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迪
[摘 要]證據裁判原則,也稱為證據裁判主義,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對于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假設沒有證據,那就一定不得認定事實。如果沒有證據裁判原則,就很難形成合理的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關鍵詞]證據裁判原則;訴訟理論;自由心證
[中圖分類號]D915.3 [文獻標識碼]A
在世界證據制度發展史之中,最古老的一種就是神示證據制度,也就是把宣誓、水火、打卦、搖簽、晴雨等 “神的意識”之啟示來推測相關事件的真相。目前看來,這些“制度”的方式太過殘暴,理由太過牽強,更有甚者將人扔入江河中、讓人從滾開的熱水中撈出物品,審判方式非常殘忍,非常冷漠地對待人的基本人權,也可以當做一種“酷刑”。而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思想的提高,古老的證據制度在人權和真假方面都受到人民群眾的質疑。因為人們想要找到更好的審判方式,在保護當事人的基本權益的過程中,能夠更為有效,更為精準地把握事實的真相,簡單地說,新的方法就是用收集物證、展示書證和尋找人證等手段來更直觀,更深入地表述案件地真實情況,所以慢慢地出現了證據裁判原則。這是對刑事裁判工作的要求,也是對神示證據制度的質疑,精準性、道理性、辯證性等許多的長處,讓證據裁判原則越來越受到尊重和首肯,如今已經變成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接受的一項刑事訴訟原則。
1 現代證據裁判原則基本含義
在訴訟的過程中,對于案件事實之認定必須依賴證據的原則,就是現代證據裁判原則。以下就是該原則的兩個含義:第一,必須依據證據方能認定刑事或民事訴訟中的事實,證據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二,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無法確定事實真相,也就無從提出原則的使用和案件的真實。應依據證據認定訴訟中的事實,即是對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理解。
迄今為止,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相關規定中,“沒有證據”還有很多種情況。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地區,“無證據”,是無證據而主觀臆斷的犯罪具體情況或執法司法人員猜測出的結果當成唯一裁判緣由的情況,還含有裁判理由沒有注明或存在直觀的證據、證據與認定的事實相悖、判決書里的相關證據經不起推敲。這些問題說明了,程序法治的要求證據不能缺少幾個要素,比如程序和形式的錯誤使用,以及證據本身的不確定性。不過,程序上的問題以程序法中明確說明的相應的規定作為前提。
2 證據裁判原則下的“事實”
如前面所說,根據證據的原則,我們稱之為證據判斷原則。因此,證據裁判的對象必須是切實可行的,必須明確“事實”的相關問題,這是證據判斷原則理論的基礎,也是在具體實施中的必要依據。某國法律研究者根據事實與證明之間的關系闡述了這樣的觀點:“訴訟法有三種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問題。一是必須證明、二是不需要證明、三禁止證明。”而在這里一定要區別的是,需要證實的問題有一定的針對性,不用去討論的相對來說沒有針對性,而禁止證明的就是規定中明確指出的另類案件。這樣劃分很準確,有助于我們認定事件的基本屬性,而且對我們研究案件也有很大的幫助。而作為證據裁判原則下的事實,我們通常都把它理解為兩方面:第一點,在訴訟中成為適用法律的前提的事實是裁判的基礎,如果審判中出現的問題的處理并沒有幫助,就根本不用對認這種事實。相應地,在訴訟中顯然是必需的,必要的和希望成為證據裁判的對象。第二點,需要有相關的證據能夠證明,當它被用來作為基于案件事實的判斷,需要在行動上達到目標識別,而不是成為證據裁判原則下的事實。也就是說,在現代刑事訴訟中不能使用證據原則的對象,裁判的證據不能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確定事實。也就是說,證據判斷的原則也有不能應用的時間。就像在訴訟過程中,許多案件適用的推定,或在許多案件中的司法解釋是沒有證據確定的應用程序的事實。這很完美地體現了證據裁判原則的優越性。如果是屬于管理或大家公認的事實,成為證據裁判的非正確對象,也屬于證據裁判原則下所用到的證據。
3 證據裁判原則下的“證據”
