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興政 袁蘭
[摘 要]農村人力資源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保持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我國十三多億人口超過半數是農村戶口,雖然數目龐大,但隨著城鎮化,農村人力資源逐漸轉向城鎮,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因缺乏勞動人員而相對滯后。要想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保持可持續脫貧,就要找出影響農村發展的因素,而人力資源在農村發展中的地位就決定了發展農村必須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特別是后脫貧時代。因為人力資源是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沒有其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增加,發展農村經濟就成了無米之炊。本文在調查目前農村人力資源具體情況、經濟狀況以及了解農民想法的基礎上,分析了人力資源對農村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探索并研究農村人力資源增量的影響因素,針對這些因素,提出了后脫貧時代保持可持續脫貧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農村;后脫貧時代;人力資源增量;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三五”期間是我們國家努力構建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和階段,同樣是我們國家扶貧開發工作“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而農村滯后的經濟阻礙了中國人民通往富裕的道路,因此,國家扶貧的重點在農村。2013年,習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策略,所謂“精準扶貧”就是對各個貧困地區具體環境、各個農業用戶情況,通過科學合理流程對扶貧目標進行精確篩選、辨別、幫助以及管理的治理貧困模式,最終目標在于幫助貧困村成功“脫貧摘帽”,扶貧對象具體到每村、每戶、每人。扶貧開發工程龐大而又系統,在農民思想落后,文化偏低,沒有技術的情況下,扶貧要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做到“扶貧先扶人”,教授給貧困群眾改善生活質量、提升生活水平的思想、方法、技能,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動力。本論文在調查農村目前人力資源狀況、經濟狀況以及了解農民想法的基礎上,對農村人力資源在其經濟不斷向前推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剖析。
我國有十三多億人口,可以說人力資源豐富,農村人力資源在其中是一個關鍵構成部分,它在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貧困地區經濟收入低,基礎建設落后,留不住人才,導致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急劇下降,扶貧政策也因為人員的關系實施效果不理想。通過研究農村人力資源現狀,了解其在當地經濟快速向前推動過程中的作用,在扶貧過程中擔任的角色,幫助貧困地區在經濟上實現脫貧,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工不再背井離鄉去謀求生計,并以此改善農業人員生活品質,從內部實現農村致富。從而保證精準扶貧成果和后脫貧時代的可持續發展。
1 幾個基本概念
1.1 農村人力資源
所謂農村人力資源是農村地區擁有勞動能力且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勞動人員具備的體力以及腦力之和,具體體現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數量是在農村區域中擁有勞動能力人員總和;而質量是農村人員在生產技術、文化科學水平以及觀念這些方面的內容。換言之,農村人力資源就是一切范圍內農村人員整體擁有的勞動能力之和,也可以表述為農村經濟中擁有創造經濟以及非經濟價值人員之和。所以,農村人力資源應該通過參與經濟事務的所有人員來進行衡量,無論是國家所規定勞動年齡內人員,還是年齡外人員,都是農村現實的人力資源。
1.2 后脫貧時代的概念
后脫貧時代指的是貧困地區在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幫助下,扶貧攻堅,成功摘掉貧窮的帽子后所處的一段鞏固時期。在此時期貧困人口已經脫貧,精準扶貧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資源有限以及社會公平等原因政府可能會減輕扶持力度。貧困地區在此期間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則很有可能出現返貧的現象。所以這是一個關鍵時期。
1.3 農村人力資源增量
本論文探究的農村人力資源增量指的是那些可以為農村經濟帶來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這類人力資源,比如說那些返鄉的農民工、到農村工作的其他人才等,不包括新生嬰幼兒。
2 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及經濟狀況
2.1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2.1.1 總人口及農村勞動力數量
