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藝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實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推動力,文章通過分析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要性及其內涵,最后提出了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策略。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入新時代是黨和國家做出的科學判斷,在這份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7年12月29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在這樣的新時代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呈現出新的特點,農業發展也面臨新的機遇,因此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1 構建新型經營體系的必要性
1.1 傳統農業經營體系的不足
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存在弊端:第一,小規模化生產種植成本一直偏高,化肥和農藥等農用物質投入高,不利于土地產生規模效益;第二,零星分散的土地不利于實現農業機械化;第三,不方便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相較于市場經常出現滯后。
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造成農戶利益受損,處于價值鏈條的最低端;第二,流通層級太多造成農產品中途損耗嚴重;第三,不利于農產品的大規模銷售;第四,造成農戶議價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
農業社會化服務,正是當前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瓶頸和短板。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缺乏指導和服務。比較優勢理論證明,分工生產是最有效率的。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還不夠健全,制約了農業專業化、分工化、組織化、集約化,不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1.2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農產品相對短缺并存,低端產品充斥市場和中高端產品供應不足并存,國內農產品價格甚至高于國外農產品到岸價,農產品長期大量滯銷,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業生產小規模分散化。上述諸多問題,矛盾在供給側,如果不實行農業供給側改革,我國農產品競爭力就無法提高,就不能順利實現農業現代化,進而影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骨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當務之急,合理地發揮其作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動脈就可打通,即可實現調優種植結構、提高供給效率、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等目標。
2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內涵
2.1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概念界定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一概念應當包括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新型農業營銷主體以及它們三者之間互利共贏的統一的合作關系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系統。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三個主體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種依據其功能劃分的主體,發揮這三個主體之功能的可以是同一個公司、企業或者其他農業合作社。這三個主體之間是統一的,三者組成一個關聯緊密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統一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了鄉村振興這同一個目標,而各司其職、精誠合作、互利共贏。
2.2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內容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當包括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新型農業營銷主體以及它們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
(1)主體方面:新型的農業生產主體應當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或公司等新型的規模戶經營種植的組織和機構。這些主體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種植,降低了農業成本,創造了規模效益,推動了農產品競爭力的提高。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應當為農業提供社會化服務,發展代耕代種、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土地托管、農機合作社等,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一整套服務。新型農業營銷主體應當包括二者,首先是用現代化市場營銷理念進行農產品銷售的組織;其次是用現代化農產品物流公司或系統流通農產品的企業,能做到盡量縮短農產品的和市場之間的流通環節,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減少了農產品在多級流通中的損耗的主體。
(2)聯系方面:生產主體負責農產品的生產,把小規模的農戶組織起來,大規模生產;營銷主體負責產品的市場化銷售和流通;服務主體服務于農產品生產主體和農產品營銷主體,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指導和服務。三者緊密配合,互利共贏。
3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策略
3.1 又快又好進行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
農村土地流轉是打造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必由之路。第一,應完善土地確權登記,明晰產權,做好農村土地流轉的準備工作;第二,要制定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約束和規范土地流轉行為,保護農戶和流入方的權益;第三,要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如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對土地進行評估,為農戶和流入方服務;第四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降低農民對土地保障功能的偏好。
3.2 加快分工和組織化進程,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
要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新產業,打造新業態,如成立農機合作社服務于新型農業生產主體,這樣他們就有了穩定的服務作業面積,效益得到了保障;發展土地托管公司,實現土地的大規模生產作業,提高土地種植效率;推廣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專業分工的農業生產格局。
3.3 借鑒國內成功經驗,采用操作性強的營銷模式
可以借鑒使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和企業直接聯系和談判,負責接收訂單、制定生產計劃和產品標準,組織農戶有計劃、有組織、標準化地生產農產品,實現社會化大生產。要發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完善農產品流通運輸過程的標準化制定工作,使流通的各個環節處于標準化的低溫環境中,減少農產品損耗。要縮短流通環節,增加農戶的收益。
3.4 暢通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互利共贏
必須使農業經營體系內各主體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要捋順個主體之間的關系(見圖1),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規模化生產、分工集約式服務和市場化營銷,最大限度地激活農業活力。首先必須明確各個主體的職責,在分工前提下做好合作。要充分認識市場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和土地流轉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其在充分認識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生產切合市場需要的農產品;新型農業營銷主體也是在市場規律指導下,采用最市場化的營銷模式和現代物流體系加快農產品高效流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到充分認清市場所需的服務,為以上二者提供相關的服務產品,加強與他們二者的配合。
4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呈現出新特點,要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對新變化新形勢,用新發展理念指導我國農業發展。本研究通過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要性進行分析,闡述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概念和內容,提出了又快又好地進行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加快分工和組織化進程,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借鑒國內成功經驗,采用操作性強的營銷模式;暢通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互利共贏等策略來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最后,希望這篇研究能為我國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盡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陳錫文.農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J].農經,2016(05).
[2] 傅晉華.科技創新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國情國力,2016(08).
[3] 李勝,王玲.推進江蘇省設施農業供給側改革路徑探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6(11).
[4] 張興無.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J].農村經營管理,2017(01).
[5] 周镕基,皮修平.供給側視角下農業悖論的成因及其對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01).
[6] 曾福生.降低成本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頭戲”[J].農村工作通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