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波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直關注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做好對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意義重大。文章先對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表現予以簡述,之后分析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最后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夠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帶來支持。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從我國當前的教育模式來看,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陣地,其對于社會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不斷增多,一些高校學生存在的問題和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得以顯現,這讓高校教育的發展遇到了巨大阻礙。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其中的典型內容,如何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實現對學生在知識、技能、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科學教育,為了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探討。
1 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表現
1.1 情緒問題
良好的情緒是幫助學生實現進步和成才的重要支持。但從當前的高校學生情緒狀態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情緒問題,具體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1)抑郁。抑郁是目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主要類型,具體表現為學生情緒低落、心情壓力、沮喪、身體不適、精神萎靡等。這種情況的出現,讓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失去了自己的活力,并且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如不盡快加以心理干預,后果不堪設想。(2)失衡。失衡也是大學生比較典型的情緒問題。具體表現為情緒波動大、喜怒無常,尤其是對負面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弱。這種情況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還容易引起沖突,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的生活。
1.2 情感問題
情感問題也是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親情。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許多學生表現得不會與父母交流和溝通。有些學生雖然會經常與父母打電話,但很多時候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有些學生與父母的交流則僅限于要生活費方面。(2)友情。許多學生在步入大學后,與老朋友天各一方,對于高校中的新朋友缺乏信任,這使得很多學生在大學中缺少能夠推心置腹的好朋友,這也是導致他們情感缺失的重要原因。(3)愛情。大學學習生活中對于戀愛的不加干涉,讓渴望天空的鳥兒逃離了多年的“牢籠”。面對校園愛情,他們往往過度投入,這會導致一旦出現分手情況,就會讓學生出現較長的頹廢期,這使得大學生許多的時間被虛度。
1.3 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是當前高校學生存在的典型心理健康問題。在實際學習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幫助學生迅速地融入環境,這對于他們以后步入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從當前的大學生人際關系來看,他們至少存在著以下問題:(1)不適應。對于習慣了高中生活模式的學生來說,當他們進入到大學校園后,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水土不服”,尤其是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他們不知該如何與他人交流,性格內向的學生在此方面表現尤為突出。(2)缺自信。高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其能夠給予學生舞臺去充分地展示自己,但很多學生因為缺乏自信、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這讓他們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和交際的機會。(3)自我性。許多學生因為具有較強的自我性,而不愿意與人進行交往,這會導致他們缺乏人際交往經驗,進而無法形成應有的交際圈,最終出現了“形單影只”的局面。
2 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成因
2.1 個體因素
形成高效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個體因素最為突出,具體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其一,主觀因素。許多學生在進入到大學生活后,出現了自我定位不明確的情況,這會導致他們出現過于自我的情況。當過于自我的他們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往往會“很受傷”,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其二,生理因素。大學生處于青年初期,這一階段的他們較為容易出現過度自信或自大的情況,進而出現各種錯誤和問題。另外,學生的性格特點等也是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性格開朗的學生要比性格內向的學生心理健康程度更好。
2.2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對于學生來講,他的家庭環境是影響其教養、生活態度、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刨除先天因素不談,一個家庭氛圍良好的學生,其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必定表現良好。另外,學生之前所處的學習環境狀態,也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目前,我國初高中教育雖然強調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當然,高校環境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學更像是一個小社會,這使得其校園環境并不像初高中校園環境那么單純、純粹。當學生觀察和發現大學校園中一些負面問題時,他們會很自然地將自己封閉起來,以實現自我保護,這種錯誤的處事方式會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究其原因與當前大學校園環境不無關系。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一種將認知情緒和行為策略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其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自己的情緒行為,提升他們的情緒控制力。20歲左右年齡的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們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再加上社會經驗不足,這會很容易導致他們出現情緒失控。為此,我們必須要對他們進行情緒干預,讓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干預下,認識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錯誤,從而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情緒問題結癥所在。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通過改變認知來幫助學生減少甚至是消除他們即將或已經形成的情緒障礙,消除非理性信念帶給他們的負面情緒影響,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價值觀,提升他們的自我情緒調節和控制能力。
3.2 積極開展挫折教育
積極開展挫折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思維引導、行為干預等方式來實現挫折教育,并幫助他們在挫折中找到直面挫折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為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打下基礎。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面對挫折,改變學生面對挫折時所產生的挫敗感和自我否定,而是將挫折看作是自我成長和進步的必然經歷,以挫折來自我提升和勉勵。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析挫折,即找到挫折出現的原因,從而進行自我反思,找到挫折的出現與自我不足的聯系,幫助學生不斷地提高自己,以提升自己面對挫折的能力。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榜樣,以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和鼓舞學生直面挫折、戰勝挫折,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成長和進步,為他們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3.3 進行健康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教育是幫助學生構建健康心理人格的基礎方法。在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下,人們的個性不可避免地也會有所改變。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勝任未來生活中社會賦予他們的職責。在這一環節工作中,教師要通過實際教育來幫助學生養成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和健康心理,讓他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此基礎上,還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他們能夠成為有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熱愛生命的人。最后,要培養他們崇高的理想,構建起他們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讓他們能夠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社會的良好發展做出貢獻。
4 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對新時期高校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不僅是推動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現代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行為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客觀、充分、全面地了解學生形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的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并做好類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防范,以此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讓他們能夠在高校中獲得全面素質的發展,為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打下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新星.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2] 胡卓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3] 胡春陽.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5.
[4] 劉志濤.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及其引導[D].河北師范大學,2013.
[5] 張安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心理疏導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3.
[6] 李蔚然.基于突發事件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