2015年末,國家總人口數量137462萬人,其中鄉村人口數量60346萬人,是總人口數量的43.9%,近年詳細情況見表3-1。全國就業人員77451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56.3%,在這些人中,農村就業人數37041萬人,所占全國就業人口數量比例為47.8%。
2001-2015年農村人口數量平均增速是-1.9%。根據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農村人口數量每年都在不斷降低,城鎮反而每年都在增長,伴隨社會經濟不斷向前推進,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都在向城市涌進,而且2015年的《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整個國內處于義務教育時期所有在校學生中,留守兒童總計2019.24萬人,小學生有1383.66萬人,初中就讀635.57萬人,打工人員涌進城市就讀的隨遷兒女共計1367.10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183萬人,在初中就讀353.54萬人。
2.1.2 農村人力資源文化程度
根據2010年開展的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能夠發現,定居于農村人員數超過6.7億,所占全國人數比例為50.32%,其中≧15歲農村人口中文盲人數(含未上過學以及小學,)所占比是7.26%,初中文化人口所占比例是47.85%,高中文化人口所占比例是8.72%;與之相比,城市文盲人口占比為1.9%,初中學歷人口占比為36.69%,高中學歷人口占比為26.29%。
2.1.3 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總的來說,現代農村幾乎成了“空心村”,居住在農村的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中青年農民都向城市發展,在城市奔波,為追求更高的收入,他們背井離鄉,在城市做一名流動人口,致使農村人口數量嚴重不足,內動力缺乏,經濟滯后。而且農村高素質人才流失率較大,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多不勝數,但學成歸來的寥寥無幾,因而農村滯留的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內動力嚴重不足,無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因此,逐漸趨于老齡化的農村,急需補充優秀的人力資源,為發展農村做貢獻,縮短城鄉之間的收入、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等的差距。
2.2 現代農村經濟狀況
2015年年末,全國居民平均每人可以支配收入為21966.2元,平均每人消費開支15712.4元,其中,農村居民平均每人可以支配收入為11421.7元,平均每人消費開支9222.6元,近年詳細情況見表3-2。
雖然農村平均每人可以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但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消費支出同樣不斷提高,導致農村人民人均年純收入不可觀,收入水平整體偏低,且務工的經濟來源比例較大,依靠自身農業的發展的農業經濟較小,給農民帶來的收入少,能自給自足,但沒有剩余的收入,農民自己的儲存較少。
2.3 人力資源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以安居區為例
此次調查對象主要是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西眉鎮、馬家鄉、磨溪鎮以及大安鄉四個鄉鎮的農民。為了更好地細分目標群體,訪問對象分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農民。本次調查總共發出問卷500份,其中收回有效力的488份,有效回收率高達97.6%。調查發現農村男女比例失衡,各大鄉村女性人口均多于男性人口,且中青年勞動人員較少,老人與小孩居多,勞動人員缺乏嚴重阻礙了農村快速發展。
2.3.1 人力資源的基本情況
(1)文化程度
問卷結果顯示,安居區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整體偏低,大專及以上文化的人才認為農村沒有發展前景,不愿意留在農村,而且存在這種思想的農民大有人在,所以農民都仰慕大城市,盼望可以向這些地方發展。在職業方面,大部分男性農民選擇了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女性村民務農和務工的人數均衡參半。絕大多數農民是沒有手藝和技能的,在外務工只能做力氣活,換句話說就是,廉價的勞動力。安居區的農民收入也不高,家庭人均年收入大部分在2000-5000元和5000-8000元兩個范圍之間,務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2.3.2 制約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的主要因素
根據調研發現,農民認為制約農村人力資源向前推動之關鍵因素有四個,即政府工作的落實程度、農民自身的思想、國家的資金投入、農民受教育水平。其中農民最想的是政府能夠投入更多的資金來打造農村,發展農村,希望政府加強對農村的重視與管理。
2.3.3 吸引農民工返鄉的因素
根據調研分析,吸引農民工返鄉的因素主要是基礎設施的修建、休閑農莊的建設、種植業的發展、農村的收入水平。農民工外出發展,大部分是因為農村基礎建設弱,收入水平低,如果健全農村基礎建設,提高農村收入水平,相信很多的農民工會選擇返鄉發展。
