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晨
[摘要]互聯網可以說是20世紀以來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各傳統行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而互聯網所倡導的共享精神也在沖擊著傳統著作權的保護機制。如何在網絡環境中實現對著作權人利益的有效保護,已經成為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著作;權權利保護
[中圖分類號]G222.6 [文獻標識碼]A
網絡的普及使得著作權作品的傳播有了更多的途徑與形式,共享的概念使得越來越多的作品被上傳到網絡。一方面,網絡的普及為知識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捷,促進了作品的推廣。另一方面,隨著著作權作品的網絡化,傳統的保護機制已經不能夠使著作權人的利益得到全面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協調和維護好各方主體的利益,實現對網絡著作權的有效保護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概述
網絡著作權是由于大量的著作權作品上傳至網路而產生的,是網絡時代下傳統著作權的衍生物,網絡著作權是指網絡環境中著作權人對其創作的作品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大致將著作權分為人身性著作權和財產性著作權兩類。一類指精神性的權利,另一類指物質性的權利。人身性著作權和財產性著作權二者之間即相互聯系,又互相獨立。著作權人由于創作作品而享有著作權,包括人身性和財產性兩類。人身性著作權是著作權人的專屬權利,無特殊情況不能轉讓,而財產性著作權則可以被著作權人授權他人使用,也可以被轉讓。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著作權人轉讓的只是財產性權利,人身性權利始終歸其個人所有。網絡著作權是在傳統著作權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并非是完全獨立的兩個體系,雖然由于傳播路徑的改變,網絡著作權與傳統著作權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但是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
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時間性和專有性等特性,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而網絡著作權則由于利用互聯網平臺作為傳播媒介而使其特性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互聯網無國界與形式限制的特性使得網絡著作權突破了傳統地域上的限制,不再具有地域性的特性。網絡傳遞信息的便捷、快速、全面,以及數字產品本身就具有自我升級和更新的屬性,可以實現在瞬間完成復制和傳輸,在空間和時間上使得網絡著作權也已突破了傳統的限制。另外,互聯網環境中,所有信息都已數字化的電子信號作為表現形式,載體形式的改變使得網絡著作權突破了有形化的特性,也使得在沒有經權利人同意或許可的條件下其他任何人都能夠不受限制地進行上傳、下載和轉載等操作。在這樣的情況下,著作權人實際上已經無法實現對個人作品使用情況的有效掌握,大大削弱了著作權專有性。綜合來看,傳播方式的改變對于傳統著作權的保護機制產生了不小的沖擊,網絡著作權有其獨有的特性與形式。
2 我國網絡著作權的立法現狀
由于網絡著作權的侵權行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逐步呈現出樣式多、頻率高的特點,我國日趨重視對網絡著作權在法律上的保護。先后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初步建立起了網絡著作權保護的基本法律法規體系。但是,基于我國在著作權領域的有關立法研究起步較晚而網絡技術又在飛速發展這一情況,我國網絡著作權的法律保護并不完善。
網絡著作權在我國首次得到立法方面的保護是在2001年10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所增加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網絡著作權保護的法規則是在2005年由國家版權局與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實施的《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辦法》的制定實施在行政保護方面填補了國內的法律空白,使網絡著作權得到了一定的行政保護。這對我國網絡著作權的立法保護起著一個里程碑式的意義。
2006年國務院出臺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條例》對于網絡著作權作品的傳播和使用進行了明確規定,使得我國司法機關在處理相關糾紛案件時有法可依。它在保護著作權人利益的同時也并沒有忽略公眾利益,建立了一套著作權人、傳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間的一個較為平和的利益體系。在順應當代社會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促進網絡的繁榮發展。
為了對我國著作權法實現進一步的完善,也是為了執行世界貿易組織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案裁決,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0年2月26日審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國務院在2013 年 1 月 30 日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決定》,此兩部經修改的法律法規使得我國著作權法律制度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完善。
隨著與信息網絡傳播有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越來越多,在實務中由于缺少相關法律規定,對于此類案件的判決往往存在著很大爭議,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年發布了《關于審理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在將網絡傳播行為區分為作品提供行為和網絡服務行為的基礎之上對網絡著作權侵權主體的方式與責任進行了界定。
基于我國網絡著作權立法起步晚的事實,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的關注與解決現實糾紛的需要等因素,我國在網絡著作權立法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其他眾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我國的立法還比較滯后,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很多方面我國都存在著不足。
3 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完善
想要實現對網絡環境下著作權更加全面的保護,制定有關立法迫在眉睫,只有通過法律法規運用法律為武器才能夠震懾侵權者,根本上實現對著作權人權益的保護。
3.1 民事救濟措施
與行政措施還有刑事措施相比在網絡環境下對著作權的民事救濟措施是更為簡便快捷的保護合法權利的方式。關于實施著作權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在《著作權法》中做出了明確規定。具體形式如下:
3.1.1 停止侵害。即指當發現著作權被其他組織單位或個人侵犯時,著作權人有權請求司法機關對這種侵犯行為的主體頒發禁止令,禁止其繼續對著作權的侵犯行為。著作權人也直接要求侵權行為主體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的權力,我國著作權法中有明確規定,當行為人的行為被司法機關判定構成網絡環境下的侵權行為時,行為人就有責任立即停止該行為。當著作權人發現某主體正在實行或存在實行侵犯著作權行為的可能時,如果該行為不能被及時制止,著作權人可以向司法機關提交申請,強制執行侵權行為主體停止相關侵權損害或對著作權人財產進行保全,防止遭受難以挽回的損失。此項制度是著作權法中與訴訟保全有關的規定,這對于網絡環境中著作權保護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給予了著作權人在獲知其權利被侵害的第一時間就行動起來的權力,使得著作權人能夠對自己的合法權益實現迅速、快捷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