上面提到的案件,證據的審判根據證據裁判原則的要求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適用的原則上,也不能缺乏證據。從證據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唯一的一個。歐洲和美國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實施方法說、兩種概念說、經管說、非常程序說等。亞洲學者也有事實說、反映說、結合說、信息說等很多觀點。不過,即使證據的本質千變萬化,但只要參與到訴訟當中,就必須滿足相應的要求。這是東西方學者對于證據本質的統一理解。而在法學理論的問題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討論。許多觀點是憑借西方英美等國的相關理論,這些觀點都說明了訴訟中的證據必須滿足相關性和可采性這兩個基本要求。在此理論中,很多人高屋建瓴的闡述,控辯雙方的質證是證據裁判原則下的必然要求。當然,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但從證據裁判原則的方面來理解,所謂的“裁判”就單純地指認定事實或者說適用法律,根據這個信息, “裁判”的概念貫穿于刑事訴訟中的每一個階段,但相對的,裁判中所需要的主體、內容、方式和具體的程序并不一致。審判在裁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卻不是所有的審判都是裁判。證據裁判原則更需要在刑事訴訟很多地方進行的各類裁判對證據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不一樣的階段進行的“裁判”的很多性質也不可同日而語,就因為這樣,裁判所依據的“證據”也像花園中的花朵,五光十色,不一而足,從另一個角度看,審判第一階段的證據與最終的證據根本不一樣,甚至毫無聯系。對此,我們更應該研究用作定案的證據所期望達到的目的,并且去考察審前階段的證據應該做到的幾個必地點。這個觀點表達了在審判階段之中的定案根據應該擁有的相關資格,與此同時也說明了訴訟證據應當達到的要求。在這里,審判階段與問題相關的是證據裁判。這里的證據裁判的概念是一種實施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證據裁判應該占有所有的范圍。許多中外法學家的裁決的證據應具備的條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依據一些特殊性質的審判前階段是不一樣的。
還應該強調的是,證據的關聯性是證據與案件事實里邊存在諸多聯系,這是證據本身的基本性質,是非常理性化的問題,所以在訴訟過程中,都有條件要求主體加以判定并依據此信息作出正確處理,不僅應用在訴訟過程中,同樣應用于審前階段。所以,證據有還是沒有關聯性,審前階段與定案階段是非常一致的。相對來說,當事人相互的辯論也不能作為審前階段能夠得到證據的重點要求。因為在案件得出確切理論前需要進行保密,所以證據向大眾展示不是必要的。由于審前階段不需要可采性,所以不必對其實施具體的操作。
針對要證事實需要應用到,本原則在民事訴訟制度和刑事訴訟制度中并不相同。在刑事訴訟中要慎重考慮刑罰的適用,且對于指證當事人或嫌疑人的相關內容存在不需要明確的可能性,相反證明當事人或嫌疑人的必要組成條件卻必須有相關證據來證明。在民事證明中存在很多推定,多數內容往往因存在其他證明方法也就顯得不那么重要。
4 結語
目前,在我國立法、執法以及司法的過程中,證據裁判原則越來越呈現出它的必要性,但是,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很多制度依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缺陷,比較其他法律較為成熟的國家,依然有許多差距,比如很多司法人員基本素質不高,平均能力差,在許多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過于簡單粗暴,在許多案件事實的確定中過于魯莽草率,難以達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但如果能在可選擇的情況下,更加明確的地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在制度的規定上嚴格證據的審查方式, 達到“證據確鑿”和“沒有爭議”的目的,通過合法證據證明案件的事實,與此同時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司法執法人員的知識培養和素質提升,就能成為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有力的司法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榕.證據法[M].第二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 【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美】黃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 馬克昌.百罪通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 【美】胡薩克.刑法哲學[M].姜敏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5] 劉秀.商業秘密的刑事保護[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6] 周叔厚.證據學原理[M].臺灣三民出版社1995.
[7] 卞建林.證據法學[M].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
[8] 陳浩然.證據學的原理[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