2.3.4 人力資源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農村男女比例失衡,中青年勞動人員流失率較大,留在農村務農的人員較少,農民因缺乏手藝和技能,只能靠自己的力氣掙微薄的利潤,換句話說就是廉價的勞動力。而且政府對于技術上給予他們的培訓機會較少,他們整體素質偏低,導致政府對農村資金、技術方面投入因缺少人管理運行,最終會成為空談,更不論農村經濟的發展了。目前農村人力資源流失嚴重,導致這里本身發展內動力不足,當地經濟推動速度緩慢,人力資源制約了其經濟向前推動,所以人員流失是農村急需解決之首要問題,推動農村經濟必須先開發這里的人力資源。
3 農村人力資源增量的影響因素
3.1 政府工作的落實程度
3.1.1 農村的基礎設施
(1)農村道路交通的建設。農村若要實現對外開放,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道路交通問題。政府對農村道路的建設給予支持,但是落實情況不好,一些農村的道路還是泥土路,未實現農村交通網,外出乘車極其不便,而修建有水泥路的農村又因為道路路面狹窄,承載量低,使得現代化大型機械無法通過,現代技術不能在農村推廣,導致這里整體發展緩慢。
(2)水、電、通信網絡的建設。水、電、通訊網絡是現代人們生活必需的物質之一,是獲取現代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國大量農村還處于自主挖井的用水狀態,農民生活用水質量低,而自來水網絡在農村得不到農民的支持,建設落實困難;農村的電力建設不方便,電桿、電線無法進行大規模建設,遇雷雨天氣容易斷電;通信網絡在農村的覆蓋面不足,有些偏遠的地方沒有信號,無法接收信息,在我國向以信息為支撐的信息化經濟時代發展過程中,農村水、電、通信網絡不完善降低了農業人員獲得經濟以及社會信息的途徑,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1.2 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及管理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對農村建設以及發展越來越重視,然而目前農村人力資源具體情況阻礙著這里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的不健全,讓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多,而且農民從事的都是些簡單的農產品生產工作,人力資源總體質量得不到提升,導致農村轉型不能獲得落實。農村基層管理人員身為直接管理人員,他們在農村經濟構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如今國內領導管理呈現出倒三角形,具有頭重腳輕之勢,基層管理執行能力低,基層干部素質較低,管理不到位,農村人力資源尤其是剩余勞動人員未獲得合理有效挖掘及指引,導致了對這方面開發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大量閑置并浪費,無法為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價值。因此,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及開發不合理,造成了農村勞動人員素質不高,阻礙了農村經濟不斷向前推進。
3.1.3 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培訓
在科學飛速發展的年代,沒有手藝和技能的人特別容易被社會淘汰。農村大部分農民是沒有手藝和技能的,農民在農村務農時還用的是原始農業時代的生產工具,而政府對農村的認識不到位,在技術方面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沒有推廣新時代科學農業技術,沒有給予農民農業技術的培訓,使得農村生產力與農民的技術得不到提高,經濟發展滯后。
3.2 農民自身的思想
農民在思想上還存在著農村貧困落后的想法,他們認為農村沒有發展前途,在城市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賺取更多的錢財。近幾年城鎮化的建設發展對農民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農民工,他們認為只有向城市靠齊,才能增加經濟收入。在農村,稍微有點文化的農民都去了城市謀求生計,滯留在農村的都是文化水平較低、文化意識薄弱的群體,造成農村人才外流,經濟發展內在動力不足。而且農民認為農村的教育發展落后,師資力量匱乏,想要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獲得更豐富的師資力量,就要把兒女送入城市學校,導致隨著外出農民工進城中小學生人數龐大。通過2016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發現,2015年伴隨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兒女總計1367.10萬人。在城市享受了便捷的農村子女,更加希望留在城市,而不是回農村盡自己的力量,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致使農村人力資源數量急劇下降。
3.3 國家的資金投入
農村貧困狀況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但國家對農村的幫扶卻不到位,大量資金投入扶貧政策,卻由于政府對農村貧困狀況不清楚,目標性不具體,扶貧資金以及項目指向不清晰,導致扶貧資金“天女散花”,落實不到每村、每戶、每人,資金浪費,導致扶貧效果不理想,“扶貧先扶人”的觀點得不到落實。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借助外來人才的推廣和幫助,很難從內部改善農村經濟現狀,盡管近幾年國家對農村的扶持使農民收入增長,生活水平提高,但與城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3.4 農民受教育水平
