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文對學生人格特質的形成會產生重要影響,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與審美情趣有重要作用。通過誦讀,讓學生學會真心待人、用心處世,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擴展了視野,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觀、愛國情操與人文精神。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積極人格;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本文形成原因
中國古代詩文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民族文化之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古代詩文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把我們優秀的古代詩文,繼續傳承下去,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愛國情操、人文精神等。
特別是近年來的新課改,也提到了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特質培養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讓優秀的古代詩文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感,影響他們的思想和品質以及作風。在此,就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現有素材和情況,淺談一下古詩文誦讀對形成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影響
二、古詩文的特點
(一)古詩文具有豐富性
古詩文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巨大的文化資源寶庫中,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社會生活、藝術文化、科技文化等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各種各樣的文化精神和豐富的作品,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言行、心靈。正如歷史學家錢穆的一個有趣的打比方,“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和綿延就像是由一個運動員堅持的長跑,從起點不斷跑向終點。”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和悠久的生命綿延的文化精神,向中華兒女展示她的魅力。
(二)古詩文具有多樣性
優秀的古代詩歌作品,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表現形式上或傳播手段上都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僅包括影響中華兒女的思想、人格等方面的儒家文化,還包括道家、佛家、法家、藝術、社會生活文化、科技文化等一系列有形、無形文化的完美組合,多樣且豐富。
(三)古詩文具有優美性
優美是指內容與形式兩種。內容上比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三吏》《三別》等,表現了詩人們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形式上則有的大氣磅礴、雄渾豪放、大漠孤煙,有的則小橋流水、煙花三月。字詞間流露著百年的苦澀與美感,是景色的再現,亦是精神的共鳴。
三、古詩文誦讀對形成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影響
(一)有形的傳統文化對學生情感熏陶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邁向未來的建設者,是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特殊群體。尤其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青少年不僅要具備“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才華,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修為,而傳統文化是教育的重要教材,古代詩詞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尤為重要,有助于學生形成真、善、美的人文價值觀念。古詩文中包含了古代的圣人思想精華、智慧的結晶,誦讀它們不僅可以感受古人的豪情與壯志,增加智慧,樹立遠大目標。還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休養身心,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古詩文誦讀是形成積極人格特質的重要途徑
誦讀古詩文有利于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的認識。例如教材中的《論語》六則、《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語錄,集中體現了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張、道德修養與教育原則等。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學生會學習到歷史演進過程中中國優秀思想的形成,感受圣賢的思想,以此反思當下的生活,提示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誦讀古詩文,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之志。如《出師表》的作者諸葛亮,他未出茅廬已心懷天下,運籌帷幄而決勝于千里之外。他的治國安邦之策,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詩人遠大的宏圖壯志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為國,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詩文的過程中形成堅定的信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為中華之崛起而更加奮起讀書。
誦讀古詩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古詩文形象生動、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易記易背,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誦讀《游子吟》時,學生反應較大,為母愛所感動,學會感恩和回報;在誦讀《憫農》《七步詩》《勸學》《師說》等經典名篇時,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感受勞動人民的辛苦與不易,提高了對學習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實踐能力,達到了人格教化的目的,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可以說,古詩文是學生的心靈雞湯,是美味的心靈調料劑,是心靈的窗戶,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寧靜致遠。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形的古詩文是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修為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多面體鏡子、學生心靈的美味調料劑,通過誦讀讓學生學會了用心處世,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學生的成長受益于千古美文的熏陶,經典古詩文將成為學生人生信念,引導著學生正確、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塑造了積極的人格特質,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迸發出澎湃的創造活力。今日書聲瑯瑯,明日國之棟梁。
參考文獻
[1]王玉輝.中小學教學新大綱及教材分析[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
[2]葉嘉瑩,金庸,余秋雨,等.海內外著名學者論古詩文素養[J].山東教育,2000(Z1).
作者簡介:邙敬紅,女,1967年生,遼寧省沈陽市,研究方向為古詩文誦讀。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