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萍
[摘 要]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期,人口成為了一個關鍵因素,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此,客觀公正地評判計劃生育人口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將不僅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關系到國家的命運。本文針對計劃生育的歷史背景及歷史作用做了詳細研究,并對計劃生育政策對經濟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分別進行了分析,指出了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計劃生育政策;經濟;生育率;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F124.1 [文獻標識碼]A
1 計劃生育的歷史背景及歷史作用
1.1 計劃生育的歷史背景
據統計,全國總人口在1970年已經超過8億。黨中央對人口增長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我國人口增長的速度過快,致使人們在很多方面都遇到了困難,如:吃飯、交通、穿衣、住房、衛生、教育、就業等,如果在短期內國家想要改變落后的經濟面貌也是面臨很多困難的;另一方面,當時總人口中有65%是30歲以下的人,之后有大量人口都相繼進入到婚育期,對每對夫婦都要進行生育數量上的嚴格控制。我國政府于20世紀70年代初推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并于1978年使其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政策的主要內容為: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對人口增長實行有計劃地控制。
1.2 計劃生育的歷史作用
城鄉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對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大力的推行,并且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2.1 人口增長的速度得到控制,也降低了我國當前的生育率,在這一新形勢下,我國邁入了緩慢的人口增長階段。
1.2.2 實行計劃生育,帶動了勞動就業,減少了每年進入勞動的適齡人口。
1.2.3 國家積累資金的速度加快。在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國家也減少了花費在大量新增人口上的消費,快速累積了資金。
1.2.4 實行計劃生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口質量。計劃生育能有效控制出生率,這樣就能減少人口所需成本,可將這些資金積累下來,將其投入到教育事業上,實現教育事業大發展,從而也能有更多的人獲得良好的教育,使全民族的人口質量都能得到提高。
1.2.5 資源配置在實行計劃生育的基礎上也得到了優化,也提高了人均資源水平,人地矛盾得以緩解,也增加了人均所占有的耕地面積,耕地面積加大也就意味著糧食的人均占有量隨之提高。
2 計劃生育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2.1 計劃生育政策對經濟的正面影響
在計劃生育政策被推行使用后,雖然人口規模沒有減小,但是其成效在改革開放后已經呈現出來,尤其體現在經濟方面,實現了經濟增長。改革開放政策能促進經濟增長,也離不開人口緩慢增長這一原因。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2.1.1 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出現了低出生率的情況,由此也使我國不斷增長的人口總數得到了相應控制,國內生產總值在不斷增長,在此基礎上,也會大幅度提升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是個必然趨勢。
2.1.2 人口出生率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有所下降,家庭出生人口減少,就能減少家庭用于下一代的成本,可將這部分成本用于家庭其他方面的支出,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總而言之,家庭消費水平提高必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帶動經濟發展。
2.2 計劃生育政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任何一項政策的實施都有兩面性,計劃生育政策也不例外,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其他的方面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2.2.1 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后開始加快,給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為了能更好地控制生育數量,我國還實行了“一孩”以及“一孩半”政策,該政策的實施使少兒人口比例逐漸減少,并且能幫助我國保持低生育率。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加深,這一現象是必須要重視起來的,因為對傳統家庭來說,老齡化問題給以往的養老模式提出了新挑戰——“兩個孩子”至少有“四個老人”需要養活,甚至比這還要多,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孩子今后將要承擔很大責任,生活負擔極重。此外,在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下,出生性別比已經與波動的正常范圍出現了嚴重的偏離情況。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年齡結構,該問題的重點是日益加重的社會老齡化;二是性別結構,該問題的重點是持續較高的出生性別比。從經濟角度來分析,不管是上升的性別比問題還是社會老齡化現象,都給我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
2.2.2 勞動人口的減少。我國自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后,短時期內人口就迅速實現了從“高生育率、低死亡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轉型。對我國人口數量進行了有效控制,同時也使經濟增長成果得以保留。
人口出生率雖然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已經得到了控制,但隨之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即:適齡勞動人口的增加速度放慢了,由此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在日益增多。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勞動力需求,因勞動年齡人口在逐漸降低凈增長量,但是對非農產業工人的數量需求卻在不斷地增加,那么中國勞動力市場供需就將有一個非常大的缺口出現。并且就業人口凈增長量要超出勞動力的需求量,兩者間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農業部門在生產率提高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地釋放出多余的勞動力,但仍不時地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3 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基本思路
3.1 放寬生育政策,最終達到“二孩加間隔”的政策
生育政策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放的過開會使生育行為出現很大的波動。基于此,該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實行“二孩加間隔”的政策,并不斷地推進,對于生育控制有重要意義。事實上,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在一些省市實行了“二孩子加間隔”即“晚、稀、少”政策試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2 其他相應的公共政策應不斷完善
推進二胎生育政策前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對人力資本培訓的投資必須要加大力度,也要加大資金投入到醫療衛生教育事業上。鼓勵多生孩子并不是允許生育二胎的主要目的,其根本目的是適度增加人口的同時也能加快老齡化延緩進程,但僅靠這一個辦法并不足以解決老齡化問題,因為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時代。基于這一背景,就要完善社會政策及制度。首先,城鄉二元制壁壘必須要被打破,并放開戶籍制度,使城鄉居民實現平等生育的權利;其次,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兩個孩子要贍養四個老人,所以為了能釋放出孩子贍養老人的壓力,就有必要完善養老保障體系,讓老人在晚年有保障,毫無后顧之憂,最為有效的對策就是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完善,并且將其廣泛覆蓋。主要包括:實現城鄉居民生育的平等權以及安心養育孩子的權利;應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實現由社會養老為基礎轉變為家庭養老為補充,其他養老方式并存的多層次養老體系;完善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數。
3.3 允許人們生育“二胎”
政府應該對僅生育一胎的家庭進行恰當的補償,包括:教育、醫療等方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生育權利”市場,要讓那些生育更多子女的家庭長期給予獨生子女家庭一些實質上的補償。站在國家角度來看,這一做法既對新增人口總量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也減少了國家花費在計劃生育政策上的成本,社會矛盾得到根本緩解。另外,也將“以人為本”的精神充分體現出來,顯示出人有選擇的權利,并要給予他們尊重。所以,我國必須要建立一個生育孩子數量權利流轉的市場,盡可能地平衡好獨生子女家庭與多子女家庭兩者之間的利益。
3.4 性別比持續上升問題需要政府妥善處理
總的來說,性別結構失衡與“男孩偏好”有直接關系,為何會長期存在這一現象呢?基于經濟學的層面分析發現,在收益方面,“生男”的收益要比“生女”高很多。除此之外,另一個角度來看,長期以來女性教育程度與實際生產力發展步伐不一致,致使女性很難將自身潛在的生產力充分發揮出來。從這兩方面可以發現,生產力收入方面,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女性因其收入較低,必然會大幅度降低家庭“生女”所得的收益。所以,要促使性別結構回歸常態,一條必經之路就是從多方面提高女性的生產力回報,加大受教育程度,使家庭“生女”收益從根本上得到增加。
綜上所述,計劃生育政策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應該調整好思路,全面分析其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范春華.論計劃生育政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J].財經界,2015(09).
[2] 王琴.淺析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J].經營管理者,2014(03).
[3] 張慶偉.試論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成果、問題及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5(08).
[4] 孫麗英.基于人口學理論的中國二胎政策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