧困源自家庭,在借助外力脫貧的同時,也要鼓勵家庭不斷成長,實現自助脫貧。
5 結語
綜上,社會工作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價值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為扶貧工作注入力量。運用優勢視角,鏈接社會資源,孵化本土組織,創造多元參與扶貧平臺,打造長效扶貧機制。這個過程的實踐,也為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 顏安.忠縣創新思路差異化扶貧[N].重慶日報,2014-10-15.
[2] 楊波.甘肅精準扶貧開發新路徑探析[J].開發研究,2015(06).
[3] 王卓.中國貧困人口研究[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4] 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
[5] 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5(09).
[6] 袁君剛.社會工作參與農村精準扶貧的比較優勢探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7] 王思斌.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 袁君剛.社會工作參與農村精準扶貧的比較優勢探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9] 馬曉晗.精準扶貧,社會工作何以作為[N].中國社會報,2016-03-04.
[10] 張濤.社會工作介入民族地區農村扶貧開發模式初探——以重慶市黔江區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2014.
[11] 饒福華.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的優勢及策略分析[J].福州黨校學報,2016(06).
[12] 王春光,李培林.當代中國社會工作總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