在義務教育普及的今天,農民的思想正在逐漸變化,但由于農村教學資源的限制,教學條件的艱苦簡陋,許多優秀教師不愿到農村工作,導致農村的師資配備嚴重不足,農民對文化知識的認識程度偏低。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相關信息表明,農村人員接受教育狀況比以前有了一定改善,但比起城市來說,依舊有很大的差距,隨著農民工的進城活動,農村大量中小學生涌入城市,留在農村發展的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偏低,為農村的發展帶動力不足。
4 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狀況的對策
后脫貧時代即將來臨,如何保持精準扶貧的成果避免返貧、保持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這一問題中農村人力資源的增量及合理配置顯得尤為重要。
4.1 政府落實對農村的建設
4.1.1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
科學制定農村建設規劃,加快農村用水建設,讓自來水網絡落實到每家每戶,保證農民用水安全,強化農村道路建設,爭取基本實現農村水泥路通向自己家門口,然后廣泛實現水泥路遍布農村,逐漸形成城市和鄉村來往的便捷客運通道。通過沼氣、秸稈、水風以及太陽能這些可以再生資源,建設新型能源技術,形成清潔、經濟型農村能源體系。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改進并完善農村人們居住的條件。促進農村通信構建,擴大供電網絡的覆蓋率,盡最大程度發揮信息化給農民服務這一功效。在現代這個通過信息作為支撐的信息經濟時期,水、電、通信互聯網絡不斷完善必將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取得經濟以及社會這些信息之途徑,有益于農村經濟不斷向前推進。不斷發展農村的基礎設施,為農村打造一個干凈舒適的環境,能夠吸引人的眼球,增加人們對農村的關注度,進而為農村增加人才。
4.1.2 政府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目前,農村依舊處于貧困狀態,甚至一些地方還有挨餓受凍現象,國家所提出扶貧開發政策對農村生活水平和經濟有很大影響。在扶貧過程中,人力資源有很大的作用,政府扶貧的重點應該是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挖掘農村人力資源,讓農民學會新技術、新本領,發揮剩余勞動力價值,讓農村勞動力自我發展,只有農村自身強大了,農村經濟才會跟著發展起來。在管理方面,政府要積極主動,農村的基層管理者要執行好自己的職能,管理好農村人力資源,發揮其作用,提高其利用率,防止造成人力資源閑置及浪費,讓人力資源為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價值。
4.1.3 政府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培訓
目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體制不健全,剩余勞動力較多,而且農村居民缺乏技術,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現狀也沒有實質性的措施,導致了農村人才向外流失,農村人才短缺,所以政府要在農村建設有用人才,通過對農村本身人員進行培育,把著重培養點轉向專業大戶、家庭型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這些新型經營主體里那些領頭者、骨干農業人員,讓農村人力資源豐富起來。還可以在當地舉行示范班,邀請專業人士來授課、參觀視察、經驗溝通這些形式,發展農村,為這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實際有用人才,農民自身擁有技術和手藝,讓農村地區人才多起來,實現自我富裕。
4.2 轉變農民自身思想
盡管農民是一個相對弱勢人群,然而一旦改變他們的觀念,就會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主力軍,對廣大農民進行科學文化教育,讓農民接受新觀點、新思維,引導并改造農民,使其生產以及生活模式向現代化轉型。根據我國農村和農民自身特點,將農民培育成為現代經濟人、文化人,全方面推動他們觀念不斷提高。
4.3 合理安排政府投入的資金
扶貧政策對農村有很大的幫助,政府在扶貧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幫助農村發展經濟,維護農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的新農合制度,養老保險等就是政府資金合理運用的表現,農民購買新農合的醫療費用可以報銷的比例大,自費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錢財,惠民、利民讓農村人民容易接受,農村的養老保險,保費政府出1/3,村里出1/3,自己出1/3入的資金在醫療、養老保險上給予了農民補助,讓農民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惠,讓政府投入的資金能夠利民、惠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吸引農民工返鄉發家致富。
4.4 加強農村人力資源教育
人才是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社會不斷向前之首要資源,要把農村建立好,就需要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規劃,構建并改革培養機制,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然而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師資力量匱乏,農村整體素質偏低,要想改變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需要從農民接受教育水平入手,而使這一目標得到提升,就必須注重農村教育發展,徹底打破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這種局面,不斷優化和整合城鄉教育資源,增強其利用率,盡快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從而增強農民整體質量,最終培養出高素質農村人才。
