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海賓 紀剛 崔錦波
[摘要]農村發展實踐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引導幫助貧困農戶脫貧,具有積極而又重要的現實意義。山區加快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既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山區農業規模效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山區精準扶貧;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1 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土地流轉不夠規范
土地流轉周期短、流轉的土地零星分散、土地流轉標準不統一、流轉合同不規范等,造成流出和流入雙方權益保障存在隱患。
1.2 發展資金投入不足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來源有限,資金鏈條短,資金實力弱,投入能力小。目前,雖然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解決融資困難,但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后期發展資金困難這一制約因素仍然明顯。
1.3 自身能力素質不高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體來講數量偏少、社員素質偏低、能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種類較多,但高水準規范運作,與社員建立利益共享機制的合作社少,產業鏈難以向產前、產中、產后各生產環節全程拓展,整體帶動和示范作用仍然不強。
1.4 扶持配套政策不夠
國家宏觀層面目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不明朗、不清晰,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經營管理、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尤其是目前基層農經隊伍由于體制機制因素,人數少且老齡化嚴重,人心不穩且職能邊緣化現象突出,遠遠不能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經業務服務的要求,影響其健康快速發展。
1.5 抗災和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
生產配套設施滯后,“靠天收”的狀況非常明顯,遇上天干雨澇、氣候變化、疫病襲擊等自然災害,直接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存。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出售農副產品仍靠傳統自發的方式進行交易,市場的變化、農產品的行情不穩定,市場交易平臺狹窄,難以抵擋市場風險,造成經營收益不穩定。
2 促進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建議
2.1 加大宣傳力度,正面引導其良性發展
通過新聞媒體、相關會議和技能培訓等渠道,積極宣傳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性質以及對于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助力精準脫貧的積極意義,形成共識和合力,共同支持發展。同時,注重政策引導,強化制度設計,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擴大規模,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拔苗助長”現象發生。
2.2 完善優惠政策,扶強壯大激勵發展
一是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尤其是對運行規范、前景良好、輻射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能力強的示范社加大資金扶持,原已建立實施的各級示范社以獎代補政策,要繼續規范完善且逐步加大資金額度;二是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明確用水、用電等方面的價格優惠政策,解決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三是納入財政支農項目扶持范圍,明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項目申報路徑,明確農經部門為項目牽頭單位,實現經管業務指導服務與項目針對性支持有效融合,增強發展后勁。
2.3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投入扶持發展
一是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探索以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合體,由龍頭企業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二是采取聯戶聯保、信用貸款、訂單質押、農作物預期收益質押、農民住房財產權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等多種形式,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員農戶貸款融資問題。三是引導產業基礎好、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信用記錄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搞好合作“對接”,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發展。四是依托財政部門的農業發展基金、國土資源部門的土地整理資金等,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搞好基本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機械購置等。五是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逐步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確保大災無大損,小災不受損。
2.4 構建服務體系,部門聯動支持發展
一是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平臺規范化建設,定期公布土地流轉信息與價格,暢通土地流轉渠道,促進有序規范流轉。二是整合部門職能。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專業技能培訓等方式,著重加大特色種養、高產栽培、機械耕作、病害防疫、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技能培訓和業務指導,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提高對市場風險的預測和防范能力。三是優化農村就業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改善人才結構,增強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支撐力度。
2.5 提高經營水平,提標升級轉型發展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確定主導發展方向,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走專業化、職業化、生態化發展之路。二是積極探索和創新發展模式。堅持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堅持適度規模、特色種植;堅持土地入股、股份經營。三是推行現代經營方式,堅持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營銷,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成品牌農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示范農業典范。
2.6 理順工作機制,加強指導規范發展
建議國家農業部和省政府從頂層設計明確基層農村經管工作隊伍建設政策與工作機制,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服務與業務監管方面,從法規政策層面賦予基層農村經管機構更加清晰的職能職責,并對重點貧困縣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業務指導經費給予傾斜支持。
[參考文獻]
[1] 姜小華,余冬橋.淺析我縣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14(13):108-109.
[2] 胡桂芳.發展家庭農場的思考和建議[J].農村工作通訊,2013(19):39-41.
[3] 錢凱.積極發展家庭農場的觀點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5(24):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