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學院 曹思源 徐娟芬 江瑞冰
摘要:嘉興的秀洲農民畫是幾代江南人民對農村生活的一種情感上的外在表達,風格奇特,手法夸張。文章嘗試以文創設計的角度切入,提取秀洲農民畫的主要元素,構建基于農民畫內涵的秀洲文創產品設計并進行系列分析,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秀洲農民畫的深刻意義。
關鍵詞:秀洲農民畫;元素;文創;創新應用
中國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8)06-0024-02
秀洲農民畫肇始于1983年,它汲取秀洲傳統剪紙、刺繡、灶畫、藍印花布等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多系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夸張,是典型的新中國現代農民畫流派,在國際上享有“東方畢加索”的美譽。秀洲農民善于從生活中發現藝術,創造出了一幅幅反映現代鄉村生活,飽含鄉土氣息的水粉佳畫。秀洲農民畫的背后抒發的是創作者們對江南水鄉農民生活的無言贊美,對勤勞生活作風的謳歌,折射出秀洲人民奮發向上的樂觀精神風貌。
1秀洲農民畫的藝術特點與美學內涵
秀洲農民畫主要以版畫、水粉、油畫和水墨作為主要表現形式進行繪制。每幅作品的場景主題概念清晰,形象生動,構圖形式多種多樣,表現方式各具特色。自1983年以來,100多位城鄉青年在文化館的組織輔導下,汲取當地的剪紙、刺繡、灶畫、藍印花布等民間藝術將飽含水鄉清新而芬芳的泥土風韻和江南農村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活氣息融入到繪畫中,構圖飽滿,造型諧趣橫溢,彰顯出雅拙兼蓄的美學通感。如畫家繆惠新的作品《鄉情》,不難看出整幅畫的視覺中心點是這個令人一下子聯想到江南女子形象的背影,作者采用中心放大的構圖法,給予人一種畫面的穩定感。以女子背影作為主體,周圍的背景內容則形象地概括了農村婦女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雞牛鴨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品的背后就如同這背影所想要訴說的那樣,濃濃鄉情,揮之不散。還有畫家厲堅芳的作品《魚之鄉》,這幅作品遠遠望去,給人一種極具美感的視覺感受。這幅作品描繪的是月夜下人們外出捕魚的情景,作者從俯視的角度進行了描繪,在選色上也十分大膽,主要采用了黃色和藍色,對比鮮明,給欣賞者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水中四處聚集的魚兒則表現出鄉村生活的勃勃生命力。與此同時,一些畫家們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除了類似于上面這種造型夸張、色彩明亮、對比強烈的風格之外,還衍生出一批素雅風格畫派畫家,如董芬珍的作品《爭春》《桃花紛繁》,馮云青的《快樂的星期天》等等,繪畫講究色調的柔和過渡。在內容上,如今的秀洲農民畫構思構圖更加大膽,題材也從原來的家長里短擴泛到社會時事、國家熱點,題材廣泛,貼近生活,緊跟時代。在創作技法上也不斷與現代藝術風格所碰撞、磨合,不斷產生新的創作構想,題材新穎,用繪畫表現了時空感。在藝術處理上,秀洲農民畫仍采取著夸張、抽象變形、平面性的原則,用色講究民族、民間性。構圖不受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色彩不受自然真實的局限,形體也不受常規比例的制約,作品樸實、粗獷、靈秀、雅拙、鄉土氣息濃厚、現代感強,也正因為這種美學藝術特征,秀洲農民畫在國際上也擁有著一定的藝術地位。
2秀洲農民畫文創產品的現狀和分析
文化創意(簡稱“文創”)是建立在以在文化藝術領域已經存在的成果的事實基礎上作為創新的主要元素與對象,進行藝術在產品領域里的衍生創新與實踐。設計和文化是不可分離的,而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想要凸顯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設計者就必須在充分理解文化之后才能讓其文化真正融入設計中。然而,縱觀目前有關農民畫的文創設計領域中的“千姿百態”,不難發現目前在這方面的文創設計欠缺內斂含蓄,大多數出現在群眾視野的農民畫衍生文創的表現力似乎十分的空洞,比如農民畫作品的圖案是被直白地印刷在原型產品上,缺乏新意,也很難給人帶來一種文化的濃厚底蘊感。秀洲農民畫目前在絲織品、瓷器等領域已有了一定的產品基礎,但這個現象側面說明了秀洲農民畫在文創衍生品設計上集中于絲巾、瓷器,這些產品多為老年人所鐘愛和收藏,樣式不夠新穎,無法契合當下年輕人的時尚審美和購買意愿。而且有關秀洲農民畫衍生品的購買渠道很狹窄,就連人流量最大的購物網站如淘寶、天貓都很難檢索到秀洲農民畫文創的影子,不如像購買尋常商品那樣便利。然而秀洲農民畫也顯示其在辦公用品、日用品等領域發展的動態趨勢,在文創路上正不斷地朝高端化設計方向摸索,如新出現的木質U盤套裝,產品采用100%紅木,木質溫潤亮澤,天然清香四溢,手工打磨,與農民畫的質樸的簡單生活相融合,既實用又有珍藏價值。產品從選材、木工、粗雕、細雕、打磨、拋光、打蠟等十幾道工序,追求產品制作的更程度化精致。作品選取最具江南特色的《南湖菱歌》,讓民俗文化與現代審美完美邂逅,產品在具有濃厚文化氣息同時又有現代高端商務品位。
3有關秀洲農民畫可以考慮的設計路徑
3.1“傳統+”比例組合設計理念
縱觀目前有關秀洲農民畫的文創設計,大致都按照著“傳統+傳統”模式進行設計,傳統的農民畫運用在其他傳統的產物上,如器皿、折扇、傘具等,這種設計模式有種過于生硬且俗套的感覺,消費者們無法真切體會到秀洲農民畫賦予在它們身上的文化內涵。因此我們可以將傳統與其他設計領域內的關鍵字進行自由比例組合的基礎上來進行定向的思維發散。接下來是我舉出的一種組合方式。
