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能力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尊重。培養學生能力,就如建池蓄
水,若想學生的能力如流水源源不斷增長,那么就要深掘“文本的核心價值”這個源頭。發掘文本的核心價值,進而推動學生能力的發展,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目標,這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奮斗的目標。
【關鍵詞】文本;深掘 ;核心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說:“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嚴謹地為語文課堂教學選擇適宜的“刀法”,立足文本把握核心價值,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職責。如何立足文本把握核心價值?
一、揣摩細節,立體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多面的,不是單一的;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學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不能只停留在單一的平面上。教學中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著意品味和揣摩作品中的詞語、修辭、細節描寫,才能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比如我教人物傳記《美麗的顏色》一文時,我就引導學生仔細地咀嚼詞語、修辭、細節描寫,多面地、立體地感悟居里夫人的形象。
【屏顯】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鐳要保持它的神秘性,絲毫不希望人類認識它。”此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鐳”以 人的思想行為和個性特征。生動詼諧地表現了“鐳”的提取之難,“鐳”的發現之艱辛,表現了居里夫人是一個克難奮進的人。
【屏顯】第十三自然段中“工作日變成了工作月,工作月變成了工作年。”此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這句話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工作日變成了工作月,工作月變成了工作年。”表明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樣成年累月的工作中,鐳終于在居里夫人面前露出了美麗的顏色。突出強調了居里夫人是一個持之以恒、永不言棄的人
【屏顯】第二十二自然段中,哪些詞用得好,哪些細節描寫得精彩,表現了居里夫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交流點撥】“這種抵抗他們的材料迷住了他們”,“迷住”一詞突出表現了居里夫人對科學的癡迷和摯愛。“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張有草墊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靜中,兩個人的臉都轉向這些微光,轉向這射線的神秘來源,轉向鐳,轉向他們的鐳!瑪麗的身體前傾,熱切地望著,她此時的姿勢,就像一小時前在她睡著了的孩子床頭看著孩子一樣 。”“轉向”“前傾” “熱切”動作和神態的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居里夫人對鐳的癡迷,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
二、體味細節,多角度地領會作者的情感
作者寫一篇文章的時候,往往表達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單一的。作者往往以類似清新的文字和淡雅的筆調,敘一件件短小的故事、寫一個個平常的人物、描一款款溫婉的細節,自如地展現出一曲曲美好的情感,讓讀者得到美麗而豐富享受,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能錯過這些作者用心打造的細節。又如我教《春酒》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跳讀課文,標出文中對母親、“我”、鄉鄰的細節描寫,體味人物的形象和領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小組內互動,然后選代表在班上交流:
生1:文中第二自然段,“‘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這里是語言細節描寫,表現了母親的慈愛溫柔。
文中第七自然段,“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這里是神態細節描寫,刻畫了母親的純真、熱情、羞澀。
生2:文中第二自然段,“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酒杯里好幾回,已經不知道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伸”“舔”動作細節描寫栩栩如生地寫出“我”小時候的活潑調皮。
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到了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端著”“聞著”“走來走去”“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動作細節描寫活靈活現地刻畫了“我”對春酒的喜愛、珍視,同時也表現了“我”可愛的孩子模樣。
文中第四自然段,“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靠”“點”“舔”動作細節描寫,再現了“我”的活潑可愛、天真無邪。
生3:文中的第六自然段,“花椒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擦”“點” “掛”動作細節描寫,鮮明地體現了花匠阿標叔的熱情好客、樂于助人的性格。
課程教學環節進行到這里,教師應敏捷地抓住契機進一步投石擊水:作者以細膩溫婉的筆致描寫了這一個個鮮活的細節,表現了哪些情懷?學生不難激起浪花:表現了作者對母親、對童年、對家鄉濃濃的感情。思鄉是本文的主要情感,故鄉的人與物和兒時的記憶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歡樂而傷感的旖旎。春酒,醉了“我”,醉了母親,醉了鄉鄰,也醉了讀者。
三、立足文本,巧妙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
閱讀教學以文本為藍本,不同的人可以對文本有不同的解讀,但無論如何解讀都不能脫離文本,教師的教學活動只有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確保學生高效地解讀文本。教學《老王》品味語言時,一個學生舉手說他認為作者把老 王寫成“僵尸”好像在諷刺老王。我沒有簡單粗暴地否定學生的說法,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品味語言,揣摩作者當時的心理,最終領會了“僵尸”滲透的真正內涵。
師:大家說說作者為什么說老王是僵尸?
生1:因為老王看上去沒有一點生氣,身體是“直僵僵”的。
生2:“直僵僵”這個詞寫出了老王老態龍鐘,四肢僵硬,很像僵尸。
師:僵尸可笑嗎?
生3:不可笑,而是可怕。
生4:只是因為老王像僵尸一樣的可怕,所以作者才吃驚地問,才害怕的糊涂了,才感到抱歉,沒有請老王坐坐喝口茶水。
生5:不光有可怕,還有可敬之意。老王像僵尸一樣,表明他已經病入膏肓,在這種境況下,依然給作者送來香油和雞蛋,一個“僵尸”突出了老王骨子里的善良。
師:這樣看來,作者把老王寫成“僵尸”有諷刺之意嗎?
生(不約而同):沒有!
文字的表達力遠不止字面那么簡單,好的文字表述可以將作者自身的性格、心情、感情表現出來,而讀者,就在這種文字的表現下可以感觸到作者的心。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機智敏捷地捕捉學生的質疑,抓住契機,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推波助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感悟,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就會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四、發散思維,靈動解讀文本的多元意蘊
語文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園。在注重文本潛移默化的同時,要尤其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遵循學生在學習過程重的獨特體驗。”無論什么時候,正確的價值取向必須成為教學的主旋律。本人在教學《老王》分析主旨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老王》這課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生1:要關心、同情弱者。
師:主題是“要關心、同情弱者”嗎?那文尾的這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怎樣理解呢?
生2:對老王感到慚愧。
生3:侮辱了老王的人格。
師:為何說是侮辱了老王的人格?
生4:老王是為了表達感激才送香油和雞蛋,不是以物換錢,同楊絳等價交換。
師:老王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生5:真誠、平等和尊重!
師:那么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歸納為?
生6:以作者同老王的交往為線索,選取老王生活的幾個片段,反映了老王的“苦”和“善”,含蓄地提出了關注不幸者的社會問題,表達了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的精神。
文本描述者本身高度個性化,作者之所以寫《老王》,是想通過人、事、物、景與人分享一己之思、一己之感,提醒人們關心、尊重不幸者。教學《老王》這篇記人敘事的散文,最后的落腳點還得透過老王這個形象,以及作者與老王交往、相處的經歷去觸摸體味作者的情思,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知識,開啟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智能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尊重,對祖國和人民應承擔的責任。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就如建池蓄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若想學生的知識、能力如流水源源不斷增長,那么就要深掘“文本的核心價值”這個源頭。發掘文本的核心價值,進而推動學生能力的發展,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目標,這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奮斗的目標。
作者簡介:黃志強,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竹瓦鎮竹瓦初級中學語文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散文教學。
(編輯:郭恒)