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建斌
[摘 要]管理理論出現至今已逾百年,但學術界對“管理”的定義尚無統一認識。本文從“管理”的中文釋義和學術含義兩大視角出發,對中外學者的思想觀點進行了梳理,提煉出“管理”六大層面的內涵,最終賦予其較為全面的定義。
[關鍵詞]組織;職能;目標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1 “管理”的中文釋義
1.1 “管”“理”的字音
從字音上看,“管”同“關”,意為關押,可引申為威嚴;“理”同“禮”,意為禮敬,可引申為恩惠,故管理應做到恩威并施(任晶,2012)。
1.2 “管”“理”的字形
從字形上看,“管”上為“竹”下為“官”,好似官員舉起竹棍打犯人,含“懲罰”之意;“理”左半部分是“王”,右半部分是“田土”,好似君主擁有著大量土地,含“賞賜”之意,故管理應做到賞罰分明(任晶,2012)。葉國燦和何曉媛(2012)解釋道,“管”拆開是“竹”+“官”=文官,即通過文化來統治,含“管制”之意;“理”拆開是土地之王,含“條理”之意。因此管理就是通過文化來達到條理化。
1.3 “管”“理”的字義
《漢語大詞典》解釋道,“管”作為名詞是“樂器”之義,作為動詞是“管束”之義,引申含義是利用一定規則約束和控制以達到良好結果;“理”作為名詞是“紋路”之義,作為動詞是“治玉”之義,引申含義是依照事物的內在性質得到良好結果。任晶(2012)指出,“管”在古代有“鑰匙”的含義,引申為管轄、管制之義,象征著權力;“理”在古代是雕琢玉器、整治土地、治療疾病,引申有疏通、引導之義。楊志勇(2010)通過分析“管”和“理”的異(“管”強調“壓”和“推”,“理”強調“拉”和“引”)同(都表達了對美好結果的追求)之處,給出“管理”的含義——按照一定規則、遵照事物的內在屬性,推動和引導事物朝著某一目標前進,以達到好的效果。張俊偉(2013)認為,“管”既有疏通引導之意,又有限制規避之意,而“理”即合理,“管理”就是合理地疏與堵的思維與行為。
1.4 “管”“理”的關系
“管”是手段、“理”是目的,“管而不理”是命令和強迫,“理而不管”是盲目和放任(潘連柏,2013)。“管”的著力點在于改變人,改變人的態度,改變人的能力;“理”的著力點在于改變事,改變流程,改變不合理的做法(宋新宇,2016)。“管”與“理”應有機結合(徐殿龍,2013)。
2 “管理”的學術涵含義
中外學者對“管理”的學術含義做出了諸多解釋,基本上是圍繞管理的主體、對象、約束條件、目的、本質、職能這六大要素進行表述的。
2.1 管理的主體
中外學者在界定管理定義時,關于管理主體的描述形成了以下幾種觀點:
(1)回避對管理主體的說明。如萊斯利·W.魯和勞埃德·L.拜厄斯(2013)認為管理是確定如何最好地使用一個組織的資源去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工作方式。鮑衛東(2009)認為管理是通過資源配置,建立起組織文化和組織技術平臺,以實現目標的過程。
(2)將管理的主體理解為組織。如劉秋華(2015)對管理的解釋是:組織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實現組織預定目標的過程。
(3)將管理的主體理解為個人或組織。如王關義等(2015)將管理描述為: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經濟的行動。
(4)認為狹義的管理主體指組織,而廣義的管理主體包括個人、群體、組織和國家(唐雄山和方軍,2015)。
2.2 管理的對象
管理是指導、激勵別人的方法與藝術(詹姆斯·穆尼,1970),是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實現組織使命的活動(彼得·德魯克,1952),是協調他人的活動過程(楊文士和張雁,1994)。上述學者都將管理的對象鎖定在“人”這一資源上,而忽視了其他資源。此后,中外學者在描述管理定義時,呈現出管理對象多樣化的特征,主流的觀點認為管理的對象包括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唐敬仙和滕德川,2013)。焦強和羅哲(2014)則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時間資源引入管理的對象之中,郭曉陽(2015)進一步指出人是各種資源的核心。
2.3 管理的約束條件
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的環境,從而使既定目標得以完成的過程(孔茨,1993)。這一定義揭示了有效的管理活動是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即管理受環境的約束。此后,中外學者在界定管理的定義時,強調管理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李東進和秦勇,2014;黃朝賓,2015)。諸位學者對“管理”的界定說明組織存在于一定的內外部環境之中,并受到環境的約束。
2.4 管理的目的
《企業管理大辭典》解釋道:管理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科學管理之父泰勒(1911)給“管理”下的定義是:“管理是確切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設法使他們用最好的方法去完成它。”也提及了管理目的。此后,中外學者關于管理定義的表述中幾乎都強調管理目的。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既定目標(托馬斯·貝特曼,2014),且須保證有效性(劉追和石冠峰,2013),有效性的標志是效率和效果(鄭軍,2013)。此外,趙旋和歐陽小珍(2009)對傳統的管理概念進行反思并提出挑戰,認為管理的目的不僅包括實現組織既定目標,也包括實現組織及成員可持續發展。
2.5 管理的本質
福萊特(1942)把管理描述為“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的藝術”,這一定義把管理的本質理解為藝術。西蒙(1960)從決策的角度認識管理的本質,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穆尼則認為管理就是領導。此后,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管理的本質是協調,認為管理是協調集體(唐納利,1982)、協調他人(楊文士和張雁,2009)、協調資源(周三多和陳傳明,2012)的過程。
2.6 管理的職能
第一個從管理職能角度給管理下定義的是法約爾,他認為管理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1916)。此后,國外學者對管理職能的劃分各有不同,見表2-1:
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爭論,學者對管理職能的認識已經基本統一,認為管理具有六項職能,即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
綜上所述,“管理”的定義包含以下六個層面:第一,管理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第二,管理的主體不僅包括組織,也包括個人、群體和國家;第三,管理的對象是以人為中心的一切可協調的資源,包括人、財、物、信息及時間;第四,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實現既定目標;第五,管理的本質是協調;第六,管理的執行是通過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職能活動實現的。一個完整的定義應盡可能全面地概括上述六個方面的內容,本文將“管理”的定義界定為: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通過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職能,協調人、財、物、信息、時間等資源,以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實現既定目標的動態協作過程。
[參考文獻]
[1] 萊斯利·W.魯,勞埃德·L.拜厄斯.管理學技能與應用(第13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托馬斯·貝特曼,斯科特·斯內爾.管理學(第1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 楊志勇.“管理”辨析[J].管理學報,2010(09).
[4] 聶法良.不同管理定義的分析與啟示[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