4.5 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
4.5.1 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農業
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著農業,而傳統農業對農村經濟帶動力不足,這就需要向現代農業轉變,而規模農業就是必經之路。如今,國家給予農村很多政策方面補貼,比如土地流轉、貸款、購農機、種糧、農資綜合這些補貼等,在農村各項利于農民的政策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可以吸引投資者投資,提高農民就業機會,吸引他們返鄉工作,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如安居“524”紅苕有機核心示范園,蓬溪縣的“溪之鵝”原生態鵝產業,船山區可士可柑橘產業基地等,都是規模化農業發展現狀,特色產業還能夠吸引外地游客前去購買,大大提高農民收入。
4.5.2 建設休閑農莊
農村優美的自然風貌能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民生、關注旅游,人們追求精神文明,向各地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那么利用農村的地勢和風景建設休閑農村一定可以為農村經濟帶來好處。畢竟休閑農莊是集生產、加工、經營、旅游、親身體驗、文娛、吃住、購物這些功能為一體的休閑農業旅游綜合體,容易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在農村修建農莊可以促進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吸引農民返鄉工作,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4.6 多方聚集綜合性人才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要想國家整體經濟邁向更高水平,建設農村尤為重要,但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阻礙了其經濟不斷向前推進。要建設農村就必須增加農村人才,將人才聚集農村,從內部和外部一起帶動農村發展。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支持農民工、畢業生以及退伍官兵這些返鄉創業觀點,利用大眾創業、創新使各大鄉鎮各行各樣興旺發達,能夠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打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城鎮化建設協同發展新格局。比如社會公益組織“黑土麥田”就是人才培養與精準扶貧的公益性組織,每年選拔、培訓、資助、支持一批國內外優秀畢業生到國家的貧困縣鄉村開展產業扶貧和社會服務,讓中國優秀青年為農村脫貧和發展做貢獻。
5 結語
本文運用資料分析法、問卷法、訪談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種形式,對農村人力資源及其現狀展開簡要論述,通過問卷調查所獲數據對農村現狀展開剖析,找出農村人力資源增量影響因素,同時以農村人力資源面臨的諸多不足作為出發點,提出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狀況措施。農村人力資源的增量只有在高素質、高水平人力資源上做文章,如引進高素質、有技能的人才,農村經濟才能可持續發展,農民才能增加收入,實現全面脫貧和全面小康。
[參考文獻]
[1] 劉臻.精準扶貧機制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以濮陽市為例[D].鄭州大學,2016.
[2] 沈鴻,黃德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對象與目標[J].安徽農業科學,2012(05).
[3] 朱穎.烏魯木齊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4.
[4]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5] 蔡學文.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與改善途徑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07).
[6] 徐麗君.淺析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J].知識經濟,2011(18).
[7] 遼寧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8] 連蕾.農村經濟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5(02).
[9] 東衍.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訪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司長曾一春[J].農民科技培訓,2013(06).
[10] 志明.經濟新常態下推進中國大眾創業的財政政策支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