在文創設計上可以嘗試進行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的實踐創新設計,將“傳統”、“現代”、“生活”按1:2:2的比例作為設計導向應用于產品設計過程中。這也就是說,產品在飽含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要更大程度地追求現代感和生活價值。在整個產品的創意設計過程中,要靈活運用現代設計表達手法,同時結合現代材料與先進的加工工藝,將科技融入藝術,讓產品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從而設計出美學與實用價值兼備的創意產品。
3.2情感化設計
文創產品作為感性產品,需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后才能完成購買行為。比喻式的設計方法正是連接產品與消費者情感的紐帶,喚醒消費者內心中的固有情感,成為實現文創產品創新設計的法寶。情感化設計可以從產品造型和產品使用方式以及產品內在特質來跟用戶產生不同層次上的情感共鳴,好的設計應該直達人心。由故宮設計的一款“入耳式”朝珠耳機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利用了產品造型和內在特質這一點,特有的形態傳達給用戶們獨特的情感,一上市就成為了文創市場中熱賣的“爆款”。據故宮淘寶相關頁面介紹,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狀與和尚胸前掛的念珠相似,是地位和身份的標志之一。瀏覽秀洲農民畫,不難發現畫中的人物、場景、內容等都缺乏新意,缺少情趣,因此也很難觸動廣大消費者的內心。這就需要有心的設計者在深入了解秀洲農民畫的內涵之后,通過自己的思維二次創造出能使用戶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積極正面情緒的產品。
3.3室內裝飾元素
參考現有的裝修風格如中式風格、地中海式風格、田園風格等,每種風格都通過各自獨特的裝飾元素使自己在室內裝飾領域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如現代風格講究簡潔,幾何線條和塊面的構成為其主要裝飾元素;崇尚自然的田園風格以天然材質為主要元素:木頭、毛糙的石材、鐵藝、綠色植物等都為經典,農民畫除了直接作為裝飾畫之外其實還可以靈活地化身成為一種元素或是一種風格,夸張絢麗的特點,大面積應用可能會顯浮夸粗野,因此將它細節化處理,作為小范圍的裝飾與點綴會令人從細節中找到驚喜,感受農民畫融入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農民畫走進人們的生活。餐桌上的一張杯墊;廚房里的一塊掛布;拐角的一個儲藏空間,增添上農民畫,都是別有一番風味。
3.4與文化教育活動的結合
秀洲農民畫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這種本土文化本身就具有十分鮮明的教育意義,因此,將它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應用到文化教育活動上,不僅有助于增強本土文化的吸引力,更能使這種地方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目前秀洲農民畫的文創產品中還未出現與教育活動合作互贏的情況。針對幼兒教育,產品可以以兒童教育讀本、繪畫工具、視覺動畫等設計方向切入,從兒童的教育、生活方面進行切身體會并思考,將產品形象盡可能地卡通化,抽象化,契合并滿足兒童和家長的不同心理,讓兒童在抽象的體驗中發展他們對農民畫的自我理解與自由構思,同時也能夠為秀洲農民畫開辟出一條可以不斷傳承的道路。
3.5與數字化媒體設計接軌
在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具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特征的今天,文化傳播的渠道也正在發生著顛覆性的巨變。秀洲農民畫中蘊藏著豐富的設計元素,于是,基于數字化來提取秀洲農民畫的設計元素,既突出其鮮明的個性又不失協調感地融入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一如秀洲人民是如何將生產生活刻入農民畫一般。舉個例子,嘉興農民畫可以結合數字媒體導視化系統設計,運用在商場等公共場所中,作為擁有秀洲特色的導視符號。這無疑能夠在傳播秀洲農民畫的同時,增添商場文化特色。本文認為秀洲農民畫的文創開發路徑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局限于實體產品,處于一種流動性的狀態,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4總結
本文圍繞秀洲農民畫的文創發展進行了分析,從不同角度出發,為其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注入新的思維導向。理論上,為秀洲農民畫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與開發提供系統的設計方法;實踐意義上,讓人們更好地通過文創產品得到有實質性的文化內涵,使秀洲農民畫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饒情情,許開強,李敏.“體驗”視角下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研究[J].設計,2016(9):30-31.
[2]劉碧華傳統節日民俗傳承中的可視化設計路徑研究[J].設計,2016(5):126-127.
[3]馬煒琳,茍秉辰,張微雪.淺析現代產品設計中文化特征的符號化[J]..設計,2018(2):100-101.
[4]葛佳琪,于煒,王婷.故宮文創產品設計解析及借鑒意義研究[J].設計,2018(3):103-105.
[5]龐建軍農民畫產業設計模式探索[J].設計,2018(1):96-97.
[6]楊紅關于當代農民畫文創與數字傳播可行性的若干思考[J].藝術百家,2016(1):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