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躍 郭麗華
[摘要]張北縣作為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國家級貧困縣,近些年通過產業扶貧項目的開展,在扶貧攻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對張北縣2011~2015年產業扶貧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對張北縣產業扶貧項目的實際調研情況,利用皮爾森相關系數法,分析了張北縣產業扶貧的影響因素,提出了提高加速土地流轉、加強旅游扶貧的監管、結合多種扶貧方式等針對性措施。希望進一步完善張北縣產業扶貧項目,提高貧困人口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關鍵詞]產業扶貧;績效評價;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識碼]A
自2001年,產業扶貧作為開發式扶貧的構成內容被提出后,已經成為了我國扶貧領域非常重要的一種扶貧模式,《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進一步明確了產業扶貧的重要性。張北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扶貧攻堅成效明顯,2016年近2萬人穩定脫貧,產業扶貧在對脫貧攻堅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基于對張北縣產業扶貧的績效評價結果,分析研究張北縣產業扶貧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期能夠更好地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
1 張北縣產業扶貧現狀
張北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屬于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截至2016年底,張北縣在冊貧困人口46828人。2016年,通過產業扶貧、龍頭企業帶動、政府兜底等多項措施,張北縣已經實現864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扶貧效果顯著。
張北縣產業扶貧目前主要存在農業產業、旅游產業、光伏產業三項措施。
1.1 農業產業
張北縣圍繞蔬菜、甜菜、馬鈴薯、雜糧、食用菌等八大優勢產業,把貧困戶納入優勢產業鏈,依靠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打造戰海鄉生態農業綜合示范園區、郝家營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二臺鎮和三號鄉奶牛養殖示范區等4個鄉級農業示范園區,輻射帶動貧困戶1.1萬人,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此外,加大貧困地區的農業資金投入,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
1.2 旅游產業
張北縣距離北京225km,地處內蒙古高原,具有優越的旅游資源和地理位置。全縣共有旅游景點、景區23處,其中國家AAAA級景區1處,國家AAA級景區2處,生態農業觀光2處,鄉村旅游3處。2016年張北縣強化“旅游+扶貧”理念,重點在草原天路和中都草原度假村等景點景區的周邊村發展鄉村旅游業,實施“景區帶動、農旅互動、節慶拉動、能人推動”四種模式。2016年,張北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吸引游客300多萬人次,帶動周邊5000多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增收;草原天路惠及沿線9個鄉鎮、47個貧困村,人均增收1萬元
1.3 光伏產業
張家口全市發展光伏產業,市光伏扶貧項目涉及11個縣,共上報項目28個,可覆蓋貧困人口20744人。其中張北縣二胎鎮興隆洼村投資建設全縣首個50千瓦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現已成功并網發電,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8萬元左右的收入。2017年預計建設500兆瓦光伏規模化應用示范區一期200兆瓦項目,可覆蓋貧困戶3334人。
2 張北縣產業扶貧績效評價
本文基于張北縣產業扶貧的現狀與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構建了包含短期績效指標與長期績效指標兩個部分的績效評價體系,并選用主成分法對張北縣產業扶貧政策進行了績效評價。
在評價指標選擇方面,基于科學性、客觀性、系統性與全面性的要求,選擇了地區生產總值、農業產業化率、農民人均純收入、政府財政收入、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貧困發生率六項短期績效評價指標,以及公路里程、城鄉社區財政支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社會保障財政支出、森林覆蓋率、節水農田面積六項長期績效評價指標。
結合對實地調研材料與年鑒數據等資料的收集,整理了2011~2015年的相關數據,并利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根據軟件計算結果,總方差解釋情況見表1。
根據結果顯示,第一成分可以解釋絕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將第一主成分抽象為產業扶貧的績效評價,并對其進行歸一處理確定權重,并將權重帶入后可以達到績效評價公式:
Y=0.131586Z1+0.105904Z2+0.129865Z3+0.130527Z4-0.1116Z5-0.13212Z6+0.121128Z7+0.120069Z8+0.129468Z9+0.117156Z10+0.126026Z11+0.131983Z12
將原始數據帶入公式,得出結果。為了觀察和比較,對結果得分采用擴大100倍的處理方法,結果見表2。
從績效評價結果來看,張北縣2011~2015年的績效評價結果有著顯著的提高,并在長期績效績效指標上有明顯的提升。
3 張北縣產業扶貧影響因素
根據對張北縣產業扶貧項目現狀以及績效評價的分析,本文以張北縣2011~2015年的績效評價得分作為因變量,并選取了七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如表3所示。
根據選取的模型指標,對張北縣2011~2015年的數據進行匯總,利用SPSS軟件對相關數據記性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結果顯示,指標顯著性均小于0.05,t檢驗顯著,表明指標均在0.05的水平(雙側)顯著相關,且解釋變量均與因變量與極強的相關性。
4 張北縣產業扶貧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皮爾森相關系數結果顯示,六個指標均與績效評價有極強的相關性,其中節能環保財政支出水平相關性最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與績效評價相關性最低。根據解釋變量各個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影響因素分為農業產業化、旅游產業、生態環境保護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4.1 農業產業化方面
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合作社數量、土地流轉面積三項指標相關性結果符合原假設。農業產業化經營帶來的產業價值的提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輻射地區人口的經濟水平,提高績效評價水平。
如表5所示,根據對張北縣歷年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分析,張北縣歷年機耕地的面積與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均沒有較大程度的變化,但糧食作物產量有較大程度的提高,蔬菜產量也有較大程度的提高,說明糧食作物的單產有所提高。
如圖1所示,張北縣農村居民2013~2015年經營凈收入與從事第一產業的經營凈收入均所增長,說明農業產業項目有效的提高了農業產業的經營收入。并且根據數據顯示,第一產業經營收入仍占據著農民大部分的經營收入。
4.2 旅游產業方面
住宿餐飲業產值與游客接待總量的相關系數均高于農業產業相關指標的相關系數,說明旅游業的發展相比農業產業化的推行更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夠為當地的農戶帶來更大的收益,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服務業的水平,解決部分鄉村就業問題。
但從張北縣產業扶貧的績效水平來看,第三產業人員就業一項指標得分較低,說明旅游產業對地區的就業帶動作用目前有限,并沒有發揮到預期的效果,仍需要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貧困地區人口思想觀念的轉換,來進一步提高就業水平。
4.3 生態環境保護方面
生態環境的保護水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扶貧項目的績效水平。脫貧攻堅任務、農業產業、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均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的保護水平很大程度決定著脫貧的項目長期績效水平。生態環境的保護一方面需要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則需要政府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和保護,增加環境保護的支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提高生態環境水平。
2011~2015年張北縣各項財政支出均處于上升狀態,說明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已經有所提高,但相對其余項目,節能環保方面的財政支出仍處于較低的水平,需要政府進一步地擴大投資。
此外,從張北縣產業扶貧項目的績效評價結果來看,森林覆蓋率一項指標得分較低,說明政府仍需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5 張北縣產業扶貧優化措施
5.1 加速土地流轉,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充分構建“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搭建農業產業園區,提高土地流轉的速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產值,形成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穩定的收入保障,實現穩定脫貧。
5.2 實施旅游扶貧,加強市場監管
旅游產業作為朝陽產業與無煙產業,是重要的扶貧方式的一種。張北縣擁有著優良的旅游資源,在開展農業產業扶貧的基礎上要大力開展旅游扶貧。首先需要將旅游扶貧與金融扶貧有機融合,使旅游與扶貧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旅游產業全面發展的契機,提高貧困戶的參與程度。其次,政府加強對旅游產業的市場監管,避免市場秩序混亂與惡意競爭等情況的發生,切實保護貧困戶的利益。最后,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應同步監管水資源、草原等生態環境,避免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
5.3 實施金融扶貧,提供資金保障
積極推進“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利用扶貧資金與政府的信譽度,提供有效的擔保和抵押,政府應加強引導,協助銀行、保險公司完成組織協調、調查、清收等工作,促進貧困戶與銀行的銜接,提高貧困戶的信譽水平,解決貧困戶的資金問題,突破資金瓶頸,拓寬貧困戶對產業扶貧項目的選擇和適用性。
6 總結
張北縣產業扶貧項目在過去幾年時間里對扶貧攻堅任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農業產業扶貧、旅游扶貧、光伏產業扶貧都適宜解決貧困戶的困境。但其在實踐的過程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
產業扶貧的發展,不僅應切實提高項目本身的適應性,還應與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社會扶貧等其他的扶貧方式有機地融合,以全面解決貧困問題。推動教育扶貧,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改變勞動力思想觀念,提高科技水平,解放勞動力資源;推動金融扶貧,為貧困戶提供切實的資金保障,解決“資金難,貸款難”的問題,只有將多種扶貧方式融合,才能切實推動產業扶貧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只有解決貧困戶的后顧之憂,給予貧困戶更多的選擇機會和更大的選擇空間,才能實現穩定長久的脫貧。
[參考文獻]
[1] 鄭志龍,丁輝俠,韓恒,等.政府扶貧開發績效評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 徐翔,劉爾思.產業扶貧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經濟縱橫,2011(7):85-88.
[3] 梁晨.產業扶貧項目的運作機制與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0(15):7-15.
[4] 楊慧.麻陽縣農村產業扶貧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